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填空、填表、)
1 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小说指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生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显然有别。 2 小说话本的体制:入话(头回)、正话、结尾 3 孔三传首创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4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纪君祥《赵氏孤儿》尚仲贤《柳毅传书》(柳毅与龙女)高文秀《双献功》(李逵、孙荣、郭念儿)李好古《张生煮海》(张羽、琼莲)石君宝《秋胡戏妻》(罗梅英、秋胡、李大户)李潜夫《灰栏记》(张海棠、马俊卿之妻)
5 早期的南戏作品:《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6 汤显祖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 7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
8 元诗四大家:虞 集、杨 载 、范梈、揭傒斯,杨维桢的“铁崖体”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
9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钅弋、邵宝、鲁铎、石珤 10 浙词派领袖:创始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期厉鹗(《百字令》《齐天乐》);阳湖三家:李兆洛与恽敬、张惠言
11皇家贵族的杂剧创作:朱权的杂剧创作:《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朱权的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朱有燉的杂剧创作:《诚斋传奇》:喜庆剧、神仙剧、节义道德剧
2“狂人”徐渭是明杂剧代表作家,代表作《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13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鸣凤记》(署名王世贞等作);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14沈汤之争:一方面是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的产生,另一方面是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风格的融聚,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
15 《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金瓶梅》是由小说中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合成。 16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7公安派主要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袁宏道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直抒胸臆的抒情特点,清新轻逸的艺术风格,公安派的不足: 随意轻巧、率直浅俗。
18竟陵派代表人物锺惺、谭元春,文学观念上受到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总体上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 19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20“梅村体”的代表作《圆圆曲》
21“京华三绝”是指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22李渔的两部短篇小说《无声戏》《十二楼》
23桐城派的先驱:戴名世,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又称桐城三祖。 24元杂剧体制特征:四折一楔子
25中国传统观念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秦简夫的《东堂老》第一次塑造了李实这样一个见财不昧,有情义,重言诺诚实可信的商人形象。 26《水浒传》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塑造(鲁智深、武松)
27《西游记》的人物塑造1 .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2 .多角度、多色调的形 28书生发迹变泰的题材创作 (《王魁负桂英》、《陈书文三负心》、《王宗道负心》、《秦香莲》、《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张协状元》、《潇湘夜雨》等) 名词解释 1楔子:它是指四折戏之外的过渡段落,主要是用来介绍情节和人物,加强情节之间的联系,位置比较灵活 ,可以放在剧首.剧末或者是折与折之间, 但一般放在剧首. 如果有特殊需要 ,还可以有两个楔子.2科介: 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3元人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4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5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6前后七子: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7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他们受道学影响,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认为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然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弊端,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便承继了它的传统。 8明代四大奇书:明代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为“四大奇书”。所谓“奇”者,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
