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古 代 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
主题一 中央体制——从“家国同构”到“皇权独尊”
(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特征 知识呈现
(1)“家天下”局面的开始——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2)“家国同构”之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3)天人合一——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和加强统治先秦 萌芽 的需要,将“天”说成是自然与社会的主宰,以证明王权神授,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 (4)第一次政治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政变和改革等多种方式逐步掌握政权,争霸战争与兼并战争推动了分封制瓦解,中国在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现端倪 (1)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其显著特征体现在:①皇帝的独尊和皇权的威严:独裁决策;皇权不可僭越;“朕”“诏”“制”“玺”专用。②秦朝 确立 神化皇权:封禅大典和各类祭祀活动。③传承制度:皇位世袭,家国一体 (2)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枢机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务;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 内廷近臣权力的膨胀——中朝制度。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西汉 发展 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 中央专制下的分权与制衡——三省六部制。设中书、门下、隋唐 完善 尚书三省,三省最高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提高行政效率;尚书省下设置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这样就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1)宋代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总理财政,增设参知宋元 加强 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2)元朝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 (1)专制皇权辅助机构的“残喘”——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明清 强化 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2)专制制度的巅峰——军机处。清朝初年,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帝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
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A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故A项正确。明中后期内阁、司礼监虽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其都依附于皇权,最后集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强化,B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2014·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
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B.君主集权加强 D.首辅权力失控
B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错误。C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
从近几年的新课标全国卷来看,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本考点内容历史概念多,复习时不要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要在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中去分析理解问题。 考向二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3.(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
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C.修撰的政治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C [C项正确。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
4.(2017·全国卷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
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 [材料中“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如《续湘山野录》和《涑水记闻》对宋太宗是否进宫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由此可知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B项正确。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出土文物、史书记载、传说等方式呈现,A项说法过于绝对。历史叙述有主观和客观成分,使用时应注意辨其真伪,C项说法过于绝对。历史叙述有主观和客观成分,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也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D项错误。]
5.(2016·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
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高考历史试题的最大特点。如“汉承秦制”一题,则是在充分挖掘史料和理解史料的基础上获得认知,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强化并提高概括总结能力。 考向三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热点问题 6.(2016·全国卷Ⅱ)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
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地区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地区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地区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地区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臵台湾府并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C项“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7.(2015·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
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故选C项。]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文化圈,两岸人民同宗同族,血脉相连。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承担着“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能,因此,试题命制会隐含时政热点,达到呼应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第6题聚焦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的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影响。第7题以汉代外戚干政切入,暗含当前的反腐倡廉、整顿吏治的社会热点。 考向四 以“家国情怀”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 8.(2016·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
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地区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地区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地区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地区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臵台湾府并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C项“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7.(2015·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
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故选C项。]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文化圈,两岸人民同宗同族,血脉相连。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承担着“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能,因此,试题命制会隐含时政热点,达到呼应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第6题聚焦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的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影响。第7题以汉代外戚干政切入,暗含当前的反腐倡廉、整顿吏治的社会热点。 考向四 以“家国情怀”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 8.(2016·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
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1 古代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