八年级《思想品德》(上)教案第一单元 塑造自我第一节 自
尊自信
第一课时 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尊的涵义,认识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 (二)过程与方法
明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无耻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尊是人格之本,是促进人的道德健全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的基本价值。懂得怎样的人格才是健康高尚的人格,形成对健康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向往;懂得什么是有损人格的卑下的行为,有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明确意识,对庸俗卑贱的行为能够加以抵制。 【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自尊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难点】:自卑的危害。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一:导入新课:寓言透视——人的尊严 过程指导: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教材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并与同桌交流书本中的问题;
第三步:全班自由发言,逐一讨论各道问题,并引导学生举出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的事例;
第四步:结合问题三,学习心灵导航第一、第二节,让学生归纳人的尊严的含义; 第五步:教师总结。 活动二:讲授新课: 1.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 (1)“自尊”的内涵
人从幼年就会表现出自尊心。由此引入自尊的涵义——自尊是对自己的人格重视和肯定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爱护自己的身体、仪表,维护自己的行为、心灵的表现来理解以上涵义的表述。 (2)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讨论:为什么说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从个人体验可以感受到自尊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当自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快乐、振奋、自信这种积极、肯定的情绪;相反,当自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失望、
忧愁,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3)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
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为什么必须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 【后记】: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
2、“联系生活,模拟情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第二课时 自尊始于知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分些】
教学重难点:理解自尊始于知耻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自尊始于知耻
(1)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
“人无耻,无以立”。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从知耻开始。结合“探究园”的第一个活动“人的尊严”引出羞耻心包括什么?
(在身体和仪表方面,比如在公共场合不能赤身露体,保持衣冠整洁等。在心灵方面,不去做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事情。有了羞耻心,不做耻辱的事,庸俗卑贱的事,才能有尊严。自尊的人必定有所不为,必定不以庸俗卑贱的方式做事,这说明自尊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是紧密联系的。) (2)羞耻心对于形成良好品德的作用
“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让学生思考: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难为情,会感到惭愧,会感到内疚?
(如果无论做出什么错事、丑事都不懂得难为情、惭愧、内疚,就是所谓“恬不知耻”,也就谈不上有道德,更谈不上有尊严了。也就是说,知耻才能有道德,有道德才能有尊严。)
(3)拒绝卑下,有所不为,才能维护自尊
人的尊严要依靠自己的言行来维护。节制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荣誉、形象的事,就维护了自尊。相反,没有羞耻感,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就会损害自己的尊严。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事情是“耻”,是应该拒绝的,不可为的;怎样做才能洁身自爱,维护自己的尊严。?
(比如,例举和分析中学生生活中可见的一些现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场
所大声喧哗,不守交通规则、举止粗鲁、形象邋遢、言辞污秽、打架斗殴、恃强凌弱、说谎成性、偷窃、损坏公物、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等等。) 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伟人自尊的故事,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自尊的含义。什么是自尊,自尊为什么能够促使健康人格形成。自尊与知耻的关系,羞耻心对于自尊形成的作用,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拒绝卑下,洁身自爱,才能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第三课时 走出自卑,树立自信
教学目标:认识自卑及危害,学会走出自卑建立自信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知识与能力
1、自卑及危害,学会走出自卑建立自信的方法
2、自负、虚荣的含义以及危害,努力克服自负、虚荣,掌握一些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①呈现《个案研讨》与成功失之交臂的弗兰克林,引出自卑及危害,分析自卑产生的原因。
②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无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对生活、学习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展开讨论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同学,战胜自卑,总结方法,老师总结P6“小处方”。
③呈现《班级风景》第三幅漫画引出自负,让学生结合教材P6理解自负含义,列举历史上自负的人以及危害,认清克服自负心理的重要性,并讨论克服方法。
④呈现《班级风景》第二幅漫画引出虚荣,让学生说一说虚荣的种种表现以及用实例说明危害。
以漫画形式说明自负、自尊、虚荣、自卑的不同
第四课时 走出自卑,树立自信
教学目标:再认自尊与自傲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知识与能力
1、再认自尊与自傲的关系
2、深刻领悟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做人之本,要求学生学会注重内在素质修养的培养与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1、呈现:《提笔思考》引出自尊的人不应该有傲气,但自尊的人应具有傲骨,从郑板桥的诗到他的画,从古代仁人志士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举例说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指点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深刻理解傲骨与自尊的意义。
②请学生阅读《黄纱巾》思考讨论: 《相貌和心灵》
a、小女孩为何拒绝中年人送给他的纱巾? B、在小女孩身上,你看到怎样的品质?
