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3年全国高考生物真题最全汇总含解析(总共14套 共111页)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0-1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①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性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若 ,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 ,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Ⅲ若 ,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答案】

(1)GUC UUC 4 a (2)1/4 4:1 (3)(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未分离 (4)答案一 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I.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 1:1 II.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2:1 III. 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为2:1 答案二 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宽叶白花植株杂交 I.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3:1 II.后代中全部为宽叶红花

III. 宽叶红花与窄叶红花植株的比为2:1 【解析】

34.(8分) 【生物-生物技术实践】

胡萝卜素是一种常用的食用色素,可分别从胡萝卜或产生胡萝卜素的微生物体中提取获得,流程如下:

(1)筛选产胡萝卜素的酵母菌R时,可选用 或平板划线法接种。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需要先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 。

(2)培养酵母菌R时,培养基中的蔗糖和硝酸盐可以分别为酵母菌R提供 和

第 46 页

(3)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时,干燥过程应控制好温度和 以防止胡萝卜素分解;萃取过程中宜采用 方式加热以防止温度过高;萃取液浓缩前需进行过滤。其目的是 。

(4)纸层析法可用于鉴定所提取的胡萝卜素。鉴定过程中需要用胡萝卜素标准品作为 。 【答案】(1)稀释涂布平板法 灭菌(防止杂菌污染) (2)碳源 氮源

(3)时间 水浴 滤去不溶物 (4)(实验)对照

35、(8分)【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科学家通过诱导黑鼠体细胞去分化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继而利用iPS细胞培育出与黑鼠遗传特性相同的克隆鼠,流程如下:

(1)从黑鼠体内获得体细胞后,对其进行的初次培养称为 ,培养的细胞在贴壁成长至充链满培养皿底时停止分裂,这种现象称为

(2)图中2—细胞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灰鼠输卵管内获得,该过程称为 ,也可从灰鼠体内取出卵子,通过 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3)图中重组囊胚通过 技术移入白鼠子宫内继续发育,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 方法保存。

(4)小鼠胚胎干细胞(ES)可由囊胚的 分离培养获得,iPS与ES细胞同样具有发育全能性,有望在对人类iPS细胞进行定向 后用于疾病的细胞治疗。

【答案】(1)原代培养 接触抑制

(2)冲卵 体外受精 (3)胚胎移植 冷冻(或低温) (4)内细胞团细胞 诱导分化

第 47 页

8 四川卷理科综合·生物

理科综合全卷考试时间共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

第I 卷(选择题共42 分)

第I卷共7题,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下列生命活动不会同时发生的是: ..A.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B.光能的吸收与转化

C.ATP的合成与分解 D.基因的突变与重组 【答案】:D 【解析】:诱导茎分化形成幼苗为有丝分裂,故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故D错误。

2.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故不能再进行分裂 3.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

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

② 的是:

腓灵敏电流计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肠肌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①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神经纤维 【答案】:C 【解析】:神经肌肉接头类似于突触,故而可将肌肉看做突触后膜,因而刺激②,不能引起前膜所在神经元电位变化

4.下列所采取的措施中,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原理的是:

A.利用果胶酶提高水果的出汁率

B.滴加肝脏研磨液促使过氧化氢的分解 C.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D.利用水浴加热提高胡萝卜素的萃取效率 【答案】:D 【解析】:降低反应活化能实际上是催化剂的功能,D中水浴加热只是提高了分子的热运动,而与催化剂无关

第 48 页

5.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

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与它是否为单倍体无关,只需要其细胞具有该生物体的全套遗传信息即可;B有丝后期着丝点断裂,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应为40条染色体;C由题可知该突变植株为杂合子,但是表现抗病,所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那么连续自交后,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无限趋近于50%;D决定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

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故A正确;B选项中须注意,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故B错误;C中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故C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D正确

7.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下图所示,图中除成熟红细胞外,其余细胞中均有核基因转

录的R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造血干细胞 幼红细胞 排出 丧失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细胞核 细胞器 凋亡