9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10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11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
12童心说:《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13公安派: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1.反对剿袭,主张通变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14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桐城派的“载道”思想,适应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义法”理论,也能为“制举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长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5南洪北孔: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大题(简答 三、《窦娥冤》的浪漫主义手法及其悲剧性以及窦娥形象
窦娥冤》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然而写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和鬼魂的复仇,却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在当时的社会里,冤案不可能得到昭雪,人们就只得借助于幻想和想象,抒发善恶有报的愿望,用超自然、超现实的力量来治服现实生活中害人虐物的贪官污吏、地痞恶霸。这不但没有削弱悲剧的意义,恰恰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剧性,给人以更浓重的悲剧感。断头的窦娥依然正气凛人,冲破拦阻,伸冤复仇,令读者、观众加深对她的崇敬和认同。崇高,乃是悲剧的本质、内核。窦娥正直、善良、宁死而不失其为 人的道德准则、死后又不屈不挠地继续斗争,这表现了崇高性格,这完全符合悲剧精神,这也就是窦娥冤感天动地原因之所在。因此,《窦娥冤》的浪漫主义,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与现实主义紧密结合的浪漫主义。它 进一步突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悲剧性,同时也更加鲜 明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对元代黑暗吏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 窦娥的形象:她是一位饱受封建压迫的苦难深重的悲剧形象。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性格内涵,既有善良温顺的一面,又有倔强敢于抗争的一面。 四、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以及戏剧创作的影响 1.尽快入戏(《窦娥冤》)2 .冷热调剂、张弛交替(《蝴蝶梦》)3 .设置悬念(《救风尘》) 4 .戏剧结构精巧(《拜月亭》、《鲁斋郎》);影响: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关汉卿剧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无与伦比的。他影响了一代的杂剧作家,如高文秀有“小汉卿”之称;沈和甫有“蛮子汉卿”之称等。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到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都把他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杂剧的先进思想、结构布局、戏剧冲突、语言运用以及戏剧类型等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造诣成为后世戏剧家学习的典范。 自1821年以后,关汉卿的影响逐渐波及世界。他的著作被译成多种外文。他成为“世界文化名人”,被公认为“第一流的伟大戏剧家”。 五、《西厢记》的 戏 剧 冲 突,反封建主题的理解,语言艺术
主要冲突:维护封建礼教 与反封建礼教的冲突 如:赖婚、拷红、逼试;次要冲突:张生、
莺莺、红娘的冲突如:闹简、赖简、酬简;理解:王实甫的《西厢记》具有比董西厢更鲜明、更深刻的反封建主题。崔、张的恋爱故事,已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 ;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的歌唱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不屈的斗争;语言艺术: 1.熔炼古典诗词入曲2 .提炼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3 .鲜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艺术语言的口语化、典雅化 六、《西厢记》人物形象
莺莺既深受封建文化的熏染,又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走上叛逆道路,集中体现了她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她鄙弃门第、财产等世俗观念,爱上一个与自己地位悬殊的书剑飘零的白衣秀士;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竟然在已经许人的情形下,还敢和自己真心相爱的人私订百年之好,结为夫妻;置爱情于功名利禄之上,把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的生活在一起视作人生最大的幸福。她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刻画得最为成功、最具叛逆性格的贵族妇女典型之一。 张生是一个“志成种”当然也是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人物,一旦坠入情网这才子竟成了“不酸不醋的风魔汉”他痴的可爱也迂的可爱。对爱情执着。是个银样蜡枪头
红娘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富于同情心,有急人之难的侠义心肠。经常把道学式的语言挂在嘴边,摆出俨然正经的模样。从心底不满封建礼教对年轻人的捆束,义无反顾的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尽心力。 七、《梧桐雨》的题旨