C、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相貌?如何评价自己的内在素质?对于自己的相貌和心理更关心哪一个?
D、《相貌和心灵》一文中有何启示。
第二节 明辨是非 第一课时 铸就心中良知的标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 【目标分析】 教学重难点:
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课题】: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第一步:阅读教材中的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情是否是“好朋友”应该有的行为,分组讨论并作是非判断。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这四件事情,或类似的事情,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
第四步,结合问题三,学习心灵导航第一段,让学生归纳如何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并把它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与同学朋友交往要有原则,讲是非。 活动二:讲授新课:
1.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1)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观
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好坏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是非以后,才能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扬善抑恶。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
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
讨论:良知的含义是指什么?
(人的本能中具有的、以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在本课中,良知就是指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所谓“是”指对的、正确的。所谓“非”是指错误的、不对的。“是非”是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所谓“善”,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合理性。满足需要是从人本身的出发的。人的需要可以分许多层次。所谓“合理地”是指满足形式的客观合理性,是就社会而言,具体地说就是在社会当中个人需要的满足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一来,善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主体的,也不纯粹社会的,是主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所谓“恶”,就是与善相对的东西。)
(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 讨论: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
(在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上,在每一次接触、判断、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通过道德的陶冶,法律的知悉、榜样的选择,分析能力的提高,理想的确立等途径,一个人的是非善恶观就会逐渐清晰和坚定起来。)
(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
社会生活非常复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价值标准也不一样。也就是说,人们是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选择哪一种价值标准,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是人的自主行为。
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价值标准的例子:以发财致富为标准、以出人头地为标准、以清闲享受为标准、以奉献社会为标准、追求创造发明的成就、
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个人成功、追求平凡安稳、追求轰轰烈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人生追求面前,自己如何判断,如何选择?
(这就要看有没有正确的标尺。在青少年阶段,人生标尺的选择,决定你将会成为怎样的人。)
布置作业: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体会生活中许多事情需要做是非判断,明确做人要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这就是铸造良知的标尺,懂得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是非判断。 【后记】: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
2、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多种形式,教学内容比较丰富
第二课时 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社会的复杂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
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善良正义的人做为人生的榜样,坚持美好的理想追求,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 【目标分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课题】:认识社会的复杂性 2【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材料“新闻透视”。
第二步:以组为单位,进行对教材中所列观点的辩论。
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三段、进行思考,懂得一个人在判断是非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选择。 第四步:教师总结。
活动二:讲授新课: 2.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1)对社会影响要做判断和选择
社会上既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假恶丑,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影响必须加以判断,经过筛选,才能决定取舍。舍什么,取什么,就要以良知的标尺去衡量,分辨出哪些是无用的糟粕,哪些是有害的毒素,哪些是有益的营养。 (2)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
对少年的价值观影响最直接、最大的是父母、亲属这些身边经常接触的人。有些家庭给学生的影响并不是正面的,亲属的不良行为,如一些做父母的人的赌博、偷窃、贪婪、欺骗等行为,会成为孩子的坏榜样。许多八年纪学生已经能够对亲属的不良行为有判断力。应该帮助学生对亲属的行为做是非判断,拒绝不良影响。孝敬父母的教育和抵制家庭不良影响的教育应该并行不悖,同样不可缺少。 (3)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