A.成熟红细胞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 B.网织红细胞仍然能够合成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C.造血干细胞与幼红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D.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 【答案】:D 【解析】:成熟红细胞为动物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其代谢产物为乳酸,在此过程中无CO2 生成,故A正确;网织红细胞虽然不具有细胞核,但是幼红细胞时期合成的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仍然可能存在,故B正确;C选项中,幼红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得到的,分化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故在这两个细胞内,基因执行情况不同,故C正确;D选项因为成熟红细胞已不具有细胞核与线粒体,故细胞内不可能在具有基因,也就没有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这一过程,故D错误。

第 49 页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48分)

8. (11分)将玉米的PEPC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气

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s-1) 0.8 0.6 0.4 0.2 转基因水稻 光合速率 ·s-1) 43210 0 2 4 6 转基因水稻 气孔导度 -2(mol·m(μmol·m-2原种水稻 原种水稻 O

2 4 6 8 10 12 14

2

-2

-1

光照强度(×10μmol·m·s)

-10 8 10 12 14 2-2-1光照强度(×10μmol·m·s)

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

( 1)水稻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捕获光能的色素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_。

(2) CO2通过气孔进人叶肉细胞后,首先与_____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____。

(3)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光照强度为10~14×102μmol·m-2·s-1时。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但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分析图中信息。PEPC酶所起的作用是_____;转基因水稻更适宜栽种在_____环境中。

【答案】:(1)叶绿体 叶绿素a

(2) C5 [H]和ATP

(3)光照强度 细胞可进行呼吸作用补充CO2

(4)提高光合速率的作用 较强光照强度(向阳)

9.(12分)瘦素是动物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接受到瘦素信号后,机体能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摄食行为。

(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_______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氧含量_________。

(2)组成瘦素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在核糖体中合成的瘦素蛋白,必须通过________进行加工和运输才能分泌到细胞外,随_______运送到全身各处。下丘脑中的靶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来识别瘦素。

(3)现有两类患肥胖症的小鼠,A类小鼠肥胖是瘦素受体基因缺陷所致:B类小鼠肥胖原因未知。分析以下实验: 组别 1 2 3 处理措施 正常小鼠与A小鼠连体共生 正常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 A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 正常饲喂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结果 正常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A小鼠无变化 正常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略微减少 A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是明显减少

第 50 页

2013年高考全国生物试题汇总解析

(共14套试卷 111页)

目 录

1 课标卷Ⅰ理科综合生物卷解析 .............................................................................................................. 2 2 课标卷Ⅱ生物部分及解析 .................................................................................................................... 10 3 北京市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 .................................................................................................... 15 4 安徽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卷 ........................................................................................................ 20 5 天津卷理综生物试题 .......................................................................................................................... 27 6 重庆卷理综生物 .................................................................................................................................. 35 7 山东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 41 8 四川卷理科综合·生物 ......................................................................................................................... 48 9 广东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 53 10 福建卷理综生物试题 ........................................................................................................................ 60 11 浙江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 ................................................................................................ 66 12 大纲卷(广西)理综生物 ................................................................................................................ 71 13 江苏卷生物试题 ................................................................................................................................ 75 14 海南卷 96

第 1 页

1 课标卷Ⅰ理科综合生物卷解析

(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湖南)

必修部分分值分配统计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合计 选择题 题号 2、3 1、2、6 4、5 36 分值 9 15 12 非选择题 题号 29、30(1) 31 30、32 39 分值 13 12 14 22 27 26 75 合计

分数分配比较合理,都接近平均分25分,与教学时数相统一。 知识点分布: 选择题

1.关蛋白质合成的基础知识;2.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 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4.免疫调节等;5. 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6. 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

非选择题

29. 物质鉴定及植物代谢(11分) 30.血糖的调节(10分)

31.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12分)

32.生态学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分) 选做题(15分) 39.泡菜的制作

40.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胚胎工程

一、选择题(共6题,每题6分)

第 2 页

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tRNA的一端有三个碱基外露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另一端携带一种氨基酸到达核糖体上,通过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健,合成多肽链。所以A、C错误。DNA聚合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而细胞核内无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因而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类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B错。线粒体中不仅具有自己的DNA,而且还有核糖体,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一部分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核糖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不偏不难,正面考查了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基础知识,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起催化作用的,部分考生可能会误选B。

