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广论0022道前基础(p6+7~-3)——正法解行林能海法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0-2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广论》道前基础之造者殊胜-总第0022讲

造者殊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广论》道前基础之造者殊胜-总第0022讲(p6+7~-3)——正法解行林能海法师 好,我们翻开《菩提道次第广论》第6页第7行。我们看原文: 于圣教所作事中分二。一、于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 藏中所作事理者

接下来,略说尊者在西藏弘法利生事业的成就,即「藏中所作事理者」。 第一、讲述迎请阿底峡尊者进藏并启请治理佛陀圣教

看原文:天尊师长叔侄,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数数遣使洛拶(zā)嚩贾精进狮子,及拏错戒胜,往印迎请。菩提光时,请至哦日铎,启请治理佛陀圣教。

一迎请尊者入藏之缘起。我们前面也说过,当时西藏佛法非常混乱,僧人不守戒律、见解错误,致使整个西藏佛法衰微、社会道德滑坡。因此「天尊师长叔侄」,智光、菩提光,两位国王,决心迎请一位德行高超的圣僧来西藏建立圆满教法,使社会能够祥和安乐。(这个在掌中解脱61页注释33:藏人的隔代关系均以叔侄相称,天尊师长叔侄实际是祖孙关系。)

二是迎请尊者入藏之历程。「如」此,他们「叔侄」二人依「次」生「起」极「大」真诚、「殷」切、精「勤」的心。为迎请尊者入藏甚至不惜舍掉生命,先后「数数」派「遣」「使」者「贾精进狮子」以「及」「拏错」两位大译师,(「洛拶嚩」是译师的意思。「戒胜」是指拏错大师持戒非常严格,「戒」行高超很殊「胜」),前「往」「印」度「迎请」阿底峡尊者。

直到「菩提光」国王当政之「时」,舍身忘躯、不辞辛苦的国王和译师们,才费尽周折地把阿底峡尊者「请」「至」「哦日铎(duó)」,即上阿里。(这里「铎」,在藏文中指比较高的地方。「哦日」,藏区的名字叫阿里)。

1 / 7

三是启请尊者治理圣教。阿底峡尊者入藏后,菩提光国王殷勤「启请」尊者「治理」西藏佛教混乱的局面,以主持「佛陀圣教」。

第二、讲述尊者在西藏破邪显正,广弘圣教,住持正法。 我们看原文:

一是著书立论广弘圣教

依是因缘,总集一切经咒要义,束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论》等,而兴教法。 「依」着这个「因缘」,阿底峡尊者「总集一切」「经」(就是显教)及「咒」(即是密教)修行的「要义」。我们说修行要由下往高,但是修高不舍下。尊者很圆满、很有次第的择要归纳梳理(这个「束」,归纳梳理之意)「为」「修行次第」,「遂造」了「《菩提炬论》」,或者称为《道灯论》「等」论著。这本「《菩提炬论》」相当重要。它总摄了显教的大小乘、密教修行的精要,次第清晰明显。使修行者「所有」「未」通「达」、「邪解」、「疑惑」等「诸」「恶垢秽」,均「善」加以「除遣」,从「而」广「兴」佛陀的「教法」。

二开显正法广弘圣教

此复住于哦日三载,聂塘九岁,卫藏余处,五年之中,为诸善士开示经咒,教典教授,罄尽无余。

「此复」尊者「住于哦日」,就是阿里,有「三载」,即是三年,然后在拉萨附近一个叫「聂塘」的地方住了「九岁」,就是九年,「卫藏」其「余」之「处」住了「五年」。这样加起来,尊者在西藏总共住了十七年。

