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中回归生活 ——赵群筠老师观摩课感受
周艳丽
暖暖的周末,我们坐在实验中学的大讲堂里,说实话,初看赵老师,温温婉婉,但不起眼,参加大讲堂很多次了,稍有点应付了事之意,但是赵老师一张嘴,轻松随和,却有一种磁力,渐渐地把你吸引过来,让你慢慢放下所有的杂念,走进赵老师那深遂的世界里。
没有冗繁的前奏,《目送》就这样自然而又简单地开始了。整整一个小时的课堂,观众席中掌声迭起,赵群筠老师的课似乎有一种魔力,把学生深深吸引住,把听课的老师深深吸引住,下课的时候,我泪流满面的却又陶醉在这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中,心想哪怕再上一个小时,我也愿意。
还是先来说说课吧。
一开始,她以“看到‘目送’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导入,从学生的感受开始,可以说这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与家人离别的场景等,然后赵老师又自然地推进作者,“龙应台自己是如何解释的,想想听听龙应台的声音吗?”于是,一段作家自己的朗读录音出来了“有好多方式,可以送别。喝一杯酒,可以送别;折一段杨柳,也能送别。但是,有一种送别,你连话都说不来,只能用沉默,用眼睛??”这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作者的距离,并且很好地理解了题意。
接下去赵老师要正式进入教学了:“看教材,这篇文章结构很特别,有两段文字完全一致的。”然后出示这段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赵老师以文中两段一模一样的文字为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开始了课堂之旅。“同学们读一遍这段文字后哪些字让你特别有感觉?”又是以学生的感受为本,进入文本,遵循了“尊重学生”的原则。“哪些字让你特别有感觉?”这一句话,问的不是课文如何,而是“你”如何,“你”的回答是对“我”而言,是“你”与“赵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交往,是“你”和“赵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换某种生活的感受。这样的设计,暗示学生你们进入了一种“生活情境”,你们和“老师”一起在“过自己的一段生活”,在“真实地”而不是“模拟地”生活。——这就是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
赵群筠老师的本事在于,她轻轻一点,就把这样一个在“教室”空间里发生的“教学活动”改造成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的“生活”:它有着生活情境里才有的“交往”,它有着生活情境里才有的人际关系,有着生活情境里才有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在生活情境里才有的“生活的成果”。
在成功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进入生活情境之后,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学生就联系课本说出了“渐行渐远”的意思,特别棒的是一位学生还还找到文本三次写道“门”的细节: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很好地诠释了母子之间的距离——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渐行渐远。
至此,赵老师就继续引领学生研读文本:“你认为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写道这三扇门。”学生的理解就有了一个深度了,有学生说出了“这是母子之间的心灵之门。”赵老师又水到渠成地点到:“你猜,面对这半开半闭的心灵之门,妈妈的心情如何?”学生回答:“伤心、无奈、失落、失望??”学生可能不太理解
妈妈的感情,赵老师就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又很好地融入了情感教育。
只有把教学带入一种生活情境,教师的个人魅力才能体现出来,教师的个人魅力是生活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魅力应该通过生活情境的“带入”或“营造”体现出来,说到底,教师的魅力,就是她的生活艺术,生活的情趣和品味。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中和文本重点的结合点或邻近点!
但语文教学仅仅注重生活化是不够的,语文课毕竟还是语文课,还要“语文化”,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接着赵老师就引入文本中的两句景物描写“(1)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然后设计问题:“这样的景物描写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看到这段景物,妈妈的心情如何?”这时候,因为学生对文本理解比较深透了,就很好地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这一环节,既是对前面内容的巩固,又是学习到了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接着,赵老师就抓住“不必追”这几个字,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意蕴,“你们能否说说叫家长‘不必追’,你们的意思如何?”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发言很踊跃,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但为了更好地诠释文章的主题,赵老师又以一个母亲的身份解读了自己和儿子之间的情感交融历程,母亲的放手就是意味孩子的成长。“欣赏孩子的背影,于我也是一种成长!”
赵群筠老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文本的取舍,《目送》以“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与另一个背影有关。”为过渡,后面半部分是写龙应台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但这半部分文字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比较难。而且一堂课的容量也是有限的。于是,后半部分,就安排学生读文字,老师读自己写的“群筠感悟”,课堂又达到了又一个高潮。??
在这堂课里,我们看到了发自师生内心的心灵碰撞和情感激荡。一堂课下来,没有刻意地煽情,可是学生感动了,我感动了,听课的老师感动了,赵老师自己也感动了,大讲堂里响起一片压抑的啜泣声??这一切都源于赵老师对文本的深透解读,以及上课时是真正地用心在与学生交流,她也是一个母亲,她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与孩子们在交流,所以,她成功了!
总观整节课,赵老师温文尔雅,循循善诱,带领大家感受文字之美,课堂之美,感情之美,心灵之美,正如赵老师所说“高水平的散文不会直接写自己的感情”,我们如果能同学生一起带着生活的感受与体悟读懂散文文字背后的情感,我们就在用我们的心灵阅读,我们就感受到了文章的魅力。所以真诚感谢赵老师让我们在《目送》中回归生活,感受文本之美,感谢赵老师让我们每一位听众放慢了生活的脚步聆听心灵的感受,从而能够借助文本真正回归生活的本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赵群筠目送课观后感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