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
Talking about the artistic beauty of Zhu Ziqing’s prose
Department of Chinese Northwest University
内容摘要: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风格,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他的作品表现出缜密精巧的结构美、优美真醇的意境美、浓郁真挚的情感美、清新自然的语言美,正是由于这些,才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关 键 词:朱自清;散文;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
Abstract: Mr. Zhu Ziqing is China's modern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famous prose writer, his prose to fresh and natural style, set a \vernacular text of the beauty prose model.\detailed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s and compact, really beautiful mood of the prose and alcohol, rich sincere emotion of the prose, fresh and natural language of the prose,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se, only for his generation as a prose master's status. Key words:Zhu Ziqing; prose; The beauty of prose stucture ;moods ofemotion; beautiful sentiment; beautiful language .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散文家,他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但代表他最高文学成就的却是他的散文创作。说起他的散文,人们总忘不了秦淮河的灯影波光,梅雨潭醉人的“绿”,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古朴,生机勃勃的“春”,以及感人至深的“背影”等。他的散文,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不落俗套,不仅在散文里描述了美,而且融入了真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美的独特理解。缜密精巧的结构美、优美真醇的意境美、浓郁真挚的情感美、清新自然的语言美正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 一、缜密精巧的结构美
朱自清的散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和谐。在结构形态上,有象《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执政府大屠杀记》、《背影》等以时间、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为叙述线索,缝合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的纵式结构;也有象《冬天》、《春》等以内在的思想感情来连缀各种不相关联的“画面”或“片段”的横式结构;还有象《温州的踪迹》、《匆匆》、《儿女》等自有结构的散文。这些散文记叙、议论、抒情融洽无间,纵横自如,如诗歌般敏捷灵活。尽管结构方式不同,但都给人一种紧凑、严谨的整体美。如《荷塘月色》的结构就颇见功力,它是由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组成的复合结构。总观全文,就可以发现它蕴含着内部和外部两个结构。从外部结构看,文章以作者出门经过小径到荷塘又归来,按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夜游;从内部结构看,作者的感情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体现了心情变化的过程。文章开篇即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接着以大量笔墨渲染一种奇异的静谧的气氛,以此来显示内心的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了大衫,带上门出去。”[1](P54)这里未加任何修饰,却写出了浓郁的沉静。然而,作者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排泄,只能寄情于月下荷塘了。然后展开对荷叶、荷花静态的刻画,对朦胧月色、和谐光影的描摹,以及对四面杂树、烟雾、远山、灯光的勾勒,完整的烘托出月夜荷塘一派和谐而奇异的静谧。最后几句借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热闹”和“风流”映衬荷塘的静谧和沉寂。然而,作者独步荷塘
的“静”中,心潮却在翻滚:“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把“颇不宁静”的心情推向了顶点,表现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作者的这种以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经,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为纬的经纬交织的结构艺术,使文章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体现了文章的结构美。
散文要求形散神聚,朱自清散文横式结构的散文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冬天》,全篇三大段似乎毫无关联,第一个冬天写儿时的一个冬夜,自己和兄弟们一同围着大火炉等着父亲给煮豆腐吃的情景;第二个冬天,写自己同两个朋友相约月夜游西湖,风月灯影,兴致很浓;第三个冬天,写自己一家四口人住在台州脚下,冬夜不大冷,很静,全家和睦的温暖气氛。三段故事,人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只取季节的相同,但内在线索是写冬天里作者感受到的人情之暖,父子间、朋友间、夫妻间的深挚情感。文末有句话点明了主题:“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全篇纵意漫笔,只有一句话串起了所有的材料,三段都写冬天,落笔归结为温暖。在旧社会,冷酷阴森的确是反动派统治下旧中国的实际,而只有亲人朋友在一起时才象春天一样暖融融。由于“爱”的情感从内贯穿了三个故事,所以全文并不松散,而是一个紧凑的整体。
“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朱自清善于把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有机统一在一个焦点,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体现文章玲珑的结构。如《威尼斯》这篇游记以“别致”为全文的“文眼”,描绘