作者以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由于政治上的失败和因此造成的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转变,他从权力的顶峰跌落,失去繁华辉煌的生活,失去美如天仙的杨妃和如痴如迷的爱情,在孤独与苍老中感受美好往日如梦消逝以后的寂寞与哀伤,一种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灭感。这既是写历史人物,也渗透了作者因金国的灭亡而产生的人事沧桑和人生悲凉之感。(描写帝妃之爱,此外还有汉宫秋长生殿) 八、《墙头马上》
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是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李千金: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具有强烈反叛性格的女性形象。她追求爱情毫不羞涩忸怩,敢于无媒自聘,敢于和心爱的男子私奔,敢于和封建家长正面论争,大胆的反抗封建礼教。在她身上体现了鲜明的反封建精神,她没有贵族小姐的犹豫和软弱,是市民社会力量日益壮大时期出现的新女性。 九、《汉宫秋》的题旨
1、故事背景 由原先的汉民族强大、匈奴衰落,改成匈奴恃强凌弱、咄咄逼人,汉王朝软弱无能、委曲求全,把南宋王朝与元王朝的对峙的时代特征融入到历史题材中。2、故事情节 虚构出汉元帝与王昭君从热恋到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3、人物命运 把王昭君的自愿出塞,在匈奴受封生子,促进民族友好,改为在匈奴威逼下和亲并投江殉国,塑造成忠于汉室、具有反抗精神和强烈民族气节的女性。4、历史寓意 画工毛延寿被改写成贪污受贿、投敌卖国的佞臣,剧中的五鹿充宗、石显等人物则成为南宋王朝贪生怕死、屈辱投降的文臣武将的化身。 十、马致远的神仙道话剧 代表作:《黄粱梦》《岳阳楼》《任疯子》《陈抟高卧》。意义与价值:神仙道化剧的产生,和元代全真教的盛行及社会黑暗有着直接的关系。马致远怀才不遇,一生坎坷,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便很容易接受全真教宣扬的“穷通皆命也”的宿命观点,从隐居乐道、修真成仙中寻求精神寄托。他的神仙道化剧揭露、抨击了黑暗现实,劝人在乱离之世洁身自好,不要同流
合污,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这也包含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 十一、《琵琶记》
(一)创作意图:表层:宣扬忠孝节义等儒家的人伦美德,以达到维系风化的目的。
潜层:作为文人,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伯喈继续在 民间背负恶名。他只所以为蔡伯喈翻案,是他与蔡在情感上有呼应和共鸣——对事业成就的渴望,即读书人十年寒窗、郡中荐试、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这一系列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如意的人生快事有共欲同求。
(二)悲剧意蕴:1蔡伯喈的悲剧“只为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即“辞考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既表现了忠与孝的矛盾,也表现了政治权力的绝对要求对家庭伦理的破坏,同时还表现了知识阶层在维护家庭和服务政权之间的两难选择。反映了纲常伦理的现世权利对蔡伯喈个人意志的压迫。从而揭示出现存道德的不完善乃至虚伪和罪恶。2.赵五娘的悲剧
(三)艺术成就:人物形象:1.蔡伯喈的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相关。另外他也有情有欲,入赘相府那一刻他是喜悦的,但也确实思念前妻牵挂父母。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具有典型意义。2.赵五娘的形象,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独立封样公婆,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她的不幸也是礼教纲常造成的。 十二、《三国演义》的主题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十三、《三国志演义》的主旨以及对战争的描写
(一) 明君贤臣理想1、政治上行“仁政,刘备 “仁君”典范2、人格上重“忠义” 诸葛—“忠的楷模,关云长——“义”的化身,“义绝”。3、才能上尚“智勇” 诸葛亮 ——“智”的符号,“智绝”。(二)“拥刘反曹”倾向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三)道德悲剧意识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描写高度艺术化的战争描写,1.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犯中
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2.注重表现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通过战争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4.注重战争场面气氛的渲染,多用对比衬托、张弛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等 十四、“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1)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2)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 (3)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我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 十五、宋江的形象
宋江是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他既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同时又是“地主阶级的革新派”。宋江义胆包天,忠肝盖地,这种儒(忠)侠(义)互补的人格结构,导致了他主体的分裂,形成两个不同而矛盾的宋江。他既是一位仗义的英雄,慷慨的君子,又是一位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的懦夫和势利小人;既是一位敢于和官府对抗的义军领袖,又是一位誓死效忠皇帝的奴才