学生在课外与公共传播媒体接触极多,受影响很大。在电视、网络、报刊发出的大量信息中,有许多并不适合中学生。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什么信息是很难控制的。只能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正确对待“社会流行”
流行文化有极大的渗透力,对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不可避免地会进入中学校园。各种各样的赶时髦、追星潮流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对社会流行不能简单地统统否定。
学生阅读参考材料,学生结合所见所闻,列举在社会上以少年为目标的类似诱惑,分析这些诱惑背后可能导致的恶果,讨论抵制这些诱惑的办法。
布置作业: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正确判断社会生活中的是非问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园”中的“新闻透视”活动,实践与评价的“透视流行”活动,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二节,体会社会的复杂性,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正确判断社会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学习科学的分析方法,正确看待社会流行,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后记】:
设计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现状,每一个环节能考虑学生可能会说些什么,教师该引导什么。所以,整节课,教师没有大段的发言,只是精练的几句点拨,效果很好。在活动中,教师也参与其中,同学生同乐同忧。教师感受到课堂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快乐的源泉,教师也向学生学习到了不少新鲜的东西。
第三课时 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人生真正的对手往往是自己,成功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抵制诱惑,不追随犯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到美好理想的作用,从而激励自己树立理想,坚持真理。 【目标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战胜自己,抵制诱惑 【教学难点】:坚持理想,身体力行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教学目标】: 活动一:导入新课:
阅读材料《有所爱,有所憎,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 让学生思考问题:
① 叶圣陶怎样说明“有所爱,有所憎”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的关系? ② 叶圣陶提出的辨别善恶正邪的标准是什么? ③ 施韦策为什么要防止自己成为“成熟的人”? ④ 施韦策怎样看待青年时代的理想对于人生的作用? ⑤ 怎样做才能象施韦策那样坚持理想? 活动二:讲授新课:
1.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1)正确的是非观需要付诸行动 学生思考问题:
叶圣陶怎样说明“有所爱,有所憎”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的关系? 叶圣陶提出的辨别善恶正邪的标准是什么?
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只是有了正确的认识,认识必须付诸行动才有意义。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并非不知道对错,而是没有做到正确行事。由认识到行动,学生经常遇到的障碍是意志不坚定,经受不住诱惑,不能打破情面。
(2)战胜自己,抵制诱惑
学生结合所见所闻,列举在社会上诱惑,分析这些诱惑背后可能导致的恶果,讨论抵制这些诱惑的办法。
人生真正的对手往往是自己,成功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战胜面前的各种困难重要,战胜自己同样重要。坚持正确的行为就要战胜自己的软弱,不向诱惑屈服。如果是坏事,无论怎样新奇有趣,有利可图,都不能去做,这时候必须把握良知的标尺,坚定自己的意志。经过多次这样的锻炼,诱惑就不会起作用了。
(3)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
呈现《哥们义气是好是坏》的材料,结合学生的体验,讨论“哥们义气”错在哪里?有什么危害?
缺乏主见,容易追随别人,是青少年阶段的特点,也是许多人犯错误的原因。在别人的带领下做错事的情况,有时候是长辈亲属的不良影响,有时候是交上了品德不好的朋友,或者是参加了行为不良的小圈子。在这里应该强调慎重交友和避免不良小圈子问题,强调如果朋友做了错事,要敢于指出,而不能追随犯错。
(4)坚持理想,身体力行
阅读材料《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学生思考问题: 施韦策为什么要防止自己成为“成熟的人”? 施韦策怎样看待青年时代的理想对于人生的作用? 怎样做才能象施韦策那样坚持理想?
理想是知与行的结合,是良知在内心的确立,是坚持正确是非观的一种力量。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理想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人们的向往和追求,是理想的品质;现实生活可能性发展趋势,是理想的科学性所在;人们对社会发展前景的形象化构想,是理想的表现形态。美好的理想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也是学生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的标志。
布置作业: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如何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体会坚持美好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自我负责 第一课时 成长带来责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由于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能够自省自律,避免做错事,养成对自己的
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 【目标分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学难点】:成长带来责任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探究园活动指南
第一步:指导学生对这四个故事进行讨论。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情是什么性质?是否与他们无关?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他们这种态度存在什么问题?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负责任的事例,指出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的错误。
第四步:结合问题四,学习心灵导航第二节,让学生归纳少年的责任。谈谈为什么应该承担这些责任,有没有能力去承担?如果有能力没有做到,是为什么?
活动二:讲授新课: 1.成长带来责任 (1)做人就要负责任
人生活在社会中,与社会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人依赖社会才能够生存与发展,因此人必须对社会负责。 讨论:什么是“责任”?