了威尼斯明媚的自然风光和瑰丽的文化艺术。作者首先抓住“水上城市”这个特色,写它的明媚,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摄影。先从市内看,是平视,画出一幅“河网之城”图——一条大运河,四百一十八条小河道,三百八十七座桥,这大小纵横的河道上穿行着轮船和“刚朵拉”。作者巧妙的把大运河比喻为大街,把小河道比喻为小胡同,似陆地而实乃水域,真是十分“别致”。再从圣马克方场钟楼上俯瞰,画出一幅“海中之城”图。作者的笔端饱含赞美之情,写近景——“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写远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其次,作者抓住文化艺术城市这个特色,写它的“华妙庄严”。作者选取了荟萃威尼斯文化艺术的圣马克方场作为描述中心,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圣马克堂、公爷府、运河等几个描写点,按空间转移的顺序依次反映出威尼斯文化艺术的几个方面:建筑、音乐、绘画、工艺品,描述有详有略,并处处表现了它们的特色。总观全文,作者紧扣住“别致”这个“文眼”,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的水域风光和文化艺术,精巧的构思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另外,朱自清追求散文结构的周严圆密,他的行文总是有始有终,细致周到的写来。如《荷塘月色》开头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又写“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P56。首尾照应,稳妥安然。《绿》开头一句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是:“我第
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是章法上的首尾照应,体现了结构的缜密。 二、优美真醇的意境美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创设优美的意境,“文中有画, 文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也是他散文意境创造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 读朱自清的散文, 既像欣赏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 又如品味一幅幅多彩的风景画:《荷塘月色》宛如一幅色调朦胧的水墨风景;《绿》又仿佛一组颜色明丽的水彩;而《威尼斯》却又如同一幅颇具西洋风格的油画。我们不妨说, 在朱自清的笔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水, 也没有两座相同的山。作为文学家的朱自清,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 且有很高的造诣, 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 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2]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 除冰心女士外, 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他总是以开放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感受自然、感受个体的生命,从中获得令他感动的诗情、诗意,并用淡化的语言将所得的感受、感动表现出来。心灵的开放使作者不因为生活的庸常疲惫而丧失了体验生命的敏感,也使作品更为丰富地表现世界。[3]《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它之所以那样使人百读不厌, 就在于作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彩笔去描画荷塘和月色: 他不是如常人一般把月下荷塘笼而统之地去看, 而是把一个对象拆成两个组成部分去看。作者先观察和描写了月下的荷塘。在这幅画里, 月色是背景, 荷塘是主景: 他写了荷塘的种种芳姿, 风送荷香的醉人, 以及风戏荷叶的标致。然后
作家又观察和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在这幅画里,荷塘转化为背景, 月色转化为主景了: 他写了如流水, 如轻纱一般的月色, 写了月光中投射在荷塘上的幢幢树影。荷塘是月色映照下的荷塘, 月色是荷塘衬托下的月色, 二者交相辉映, 组成了和谐的画面。“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浮起的雾, 不同于一般白色的雾, 因它是在绿叶衬托和淡月映照下显现的, 所以是“青雾”; 雾中月下观看荷叶荷花, 既洁白柔和, 又迷离朦胧, 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 就恰如其分地渲染了这种氛围。诗一般的语言, 梦一样的意境, 先生笔下的月夜荷塘,动静相参, 诗画相融, 有一种醉人的美。
有人说朱自清是散文领域卓越的风景画家,一处胜迹、一处景色,他能从不同角度做多方面的描绘,有话可说,有画可作。他的散文在诗与画的交融中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如《绿》写的是温州梅雨潭的瀑布,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如诗如画。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般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的景物,没有雕琢,不加修饰,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他说“像少女拖着的裙幅”,“像跳动的处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肤”,“像温润的碧玉”。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来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的碧草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这样通过色彩的浓淡和光线的明暗,将梅雨潭的绿的厚、平、清、软的具体景象传达给读者,使人如睹名画,得到沁人肺腑的美的享受,显示出散文中绘画的美。朱自清还善于运用不同的色彩, 表现不同的情绪。随着表现喜怒哀乐心曲的需要, 朱自清先生巧妙地给自己的作品涂上或浓或淡、或暖或冷的色调。《春》、《绿》等篇, 设色艳丽, 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活力和乐观进取的精神;《背影》、《荷塘月色》等篇, 设色淡冷, 笼罩着感伤、寂寞的气氛。《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介绍的是马孟容的一幅画,其中对海棠花色彩的描绘令人叫绝。“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开正盛,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娇娆了。”黄蕊、红花、绿叶,色彩明亮而又配合恰当,整个形象就像一个娇美的少女穿着绿裙,戴着金黄的头饰,红嫩的脸蛋,格外惹人喜爱。
总之,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 不是靠浓词艳句织就的过眼烟云。以景美、情浓创造了一种诗画俱美的意境, 为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浓郁真挚的情感美
任何文学创作活动都与创作者本人的情感活动不可分割,一篇优秀的作品凝结着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精辟见解与充沛感情,这些感情有的强烈,有的深沉,表现内心深处的至真至切的美的情愫。《文心雕龙·情采》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
