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垣曲县新城初中 郭晓鸽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并背诵; 2.通过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写景画面;
3.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理解作者微妙的心境。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的心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问学生:请同学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从题目中,咱们知道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苏轼去游赏承天寺,去感受他在游记中微妙的心境。 二、感
1.知人论世:(幻灯片展示,学生朗读)
- 1 -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四年后,作者写下《记承天寺夜游》,真实地记录了他在黄州生活的一个片段。
2.老师配乐范读;
3.学生想象自己是苏轼,自由大声朗读;
4.全班齐读,教师点拨(语速放慢点,个别字眼音节拉长点) 5.全班再读,读出文言味道。 三、品
(一)比较探究,学习第一段叙事部分
1.我们通过知人论世、反复朗读,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课前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提到,一篇游记应该包括叙事、写景、抒情三部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叙事部分,看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什么事。(教师板书:月夜寻友)咱们手头上的课文是选自苏教版八上语文书,而屏幕上为我们展示的是选自人教版八上语文书,大家 比较一下,这两个版本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请全体男生朗读苏教版的文段,再请全体女生朗读人教版的文段。 【屏幕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2 -
——苏教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人教版 学生的发现:(l)“念无与为乐者”和“念无与乐者”不同(落实“念”的含义,联系《山市》中的“念近中无此禅院”);(2)断句不同。 2.在古代,文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些标点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你喜欢哪一种断句的方式呢?根据文章,说说你的理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苏教版这样处理突出了游记的时间、地点、人物;但人教版的处理更突出了苏轼到承天寺寻张怀民的急切之情。(落实“遂”的含义,联系《孙权劝学》中的“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苏轼为什么偏偏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落实“相与”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解了解张怀民,给学生补充:
张怀民谪黄州后坦然自适,在长江边筑亭以陶冶性情,苏轼取名为“快哉亭”,并赋词相赠,“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②别人都远离他,知心朋友很少;③同样的人生经历,同样的心情。
4.自由背诵第一段。
- 3 -
(二)想象体验,学习第二段写景部分
1.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请一个同学来帮我们解释一下。(落实“空明”、“交横”、“盖”的含义,联系《童趣》中的“盖一癞蛤蟆”,《狼》中的“盖以诱敌”)
2.面对如此美好的庭中月色,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打开感觉,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用你喜欢的形式描述这个画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动笔写一写!(教师板书:庭中月色)
3.个别学生展示堂上作品,老师点评并总结:正如有人对这个句子所作的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虚实结合,让人产生幻觉,给人惊喜。
4.自由背诵第二段。
(三)比较探究,学习第三段抒情部分
1.面对此情此景,他们的心境如何?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请一个同学给我们读一读第三段。(教师板书:月下抒怀)
2.咱们先不急着分析,先把句子改一改,看看读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在朗读中落实“但”的含义,联系《木兰诗》中的“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口技》中的“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落实“耳”的含义,联系《狼》中的“止增笑耳”)
【屏幕展示】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 -
(2)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探究,代表发言,老师总结:原句是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与后面的语气词“耳”构成感叹的语气,更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2.那么,苏轼感叹的是什么呢?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教师板书:闲)
四、悟
1.老师补充“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因被人指出用诗歌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经过130天的牢狱之灾,苏轼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2.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两则材料: 【屏幕展示】
【材料一】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 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材料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
- 5 -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词,反映他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充满人生的深沉感叹)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这也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展现了苏轼旷达的胸怀。)
3.请大家结合老师补充的资料,以及前面叙事、写景的内容,尝试着给“闲”字组词,谈谈你怎样理解苏轼的“闲”。
4.学生自主探究,老师总结:苏轼是一个清闲、悠闲、闲适、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朋友游的是承天寺,记的却是他心中那微妙的心境,其中有着面对贬谪的那份旷达与坦荡,也有着一份淡淡的伤感与悲凉。
5.自由背诵第三段。 五、总结收获
认识了两个“闲人”;掌握了两种方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推荐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 6 -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词,反映他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充满人生的深沉感叹)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这也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展现了苏轼旷达的胸怀。)
3.请大家结合老师补充的资料,以及前面叙事、写景的内容,尝试着给“闲”字组词,谈谈你怎样理解苏轼的“闲”。
4.学生自主探究,老师总结:苏轼是一个清闲、悠闲、闲适、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朋友游的是承天寺,记的却是他心中那微妙的心境,其中有着面对贬谪的那份旷达与坦荡,也有着一份淡淡的伤感与悲凉。
5.自由背诵第三段。 五、总结收获
认识了两个“闲人”;掌握了两种方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推荐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 6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