责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指份内应做的事,二是指因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错。所以,人生责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个人,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自身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并对个人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和过错负责。 (2)成长带来责任
人在幼小的年龄,因为不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是没有责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能力提高了,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人在少年时期要开始承担责任,就有了对责任的体验,这时责任还不是完整的成年人的责任,责任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责任心是分层次的,培养责任心的过程,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满足生物需求到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方式升华的过程。责任感的培养与学生能力的增长密切相关,具备相应的能力才有责任心可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责任感的内涵与要求是不一样的。 中学生自我责任心的培养
自我责任心的培养是中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基础。中学生责任心可以分为国家责
任心、社会责任心、学校责任心、家庭责任心和自我责任心五个部分。其中自我责任心是基础和根本。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学生,就无从谈起对家庭、学校、社会、国家负责。
所谓“自我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在遵守道德、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抱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的反应。他不包括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及端自我负责的自私心里。 (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探究园”中的“个案研讨”: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可以让学生以“小杉对自己的辩护有道理”作为辩题,请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做辩论。
引导学生认识人的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引出人人都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道理。之所以要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这后果或者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或者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做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会去关爱别人,关心社会,做事前就会自省自律,使自己的行为产生好的后果,对他人和社会有益,避免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 布置作业:为什么要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探究园”中的“班级风景”事例及心灵导航第一、第二节,使学生体会责任意识,明确人在少年阶段应该负有的责任。 【后记】:
1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再辅以讲故事、等多种形式,教学内容比较丰富 2.学生兴趣增加,积极性大大提高,发言激烈,因而印象深刻。
第二课时 少年的责任
“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都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大家思考一下,根据奥德伦的回答,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
师:奥德伦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他能够欣赏别人的成功,为别人的成功喝彩。那
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奥德伦学习啊,在今后我们也要做一个以“成人之美”为乐,能够欣赏别人成功和幸福的人,都拥有博大的胸襟,而不是一个妒忌别人的成功和幸福,对别人的失败、不幸感到幸灾乐祸的人。我们要成人之美,做一个真正善良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不行。这也是将心比心的另一个表现,也就是不以残忍冷酷的方式对待别人,否则,就有可能让自己心里产生内疚,甚至成为自己人生里永远的内疚。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的53页,阅读故事《永远的内疚》,思考一下:为什么对田老师的内疚会一直纠缠着作者呢? 生:??
师:他会永远的内疚是因为他贪图一时之快,伤害了一位善良的老师,而最后又没
能向老师道歉,请求老师的原谅,结果也使自己受到伤害。因为得不到田老师的原谅,他就会一直受到对老师的内疚感的折磨,只要想起这件事他就不会过得快乐。那通过这个故事,大家觉得我们能不能像故事里的这位学生那样为了图一时之快而随便去伤害一个人啊?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生:??
师:我们要以善良之心待人,与人为善,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不以残忍冷酷的方
式对待他人,不伤害他人,无论是对他人的精神还是肉体。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与人为善的品德就必须摈弃伤害他人的恶习。下面请同学们翻回46页,看到探究园的“经典透视”,看看孔子是怎样教育他的弟子的。同学们先认真阅读,
然后小组交流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是什么? ??
师:哪位同学能自愿站起来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吗? 生:??