本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化合物的本质及合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概念及特点。旨在考查考生对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及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答案】C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期过程的最大区别是染色体的行为不同。有丝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被纺锤丝拉到赤道板位置排列整齐,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暂时性加倍,DNA分子数不变,分裂的结果是分裂前后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与分裂前一样。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中期是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被拉到赤道板的两侧并列分布,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和DNA 数目均减少一半。由于DNA是在间期复制的,在分裂期总数未增加。有丝分裂的前期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的行为,所以A、B、D错。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和难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共同成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对于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其规律十分重要,近几年课标卷中考查较少,今年的试卷重新显示了本部分知识的应有地位。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和DNA数目变化规律的内容,考查两种分裂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考查学生对两种分裂方式的识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题有一定难度,区分度较好,体现的生物学的核心知识点考查,命题角度常规,不偏不怪,只要对知识掌握较牢,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可以顺利作答。

3.关于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

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 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第 3 页

【答案】C

【解析】对植物细胞主动运输的考查。

关于主动运输,把握两个要点:1是载体,2是能量。载体为蛋白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基因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不同的载体的工作效率可能会有差异。能量来源于细胞呼吸,凡是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皆影响主动运输的效率。题干中已经说明矿质元素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叶肉细胞是活细胞,它需要的矿质元素也只能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主动运输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主动运输条件及影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 【答案】D

【解析】对必修3免疫部分的考查,体现了考纲对获取信息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的的要求。图甲中发生了从RNA到DNA的分子合成过程,但存在干扰因素酶降解RNA,会使部分考生疑惑不解,因为高中生物课是不讲这些的。而后面的信息―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又会让考生联想起课本上的知识,坚定不选A的信心。乙图中横标为感染时间,纵标为抗体水平,那么产生体液免疫是不容置疑的了。丙、丁的区别在于纵轴代表的量不同,丙是发挥特异性免疫的T细胞,而丁却是HIV病毒的数量。C、D的说法相似,应选其一。C加入药物a后T细胞数量上升,说明HIV被杀死,进而HIV破坏T细胞的过程减弱,T细胞数量上升。D选项中,加入药物b后,HIV病毒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故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逆转录、免疫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过程的识记、理解、应用能力;识图、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答案】C

第 4 页

【解析】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考查。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群落丰富度的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的问题。重点是种群数量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的区别,种群密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的丰富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群落内物种的数量,二是全部生物个体的总数量。所以群落中一种生物数量的下降未必说明群落的丰富度的下降。(群落的生物丰富度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应为不同的概念)

在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需要计算时,一般都是准确的,可以先不算而是对其他选项进行判断。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与计算、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种群密度的计算能力、对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能力。

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A 【解析】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本质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去,独立地遗传给后代。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一般用测交的方法,即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所以选A。

杂交的两个个体如果都是纯合子,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方法是杂交再测交或杂交再自交,子二代出现1 : 1或3 :1的性状分离比;如果不都是或者都不是纯合子可以用杂交的方法来验证,A正确;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容易导致统计错误,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不遵守操作流程和统计方法,实验结果很难说准确,D错误。

此题不难,但会有不少考生错选,原因是对所学知识的本质不能很好的把握,而是仅限于表面的记忆。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孟德尔实验验证所需要满足的条件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孟德尔实验验证所要注意因素分析判断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39分)

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

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第 5 页

7 山东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第I卷(必做,共87分)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真核细胞具有一些能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以提高代谢效率的结构,下列不属于此类结构的是

A.神经细胞的树突 B.线粒体的嵴 C.甲状腺细胞的内质网 D.叶绿体的基粒 【答案】A

【解析】题目中提到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的结构,而神经细胞的树突是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并没有酶的附着,所以A不属于;线粒体内膜折叠成嵴,增大了膜面积并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附着提供场所;粗糙内质网是附着了大量核糖体的细胞器,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内质网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场所;叶绿体增加膜面积的方式是类囊体堆叠成基粒,分布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试题评价】本题为基础题,属于识记水平,较简单。

2、将小鼠myoD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未分化肌肉前体细胞,细胞分化及肌纤维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携带myoD基因的载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肌肉前体细胞 B.检测图中细胞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表达可确定细胞分化与否 C.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 D.肌肉前体细胞比肌肉细胞在受到电离辐射时更容易发生癌变 【答案】D