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4]朱自清的散文美的魅力在于诉诸感情,杨振声曾说过:“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中来,幽默是从忠厚中来,腴厚是从平淡中来。”[5]朱自清的散文温厚、朴实、自然,贮满一种真情美。《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融情于叙述、描写之中,通过对当年父亲为自己买桔子的背影的回忆,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无限感激的骨肉深情。文中步履艰难的老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镜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1](P37)这是一段叙述性的文字,虽然没有任何装饰和雕饰,但却字字感人,句句动人。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 丝丝入扣地揭示了两代人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展现了催人泪下的人间至情。全段文字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感情色彩,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心,儿子对父亲的依依之情,犹如一股细流奔泻在字里行间,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弦,让人不能自已。这一承载着深厚父爱的纪实镜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与深情的回眸。《背影》可以说是朱自清至情至性之文的典范。[6]
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给亡妇》,这是朱自清先生在妻子武钟谦去世后三年所作的悼念之作。文中并没有用悲悲凄凄的字眼,而是从夫妻共同生活的画面中选取几幕小场景,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写了生前妻子对儿子的尽力抚养,时常惦念,对自
己的关怀与爱恋。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的结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们身上,而你一点都不厌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除了孩子,你的心里只有我。你换了镯子帮助我的学费,叫我以后还你,但直到你死,我没有还你。你在我家受了许多气,你都忍着。这全为的是我,我知道。” [1](P121)文字朴实,如谈话般娓娓道来,闪烁着作者与妻子挚爱笃情的光芒,流溢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另外,朱自清散文中有一部分是以夹叙夹议的手法写的呼吁与诅咒的名篇,这些散文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从人物的悲剧命运入手,从伤时感世的角度出发,揭示人生的不公,抨击社会的黑暗。《阿河》写年轻的农家少女阿河的被卖、帮佣、逃婚、被绑、再逃、告贷赎身不得,而终于自卖的悲剧。作者通过这位被社会遗弃而又被卖来卖去的青年女子表示了哀惜,对畸形社会的为富不仁进行控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写一个五岁女孩被其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掉,叙述“一条低贱生命”的故事。这是作者在温州亲眼所见的一幕,文章想象她今后任人宰割的命运:她若长大成人,或者卖给人家做妾,或者卖到妓院沦落风尘。作者愤慨的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在平易的叙述中,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深深愤慨,对受辱者的真挚同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写作者在自己国家电车的头等车厢里,受到小西洋人凶恶的目光的逼视而产生的屈辱、愤怒和“迫切的国家之念”,喊出了民族平等的正
义要求。这在帝国主义横行,北洋军阀卖国求荣的二十年代,有着激励民族意识的现实意义。
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实, 作者抒发的感情愈真实,就愈能见其真挚的美。朱自清先生写景叙事的抒情散文, 景色柔美清新, 自然逼真, 感情委婉细腻, 缠绵真切, 犹如山间流淌着的溪水, 永远有一种明澈清幽的神韵。
四 、 清新自然的语言美
散文是语言艺术。语言既是意符,又是音符。散文的语言,不光要精确达意,更要与全篇意境协调,意蕴一致,巧妙地给形传神,还要注意音节的精美。作家秦牧也说过:“文学作品的文字,除了要求流畅外,还要求优美。文字如果不能给人以美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大降低。”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艺术家,在长期的文学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语言清新自然、简洁朴素的个性风格。本文从语言的朴素美、韵律美、修辞美三方面作分析。 (一)、语言的朴素之美
我们说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是美的,是洗尽铅华、质朴的美,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美。其朴素之美源于朱自清重视吸收口语词汇和口语句式,使其文章具有“谈话”的作风。正如他自己所说:“多诵读,才知道怎样润饰字句。活的语言的获得在多听人家说的话,细细研究,体味并且记住。” [7] 在创作中他大量采用日常口语,娓娓动听地进行叙事说理,绘态传情,使人读着犹如和作者促膝长谈,感到亲切自然。《儿女》中的“蜗牛背
了壳”,“要剥层皮呢!”都是平常生活中常用的词,用来形容子女多带来的重负,再形象不过了。如《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就象人们平常说话那样,活泼明快,很好地表现了作者赞美春花的愉悦心情。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里,不说被卖的女孩命运难卜,而说“女儿本姓‘碰’,由她去碰吧”。简单的一个“碰”字写出了作者对女孩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畸形社会的控诉。再如《谈抽烟》中“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吗?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嗞儿嗞儿的 ”。作者通过“衔”、“腮帮子”、“凸出”、“ 嗞儿”这些形象的口头语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了吃橄榄的人的情态,言虽简,形却肖,艺术效果极佳。
(二)、语言的韵律之美
叠字叠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朱自清散文中叠字叠词的运用十分成功。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审美意义,创造出优美的诗情画意,而且在形式上也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读来错落有致,朗朗上口,颇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荷塘月色》有二十六处使用叠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七十二处,《春》、《匆匆》、《威尼斯》等文章里也多处使用叠词。这些叠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各异。有AA式,象“田田”、“亭亭”、“油油”等,有ABB或AAB式,象“阴森森”、“茫茫然”等。有AABB式,象“迷迷糊糊”“曲曲折折”等。这种叠词在他的散文中俯拾可得,不胜枚举。不仅在音
节的重叠反复之中造成了音韵的和谐,而且更准确地表达了各种不同的情态,增加了活泼自然的韵味。