十六、《水浒传》的主题
一) 古代文人的看法 “忠义”说、“诲盗”说、“消遣”说(二)现代学者的观点 “农民起义”说 、“市民”说、 “忠奸斗争”说 、其它“空想社会主义”说、“墨家思想和绿林文化”说
十七、水浒传的忠义观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歌颂梁山英雄的“全忠全义”同时深刻揭露朝廷上下的“不忠不义”。宋江是忠义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的发展。以“忠义”为指导思想来塑造宋江,并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支“全忠仗义”“替天行道”的武装队伍。梁山英雄忠义思想具有复杂性,“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忠”字也包含“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的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十八、《牡丹亭》的文化警示意义
1、 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 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3、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十九、临川四梦的比较分析 1.题材内容:《紫钗记》《牡丹亭》属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属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2.审美倾向:风情戏对人物及爱情的颂扬,政治戏对人物及环境的整体否定。 3.哲学主张和理想皈依:风情戏高扬真情、至情的旗帜,政治戏批判矫情、无情的可憎可恶。4.曲词风格: 风情戏艳丽多姿,政治戏尖锐深刻 二十、杜丽娘的人物形象
身为官宦人家的杜丽娘才貌端妍,聪慧过人。但在这样一位娇小姐身上也显示出与大自然的天然谐和感以及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她有心细如丝的分析能力和独立见识,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反叛束缚、酷爱自由的精神。勇于决裂,敢于献身,不仅能为情而死面对阎罗王还敢于据理力争。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的一往情深,以身相许,最终历尽坚阻为情而复生。在朝堂上讲述为情而生死的追求史最终打动皇上,捍卫了历经劫难、终得团圆的胜利成果 二十一、西游记的主题
“或云劝学,或去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反映农民起义”或“反映市民阶层的斗争” 、“密码”说、“赎罪”说、“情理”说、“心路历程”说等
二十二、悟空形象
孙悟空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猴精,神通广大,他不受任何管束,追求自由自在,敢作敢为。从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作品通过刻画一个恣意“放心”的“大圣”,有限度而不自觉的赞颂了一种与现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取经路上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点,他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向往自由,具有一种强烈的个性精神。孙悟空最终成了一个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他鲜明的饱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时代精神。 二十三、关于《金瓶梅》 小说史地位:《金瓶梅》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意义,标志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在创作题材上,由描写非凡人物的非凡经历和非凡故事的传奇性小说转入对人的真实平常的生活状态的深入关注与考察;小说创作的重心由注重故事情节转向注重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平板而是注重多元立体化并注意将人物与其生存的环境联系起来。《金瓶梅》以其对社会现实的冷静而深刻的揭露,对人性清醒而深入的描绘,以其在
凡庸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人性之困境的视角,以其塑造生动而复杂的人物形象的艺术力量,把注重传奇性的中国古典小说引入到注重写实性的新境界,为之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内容:1.官商关系和金钱对封建政治的侵蚀2.不遗余力的揭示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3.描写那个时代中人性的普遍弱点,尤其是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西门庆这一形象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多棱多面并且内蕴酽浓的。西门庆最后的纵欲身亡,从外在方面来说,那本是一个纵欲的时代,从宫廷、贵族到一般市民,乃至于底层社会,食色之享都既是生活的流程,也是生活的目标,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娼妓的“合法经营”,男性霸权的思索方式与“通行话语”等等都作用于西门庆,使他不仅“自然而然”的“以性为乐”而且“性追索”的成功,甚至也成了他提升自我价值的一个最重要的心理尺度。从内在的方面来说,西门庆的性格一方面具有强烈的侵略性,一方面又具有黏稠的依赖性,他既不能抑制对每一个性目标的疯狂占有欲,又不能摆脱性伙伴的妖邪引诱,所以他总是不仅忙于猎艳,又总是沦为被虏获者,在这样的双向耗损中,他的生命终于难以支撑,结果在暴淫无度中死亡
潘金莲美貌出众,聪明伶俐,却从来没有机会在正常的环境中争取自己做人的权利。她的心理因受压抑而变态,她用邪恶的手段来夺取幸福与享乐,又在这邪恶中毁灭了自己。