【解析】目的基因表达载体进入受体细胞,需要用一定方法诱导,对动物细胞一般采用显微注射法。核糖体在细胞内很常见,大部分细胞都有,无论分化与否。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是成熟的体细胞,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细胞分裂。从图中可以看出肌肉前体细胞分化程度很低,细胞核较大,细胞体积小,具有较旺盛的细胞分裂能力,而细胞分裂是需复制DNA,在DNA复制时容易电离辐射影响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癌变。

第 41 页

3、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答案】B

【解析】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图中显示溶酶体与吞噬小泡的结合,而后出现细菌的抗原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了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加工处理后的抗原是直接呈递给T细胞,不是B细胞;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都存在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

4、生物实验中常用盐酸处理实验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B.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 C.盐酸浓度过高会破坏过氧化氢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失活 D.盐酸处理细胞有利于健那绿(詹纳斯绿)对线粒体染色 【答案】C

【解析】在解离时是为了溶解细胞间质以利于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并杀死细胞,染色前必须漂洗以洗去盐酸后才能染色;与DNA结合的是甲基绿而非吡罗红;健那绿对线粒体染色时必须保证细胞是活的,使用盐酸 后细胞会死亡的,导致不能染色。故选C。

5、家猫体色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玳瑁猫互交的后代中有25%雄性黄猫 B.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50%

C.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 D.只有用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 【答案】D

【解析】有题意可知:玳瑁猫只能是杂合体的雌猫。基因型为XBXb,所以A错。黄猫基因型是XbY,与玳瑁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25%.B错。玳瑁猫为杂合体,杂交后才能得到,C错。

6、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第 42 页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答案】C

【解析】此为山东卷选择题的压轴题,难度较大,思考的空间很大,会用掉考生较多的时间。其实最为选择题,应使用技巧解决问题,可以节约时间。

首先,高清楚四条曲线的含义并与题干中一一对应好,然后在下手解决,会事半功倍的。起点处的值为1,应当是很清楚的,这很重要。曲线Ⅰ为一直线,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不变,群体稳定,应是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即随机(自由)交配且无选择因素,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化。曲线Ⅳ对应的值,符合y=(1/2)x函数曲线,即Aa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体的频率。所以曲线Ⅳ为连续自交时的曲线。不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在没有选择因素发生,基因频率都不变。这样,从图中可以读出A、B正确,D 也正确,所以选C.那么,另两条曲线的对应关系就不要分析了。曲线Ⅰ对应随机交配,曲线Ⅳ对应连续自交。

n

C项为什么错呢?Aa自交得到的Fn中纯合体比例为1-(1/2),Fn-1中纯合体的比例为1-(1/2)n-1,

二者的差值为1/2n,不是(1/2)n+1.

真正计算明白是较费时的。随机交配一代,和自交一样,F1中AA:Aa:aa=1:2:1,淘汰aa后,Aa占2/3,Ⅱ与Ⅲ在此处相交于一点。继续随机交配,F2中AA:Aa:aa=4/9:4/9:1/9,淘汰aa后,Aa占1/2.在随机交配,F3中AA:Aa:aa=9/16:6/16:1/16,淘汰aa后,Aa占2/5。所以随机交配并逐带淘汰隐性个体对应曲线Ⅱ。由于前面已经分析出曲线Ⅰ对应随机交配,曲线Ⅳ对应连续自交。显然曲线Ⅲ对应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遗传学分离定律的应用,涉及到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跳跃性强,计算量大,对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要求高,不愧为最后一道生物选择题的分量。但回过头来看,依然是考查了最基本的知识点,信息量大成为最大的障碍。

第Ⅱ卷【必做部分129分】

24、(9分)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 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

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 。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 ,继而促

第 43 页

进 ,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 ,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

是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以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 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 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答案】(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

(2)抗利尿激素(或ADH)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 ATP (或三磷酸腺苷) 肾上腺素 (4)细胞外液 乳酸 【解析】

【试题评析】主要考查人体体温平衡、水盐代谢、血糖平衡等的调节,为记忆和理解层次。比较简单。

25、(10分)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曲线如图

(1)阶段Ⅰ和Ⅲ大豆种子的鲜重增加明显,阶段Ⅰ中,水进入种子胚细胞的穿(跨)膜运输方式为 。阶段Ⅲ中,种子胚细胞内水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

(2)阶段Ⅱ期间,大豆种子胚细胞合成的 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阶段Ⅲ中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 分布不均,使根的近地侧生长受到 。