在注重叠字叠词巧妙运用的同时,朱自清还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长短句式,进一步增强了语言得到韵律美。《荷塘月色》中的对偶句:“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以“酣眠”对“小睡”,相映成趣,句式整齐优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者描写荒江野渡光景:“疏疏的林,淡淡的月”简单的八个字,对仗极工,天上的月和地上月下的林,相对相映,极富韵律美。《春》里“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给人真切自然的美感。《匆匆》里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组排比句既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又有词义上的对比,如“去——来”、“枯——青”、“谢——开”,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讲,有赏心悦目的美感特征。
(三)、语言的修辞之美
传统的散文语言技法多种多样,善用修辞也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亮点,下面列举他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作分析。
1、运用通感手法。它是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对散文的鉴赏。如《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荷塘上荷花散发出的清香是淡淡的,是嗅觉感受,可闻不可听,作者借助通感把清香比作是“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歌声
出自远处的高楼上,所以是渺茫的;歌声又是风吹来的,所以时断时续。读者根据“渺茫的歌声”这一听觉形象,就会展开联想,感受荷塘上徐徐的凉风,体会到飘逸清幽的荷香,从而产生耐人寻味的美感。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光是透过树枝“泻”下来的,所以在地上留下了斑驳的树影,有的地方影子多月色少,有的地方影子少月色多,这样显得光影相间,所以说“有着和谐的旋律”。作者进一步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梵婀玲音色清亮优美,因奏的又是名曲,那就更加悦耳动听、和谐优美了。
2、运用拟人手法。拟人不仅能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如《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句,“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读者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再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则有不见风,而风自空穴来的效果。“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物静而情动,叶子与流水两两相望,含情脉脉,风姿绰约。《匆匆》中“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去,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赋予时间以生命,用拟人的手法,将时间流逝的过程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跨”字,生动、形象、准确地
将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作者叹息之中包含着不甘虚度年华之情,整篇文章流露出一种特有的简洁、精炼而洒脱的美。
3、巧妙运用比喻。朱自清先生认为,事物的比喻“得新鲜”,“才能增强抒情上的感人力量”,而“新鲜”还得入情入理,这才能让读者消化。[8]他极善用女性意象来比喻景物,不但使所描写的景物形象可感,而且使文中弥漫着一种甜美的温馨。《春》用朴素天真的小姑娘来比喻春天。《绿》中“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1](P15)用少妇的裙幅比喻水上波纹,形象地刻画出梅雨潭涟漪起伏的情状,而且很有美感。用“初恋的处女的心”来比喻,不仅准确反映出水波起伏的轻柔,而且把少女纯洁无邪的特点赋予梅雨潭的绿,使之更有表现力。《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1](P9)小姑娘、处女、少妇、美人??这种“女性拟人格”笔法和利用异性的联想来影射风景,中国古典文学早就有: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楚辞》的“香草美人”,以及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都凭借女性意象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在20年代中国作家之间也流行一时,而到了朱自清笔下则得到更大的“突破”,一方面因为朱自清先生对“中国诗,从《诗经》到现代诗,他都有过深湛的研究”。[9]另外,也是“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了他的散文风格”。[10]据他的好友透露,先生为人谨慎小心,朴
实憨厚,性格内向,又常自我反省,这就使他的文章有了许多阴柔之美。
总而言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既表现出他内心的真情实感,又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他的散文,无论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布局都十分严谨、精巧。在语言运用上,字斟句酌,使得散文艺术达到完美的境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朱自清的名字,也将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全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8、9 [2]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M]
[3]丁晓原.论“五四”人生派散文[J].文学评论,2003.53 [4]刘勰.文心雕龙.情采.[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331 [5]徐振宗,李保初,桂青山.汉语写作学. [M].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5
[6]朱自清.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时代文艺出社,
2000年7月第一版 .427
[7]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年7月第一版
[8]王瑶.念朱自清先生.[M].北京大学出版社,朱自清先生
研究资料资料.34
[9]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J].文讯第9期第3卷 1948
年9月5日版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
姓 名:郭治银 学 号:030802200243 指导教师:黄 放 写作时间:2009、2 联系方式:13571160655
目 录
一、缜密精巧的结构美 二、优美真醇的意境美
三、浓郁真挚的情感美 四 、清新自然的语言美
(一)、语言的朴素之美 (二)、语言的韵律之美 (三)、语言的修辞之美
1、运用通感手法 2、运用拟人手法 3、巧妙运用比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