师:不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情愿的、不接受的事情,就不能推给他人,让他人去承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受到伤害,将心比心,我们也就不应该伤害别人,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恕。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伤害他人的恶习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
师:同学们看到课本50页最后一段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对别人的优点、成就心怀妒
忌,中伤、贬低,对别人的缺点吹毛求疵,讽刺、挖苦,对别人的困境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在人际关系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这些恶习不仅会伤害到别人,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所以,我们必须摈弃这些恶习,与人为善,懂得将心比心,善待我们身边的人。 六、板书设计
2、3 与人为善 三、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2、将心比心的具体表现: (1)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难 (2)将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
(3)将心比心就是不以残忍冷酷的方式对待别人 3、要培养与人为善的品德就必须摈弃伤害他人的恶习 七、练习作业
1、要培养与人为善的品德,就必须( D )
A、摈弃宽容他人的习惯 B、摈弃粗言滥语的恶习 C、摈弃真诚待人的习惯 D、摈弃伤害他人的恶习
2、下列对“成人之美”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A、真心诚意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 B、帮助同学掩盖错误,让同学的形象更完美
C、为别人的幸福而付出,同时希望别人以同样的心对待自己 D、在考场上给同学递答案,帮他考出好成绩 3、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指( C ) A、奉献给予 B、真诚广博 C、将心比心 D、平等待人
4、下列行为中属于与善良格格不入,还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的是( ABCD ) A、对别人的优点、成就心怀妒忌,中伤、贬低 B、对别人的缺点吹毛求疵,讽刺、挖苦 C、对别人的困境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D、在人际关系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5、下列做法体现急人所难的是(ABD )
A、小玉听说同桌发高烧请假了,放学后,她主动去给同桌补习功课 B、陈明在演讲比赛中没有拿到名次,感到很难过,华俊在一旁开导和鼓励他 C、伟峰在考试的时候有一道题不会做,同桌马上告诉他正确的答案D、方萍因患白血病急需一大笔钱做手术,社会上的热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
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大多数父母给孩子最初的道德训诫是( )
A、尊敬老师 B、坚强勇敢 C、不能撒谎 D、孝敬父母
2、交友时不说大话,不轻率许诺,而一旦答应别人,则“一诺千金”。有这样行为的人才会博得别人的信任,说明在交往中要( )
A、言而有信 B、坦诚相见 C、宽容理解 D、平等待人 3、“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这句名言说明了( ) A、皇帝和鞋匠都是一样的 B、人的地位都是一样的 C 、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等级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腐观念是指( ) A、真心待人 B、对金钱、权力的庸俗崇拜 C、歧视他人 D、平等待人 5、对人格平等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尊重他人的自尊心 B、不践踏他人的人身权利 C、尊重他人的感情 D、以相同的态度对待他人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 ) ①关心他人 ②歧视他人 ③尊重他人 ④了解他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雨果说过:“善良是历史中最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人。”这句话是说( )
A、历史中很少有善良的人 B、善良的人不一定是无私奉献的人 C、善良的人是伟大的人 D、善良的人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与人之间,原本是平等的 B、陈腐观念是不平等待人的根源
C、由于人的地位、环境不同,生活必然存在不平等 D、平等待人,就是平等待己
9、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所达而达人”这体现了( ) A、自我负责 B、诚实信用 C、自尊自信 D、与人为善 10、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是( ) A、付出的同时讲求回报 B、将心比心
C、损人利己 D、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11、《农夫与蛇》的故事写到:农夫救了蛇,但蛇苏醒后却咬了农夫,这说明( ) A、善良是无私的 B、善良是博大的 C、善良要是非分明 D、助人并不快乐
12、2005年的8月7日广东兴宁市大兴煤矿发生了特别重大透水事故,造成123名矿工死亡,主要是矿主无视矿工生命安生,违规操作,这说明( ) A.、现在经济不景气 B、民工学历低 C、民工受到歧视.不尊重.不平等的对待 D、现在的单位福利待遇不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说法体现诚信的是( )
A、言必行,行必果 B、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挂羊头卖狗肉 D、指鹿为马
2、甲和乙曾经是好朋友,两人成绩都名列前茅,可这次乙没有考好,甲有点瞧不起乙,渐渐和他疏远,乙很苦恼,甲的行为( ) A、没有把友谊放在平等的基础上 B、没有学会宽容理解 C、很诚实,对朋友不虚伪 D、甲的友情太狭隘
3、“王婆卖瓜”的故事,告诉人们诚信做人的道理,这就是( ) A、诚信做人要虚虚实实 B、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C、人无信不立 D、实事求是,不说违心话
4、尽管我们每一个人的境遇和条件等方面不同,但人生而平等。这里的平等指的是( )
A、人格的平等 B、法律上的平等 C、财产数量的平等 D、社会地位的平等 5、下列说法中体现换位思考方法的有( ) A、当理解别人时,我将心比心地想一想
B、当父母反对我看电视时,我不理他们,继续看 C、面对这种情况假如我是他的话,我同样会生气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8年八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案_粤教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