(3)若测得阶段Ⅱ种子吸收O2与吸收CO2的体积比为1:3,则此时种子胚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为 。

(4)大豆幼苗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时,若突然停止CO2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

和ATP含量的变化分别为 、 。大田种植大豆时,“正其行,通其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 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以增加产量。

【答案】(1) 自由扩散 自由水 (2)赤霉素(GA) 生长素(IAA) 抑制 (3)6:1 (4)升高(或增加) 升高(或增加) 增加CO2浓度 【解析】很容易

26、(8分)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根据右

第 44 页

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答案】(1)随机取样 16 (2)Ⅰ 16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解析】当经控制后有害生物的密度较低时,作物的价值也较大,防治成本也大。当有害生物的密度较大时,作物的价值下降更快更明显,若在有害生物密度很低时使之更低,也将更加不易,使防治成本迅速增大。所以Ⅰ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价值。

27、(14分)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

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上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由 变为 。正常情况下,基因R在细胞中最多有 个,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 (填“a”或“b”)链中。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 。

(3)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 。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

(4)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

第 45 页

程生产疫苗,四种蛋白中不宜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的是 ,更适宜作为抗原制成口服疫苗的

是 。

【答案】(1)宿主细胞的核糖体RNA 复制酶(或RNA 聚合酶或依赖于RNA 的RNA 聚合酶) (2)9000

(3)翻译的模板;复制的模板;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

组 别 25℃ 有菌根 无菌根 15℃ 有菌根 无菌根 光合作用速率 (μmol CO2·m-2·s-1) 8.8 6.5 6.4 3.8 气孔导度· (mmol·m-2·s-1) 62 62 58 42 细胞间CO2浓度 (μmol·mol-1) 50 120 78 157 叶绿素相对 含量 39 33 31 28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VP4 VP1

【解析】(1)图中的M 物质是一条多肽链,由于EV71 病毒没有细胞器,其合成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①、②过程是以RNA 为模板合成RNA 的过程需要的是RNA 复制酶(或RNA 聚合酶或依赖于RNA 的RNA 聚合酶);

(2)病毒是由+RNA 合成+RNA 的过程:需要先以+RNA 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RNA,也就是合成了一条完整的双链RNA,在这条双链RNA 中A=U,G=C,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在病毒+RNA 中(假设用第1 条链来表示)(A1+U1)=40%,而互补链-RNA 中(假设用第2 条链来表示)(A2+U2)=(A1+U1)=40%,所以两条互补链中A+U 占双链RNA 碱基数的比例是A+U=40%,则G+C=60%,所以病毒基因组+RNA 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 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 和C 碱基数是7500×2×60%=9000。

(3)由图中可以看出+RNA 的功能是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出新的蛋白质;也作为复制的模板形成新的+RNA;还是病毒的组成成分之一。

(4)EV71 病毒感染机体后进入内环中首先会引发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会引发细胞免疫。

(5)由于VP4 包埋在衣壳内侧不适合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由于VP1 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口服后不会改变其性质,所以更适合制成口服疫苗。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基因的表达、免疫调节、DNA 分子结构计算的迁移。题目新颖,难度适中。

第 31 页

5℃ 有菌根 无菌根 4.0 1.4 44 17 80 242 26 23 8.(16 分)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

给植物,植物为菌根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气孔导度是描述气孔开放程度的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 。 ( 2 )2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 的利用率 。 (3)1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 因有① 促进了光反应;② ,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 条件下提高比例最大。

(5)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试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①图中种群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 值。 ②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 是。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原因 是。

【答案】(1)互利共生 (2)高 (3)①叶绿体相对含量高,利于吸收光能②气孔导度大,CO2 供给充分 (4)5℃(或低温) (5)①平均②优质牧草A 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 我调节能力升高 【解析】

(1)由题可知,菌根真菌从土壤吸收养分和水,同时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两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2)在2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细胞间CO2 浓度相对于无菌根玉米较低,说明有菌根玉米利用率较高,光合作用较强。

(3)在1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有菌根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大,有菌根玉米,吸收光能速率较大,促进光反应进行,气孔导度较大,细胞间CO2 浓度较小,CO2 供

第 32 页

应充足,促进暗反应进行。

(4)对比三个温度条件下,在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与无菌根玉米光合速率相比,提高程度最大。