在这十七年「之中」,尊者不辞辛苦「为诸善士」圆满、无丝毫错乱的「开示」了佛陀「经」(即是显教)「咒」(就是密教)的「教典教授」,且毫无保留「罄尽无余」。

三是高树法幢广弘圣教

圣教规模,诸已没者,从新建树,诸略存轨倍令增广,诸被邪解垢秽染者皆善治除,令圣教宝悉离垢染。

西藏的佛教经尊者整顿后,「圣教规模」,那些「已」经隐「没」「者」,尊者「从新」「建树」起来;那些不详细简「略」「存」留下来的仪「轨」,尊者都把他们梳理完整,「倍令增广」;那些「被」后人未通达、「邪解」、疑惑等恶「垢秽」「染」污「者」,尊者「皆善治除」,「令圣教宝悉离垢染」。

2 / 7

学生问:师父,阿底峡尊者为弘法不惜舍掉二十年的寿命,西藏国王为求法不惜牺牲生命,为什么善知识弘正法跟学者求正法都那么难呢?

师答:首先善知识弘正法难:这是观待众生的业力决定的。用「千江有水千江月」来形容诸佛是随众生的善业而出生,如江河有水就能呈现月亮。众生的善业圆满,才感得佛出世。假若众生的善业强盛,佛可住世好几劫,且佛涅槃与下一位佛出世之间的时间无须那么久。然而由于众生善业不强,感得释迦牟尼佛只住世89年,而且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到当来下生弥勒佛出世,需五十七亿万年。

众生的善业越来越衰弱,恶业越来越强盛,诸菩萨、善知识发大愿要令佛之正法长久住世的因缘越来越不具足,弘法事业极端困难。佛在律学上说:值至末法时,持戒清净的比丘,被赶出僧团,甚至命难。

拿我们现在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来讲,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有系统、完整的修学「道次第」,住持佛的圣教呢?大部分人都放弃佛之教法的学习,只愿依口诀修一法、持一咒、念一佛,都想快速获得成就。有几个愿意在闻思修上下功夫呢?有几个在乎佛的圆满教法将逐渐消失呢?

善知识不舍众生弘法利生的愿力,使他们不辞辛劳忘我弘法,只要能令圆满正法久住,诸菩萨、善知识宁愿舍命也在所不惜。如文中讲的阿底峡尊者,只要能利益藏地的佛法宁愿舍去二十年的寿命;智光国王为了藏地的正法,依然把给自己赎命的黄金用来请善知识来藏地弘法,自己却惨死在狱中……。所以,我们现在有福报学习祖师大德舍头目脑髓换来的、圆满无误的道次第的教授,更应倍加珍惜,发愿精进努力修学,愿正法久住。

其次弟子求正法难:这依然是众生的业力决定的。

1)众生的善业强盛,感得佛出世,处处都是圣者,求正法容易。

2)佛涅槃后,不知谁是圣者。以佛制戒,即使是圣者,亦不可说出,若说必须趣入涅槃。但现在自称是圣者、活佛转世的大有人在,致使学者分辨不清,故求正法难。这都是众生的共业。

3)由于众生的共业,宣扬相似法的多如牛毛,弘扬正法的寥若星辰,故求正法难。很多学佛的人随自己的业习气,依止恶知识、随恶友学习相似之法,并推波助澜到处宣扬、诽谤、排挤弘扬正法的大善知识。一方面,学佛者自己无力分辨正法;另一方面,弘扬正法的善知识隐居。欲求正法更是难上加难。

3 / 7

那么如何分辨善知识弘扬的是否是正法,求学者学习的是否是正法呢?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正法」。所谓正法,第一、最基本的认知,就是这个法能够让学者思惟业果及调烦恼;第二、学者听闻学修后,能够生起欲求解脱出离轮回之心;第三、学者听闻学修之后,进一步生起为利众生希求成佛的菩提心。

那试问,现在有多少善知识在教导弟子这三项呢?有多少佛弟子在学习这三项呢?教者、学者大多只是学习名词而已。若要谈修行的时候,又修另外一套只有身口修行的仪式。只在乎佛号、咒语、经典或仪轨念诵的数量。又有几个在乎念诵以后烦恼减少了多少呢?甚至大部分修行人不知道何谓烦恼,烦恼是怎么来的,如何去调烦恼。又有谁在乎跳出轮回的解脱心、甚至通达解脱的正因——空性,及发菩提心修行的教授呢?又有谁在乎能否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呢?