“小说淋漓尽致的描写了潘金莲性格中占主导地位的极端享乐主义和由此而生发的极端个人主义,通过她看到了那个人欲横流的时代的反常”作者旨在通过潘金莲这一形象的。描写,“真实地客观地再现明代中后期社会对于传统禁欲的反叛,同时也反映那个社会在失去人心维系后社会道德的倒退。”她是一个在封建社会里可怜又可恨、被损害与被侮辱的畸形妇女形象,这一形象凝聚着小说作者深沉的历史意识:还人性的真实,同时贬斥违人性的败德。 《金瓶梅》的影响 为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四、《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比较
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双子星座,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都继承了和借鉴了明梁辰鱼的《浣纱记》以来的情政结合的历史剧传统。他们分别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杨贵妃玉环和复社才子侯方域、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李、杨之爱和侯、李之爱都是在真实性基础上的艺术创造。
1、 李、杨之爱要摒弃自身政治化脂粉还其“人”的面目方得到升华;侯、李之爱却要粘附政治的金粉更显绚丽。 2、《长生殿》的政治内容是李、杨题材本身包孕的,《桃花扇》所摄取的侯、李爱情的政治内容,则更多的是作者赋予的。3、具体说来,李、杨之爱是一个净化、升华的过程,侯、李之爱则是一个维护和捍卫的过程。4、从悲剧层面讲,李、杨之爱具有内在的悲剧性,侯、李之爱则因外部因素而酿成悲剧。《长生殿》描写的只能是理想中的现实爱情,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存在于忉利天宫的缥缈祥云之中。李、杨卸下了帝妃的冠冕霞帔,摆脱了肉欲的层次,那么悲剧也就接踵而来,这理想之爱的升华之时,便是现实之爱的毁灭之际,这正是《长生殿》的深刻之所在。《桃花扇》中,侯、李在栖霞山白云观重逢,换来的不是姻缘重续,而是入道修真,情愿割断,表面上看是侯、李爱情的幻灭,骨子里却是沉郁的兴亡感喟。 《长生殿》如何看待帝妃之爱:《长生殿》歌颂了李、杨二人生死不逾的爱情,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他们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异于普通男女的两情相悦而蒙上一层政治色彩。作者有意揭示安史之乱的祸因,注意在安史之乱前后大的背景下描写李、杨的爱情生活。李隆基“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是他自己把自己的爱情引向悲剧的泥沼。因此,《长生殿》在对李、杨爱情的歌颂中也不乏批判和谴责。 二十五《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1)真幻错综,以幻写真,在幻想的狐鬼世界背后隐藏着焦灼而犀利的人间省视。 2)灵魂幻想的新颖感和丰富性,把我国志怪小说对鬼魂、生人魂和魂体错位的描写,推向开阔而绚
丽的境界;“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有意识有寄托的文学创作;思维性质及功用的变化 二十六、《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成就以及对科举制度的态度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的可贵之处在于讽刺必须使读者体会到讽刺者赖以出发的理想,在于能够面向社会,挖掘其社会根源。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善于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手法,使他的讽刺能够达到既饱含情感,又超脱幽默那样一种境界。 态度:1.科举制度对士人灵魂的腐蚀和精神的折磨:周进、范进1.科举制度对士人灵魂的腐蚀和精神的折磨:周进、范进3.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匡超人的堕落 二十七、《红楼梦》的主题
1.文学本体层次,它主要通过小说的形象体系,通过那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生命来体现,其内涵是青春、爱情和生命的美以及这种美的被毁灭。第5回及《红楼梦》12支曲是其主题歌。2.政治外延层次,它主要通过穿插在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和部分形象的爱情婚姻悲剧及青春命运悲剧来体现,所反映的是社会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内容。第4回为其主题歌。3.哲学最高层次,由小说全部故事情节和艺术形象所丰含的底蕴来体现,其核心是对人生的思考与彻悟。 《 〈好了歌〉 》及注是其主题歌。 二十八、《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一.人物性格的典型性1.对人物独特性格的反复皴染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个性的独特性 3.在相似性中突出独特性4.通过细节刻画人物5.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6.以环境衬托人物个性(正衬、反衬)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杀伐果断,度设相思局的阴险狠毒,弄权铁槛寺的贪赃枉法,计赚尤二姐的口蜜腹剑,效戏彩斑衣的阿谀逢迎。三.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1.情感与理智的搏斗2.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二十九、宝黛爱情的悲剧性
宝黛爱情悲剧不仅是一场爱情悲剧、性格悲剧、时代悲剧、社会悲剧,也是一场关于纯真、关于纯洁、关于崇爱、关于真诚、关于永恒的人格悲剧,是一场关于至真、至善、至美被毁灭的悲剧。性格悲剧:宝钗的伦理人格与黛玉的自主人格。社会悲剧1.经济方面2.人际关系方面3.人的素质 三十、宝玉、黛玉
他的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对仕途经济之路不屑一顾,他悲天悯人,爱怜女儿;对下人平等博爱;多疑、小性,爱生气;过于依赖贾宝玉,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惟恐失去贾宝玉。不满现状、个性高傲、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十一、《三国》里的三本思想
1.民心为立国之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群雄的成败:董卓、刘备、曹操、孙权等2.人才为兴邦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1)人格上注重道德:以忠义为核心2)才能上崇尚智勇:智慧与实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