正如世亲菩萨于《俱舍论释》中说:没有出离心,得不到别解脱戒的戒体。无著菩萨于《菩萨地》中说:没菩提心,得不到菩萨戒的戒体。龙树及月称论师都说:没有中观应成派的空正见,任何修行都与解脱断障不相干。任何密续的教典及仪轨都说:若无菩提心及空正见,任修何法,皆如蒸沙欲成饭般!

当佛教徒不重视这些修心的教授,而只重视外相形式的时候,佛陀所传下来的修行心要,就会逐渐地消失,这是正法隐没的极大因缘!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是我们修行人的灵魂。如果灵魂都不要了,我们不论怎样修行都如同行尸走肉,做为佛弟子真是痛心疾首。

所以,宣扬及求「相似法」不难,弘扬及求「正法」确实很难。做为佛弟子应该以阿底峡尊者等诸大善知识为榜样,为求正法、弘扬正法而努力,愿正法长久住世利益无量众生。

学生问:师父,文字讲到尊者「总摄修行要义并束为修行次第而著《菩提炬论》」。难道以前的善知识没有教授弟子按道次第修行,弟子也不用按道次第修行吗?

师答:不只是你有这个疑问,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而说:「佛陀在世时也没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和《道炬论》这两本论著啊。当时修行人也没有按照这两本论著修行,不是也都证悟了吗?汉地有很多祖师先贤也没修学《菩提道次第广论》,不是也证悟了吗?」

你说的这个道理,我也同意。但是,你只是从《广论》的外相及名词来看,并没有从内涵来看。佛陀在经典上讲到:没有出离心不名为小乘修行者,没有菩提心不名为大乘行者,不懂空性谈不上解脱。所以你从内涵来看,佛陀有哪一部经典、祖师大德有哪一部论著离开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说的内涵呢?

4 / 7

从佛陀出世三转法轮的内容来看:《解深密经》中讲到,佛陀在鹿野苑第一转法轮讲四谛法轮,对着小乘行者;在灵鹫山第二转无相法轮,讲《大般若经》,所对之机有两种:一个是中观应成派的所化机,当他听到《大般若经》就证悟了诸法无自性,唯名言假立。还有另外一种是唯识派的利根器者,他听到《大般若经》宣说诸法无自性时,他只证到了唯识三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徧计所执性)的见解。但是属于唯识派钝根器的呢,他就不清楚诸法无自性的涵意了。

因此,胜义生菩萨对佛陀说:「佛陀呀,您第一转法轮讲一切诸法实有,唯有补特伽罗我空;第二转法轮讲一切诸法皆自性空。但第一转法轮跟第二转法轮似乎前后有所矛盾。」于是,胜义生菩萨就请示佛陀,可否就这两个法轮再做进一步解释,所以佛陀在广延城第三转善辩法轮,讲《解深密经》。

佛陀第一转法轮为四谛有相法轮,第二转法轮为《大般若经》的无相法轮,而第三转善辩法轮,是以唯识之见用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跟圆成实性)有自性来解释三无自性,来诠释《大般若经》所说诸法无自性。佛陀这三转法轮全部都是以讲空性为主。

小乘行者具足了出离心后,以空性解脱轮回生死;大乘不仅具出离心还要具菩提心,累积福德资粮而来成就佛果位。假若只有修学福德资粮,或者是只有修学智慧资粮,偏一个那就不能成就佛果位了。因此,佛陀三转法轮都没有离开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的教授。

从三转法轮所化之机证悟情况来看: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中观应成派的根器跟唯识派里面利根、钝根听闻后的证悟情况,就可以间接法喻配合来证明。若是利根根器可以从第二转法轮的字面,直接证悟到诸法无自性。若是钝根器,就必须更有系统,更仔细的说明。

同样的道理,若直接看《心经》或者其它经论,你如果能够看得出来修行的道次第,则不一定要修学《广论》;若看不出其修心的道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那只有一条路,努力认真的修学《菩提道次第广论》。

所有佛陀所说的经典以及祖师大德的论著,所诠修心的次第和《广论》虽然外相名词不一样,但内涵是一不是异。就如同「如来」和「正遍知」,名词不一样,但同是指佛一样。

你可以翻到《广论》8页,倒数第4行。《广论》的四个殊胜:「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有没有看到?如果配合后面要学的《广论》的殊胜去理解,你就会更加清楚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学习《广论》。这里就不多讲了,接下来我们会详细的再讲。

我们庆幸遇到殊胜的教授,应穷其此生努力学习,才不浪费暇满人身。

5 / 7

学生问:文中尊者在西藏弘法利生十七年,我很敬佩尊者弘法利生那么多年不疲厌,我自己学习佛法时间长了,常有厌倦之心,要是反复让讲解,更是无堪能之心。请问师父,我怎能像尊者那样学习佛法不知疲倦呢?

师答:凡夫异生修学佛法,绝大多数都是不定性,起起伏伏。刚刚开始修学,精进勇猛,似乎非开悟成就不可。但几年后,就如推大铁球上山,难以推动,也不知如何对治及转逆缘为道用。这些都是没有经过完整「道次第」修学的原因。此如同「观音上师」所说的:有些人依着口诀修一法,或念诵仪轨,努力拚命修行,若无全面、有系统的了解学习佛法,即道次第完整的修学,在学修的道路上就很容易生起疲厌之心,对正法的修学更无堪能之心。如此想要有所证悟,有较高的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极其危险、容易走偏的。故应谨慎!

如何才能修到阿底峡尊者那样,学习和弘扬佛法无疲厌呢?那就必须依照《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授修学。从初发心开始,念死无常、深信业果,这样一路修下去。当真正生起菩提心乃至空正见的时候,不忍众生受苦欲求解脱成佛的心任运生起的时候,我们都会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为法忘躯。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暇满人身,在道次第上用功学习,方不虚度此生。

学生问:师父,为什么佛法传着传着就隐没、略存或被垢染呢?感觉好可怕啊。 师答:正如佛在《莲华面经》中讲到:「阿难。譬如狮子命绝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敢食彼师子身肉。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啖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犹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积行勤苦所集佛法。阿难。譬如有人入于大海。至宝渚中多取宝物置于船上。欲渡大海于中沉没。佛之正法如彼宝船。当来破戒诸恶比丘多乐造作种种恶业。灭我佛法沉没不现。」也就是说,佛所说的正法,任何外道都无法破坏,而唯有狮子身上诸虫,那些佛教伪弟子会破坏。

前面提到的错误见解如果不破除,学习《广论》的意乐心不提起来的话,对我们今后的修学都会有很大障碍。做为佛弟子,如果对佛法一知半解,没有系统、完整的修学佛之正法,不按照道之次第忙修瞎练的话,即《广论》原文中讲到的,如果具有「不通达、邪解、疑惑等诸恶垢秽」的话,那就会很容易损害佛法,造下谤法恶业,致使正法隐没。

我们千万不要把「造者殊胜」这一章节,当成世间名人传记来学习。那样对自己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说对于「佛法传着传着就隐没、略存或被垢染了,感觉可怕」。这是好事,说明大家透过这几天的学习,对《广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广论》的增上意乐之心生起,这是最重要的,值得随喜。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就要下决心,好好修学「道次第」,不要成为狮子身上诸虫,同时发愿帮助更多的人走向正法修行之路,以此相互鼓励!

6 / 7

好,今天就到这里。

回向:胜菩提心极珍贵 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发者不衰退 展转增上恒滋长 阿弥陀佛!

===正法解行林能海法师===

7 / 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广论0022道前基础(p6+7~-3)——正法解行林能海法师在线全文阅读。

广论0022道前基础(p6+7~-3)——正法解行林能海法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2101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