(5)①牧草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且取各样方平均值,保证数据的科学有效性。 ②从图表中分析,优质牧草在真菌作用下,种群密度逐年升高,而劣质牧草种群密度逐年降低。接种真菌后,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试卷评价】本试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数据分析能力,属于理解层次,但考查内容相对简单,容易得分。

9.(15 分)花椰菜易受黑腐病菌的危害而患黑腐病,野生黑芥具有黑腐病的抗性基因。用

一定剂量的紫外线处理黑芥原生质体可使其染色体片段化,并丧失再生能力。再利用此原生质体作为部分遗传物质的供体与完整的花椰菜原生质体融合,以获得抗黑腐病杂种植株。流程如下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所需的酶是 。 (2)过程②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的活细胞中有供体的 存在,这一特征可作为初步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

(3)原生质体培养液中需要加入适宜浓度的甘露醇以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其作用是 。原生质体经过 再生,进而分裂和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4)若分析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变异类型,应剪取再生植株和 植株的根尖,通过 、 、染色和制片等过程制成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5)采用特异性引物对花椰菜和黑芥基因组DNA 进行PCR 扩增,得到两亲本的差异性条带,可用于杂种植株的鉴定。下图是用该引物对双亲及再生植株1—4 进行PCR 扩增的结果。据图判断,再生植株1—4 中一定是杂种植株的有 。

第 33 页

(6)对杂种植株进行 接种实验,可筛选出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

【答案】(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叶绿体

(3)保持原生质体完整性细胞壁

(4)双亲(或花椰菜和黑芥) 解离漂洗 (5)1、2、4 (6)黑腐病菌 【解析】 (1)过程①表示原生质体的制备,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2)用于融合的两个细胞,一个是黑芥苗的叶肉细胞,一个是花椰菜的根部细胞,其中供体细胞特有的结构是叶绿体,可通过观察叶绿体的有无作为初步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

(3)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的保护,需要加入适宜浓度的甘露醇以保证渗透压的稳定,以避免原生质体吸水或失水破坏原生质体的完整性;原生质体通过细胞壁杂声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形成愈伤组织。

(4)分析再生植株染色体变异类型,需要将再生植株细胞染色体和黑芥苗与花椰菜细胞中的染色体制片观察进行比较,制片的基本程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5)根据图谱,花椰菜含有碱基对为300 和600 的DNA 片段,黑芥还有碱基对为1000、1300 和1500 的片段,再生植株3,只含有长度为300 和600 的片段,与花椰菜一致,1、2、4 既含有花椰菜DNA 片段,又含有黑芥DNA 片段,为杂种植株。

(6)对杂种植株接种黑腐病菌,能正常生长的即为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

【试题评价】本题以抗黑腐病花椰菜的培育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了植物细胞工程、细胞分裂装片的制作观察、PCR 图谱的识别等相关内容,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难度。

第 34 页

6 重庆卷理综生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B.DNA 和 RNA 分子的碱基组成相同 C.多糖在细胞中不与其他分子相结合 D.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 【答案】A

【解析】人体活细胞中水含量最多,因而 H 原子也最多,A 项正确;DNA 碱基种类有A、T、C、G,RNA 碱基种类有 A、U、C、G,B 项错误;多糖在细胞表面可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C 项错误;脂质中的固醇和磷脂中含有 N 元素,D 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组细胞的物质组成,属理解识记层次,难度较小,容易得分。 2.题 2 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效应 T 淋巴细胞 B.②中使用胰蛋白酶有利于杂交瘤细胞的形成 C.③同时具有脾脏细胞和鼠骨髓瘤细胞的特性 D.④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答案】D

【解析】①是获得已经免疫的 B 细胞,A 项错误;胰蛋白酶使得组织块分散为单个细胞,B 项错误;③同时具有 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特性,C 项错误;④经筛选后获得能够获得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 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相关只是和考生的识图能力,属理解层次,较易得分。 3.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可检测出蛋白质 B.光学显微镜,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 C.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 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第 35 页

D.在 95%乙醇中加入无水 Na2CO3 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 【答案】C

【解析】马铃薯中块茎中也含有蛋白质,A 项正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用光学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B 项正确;酵母菌细胞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不能以是否产生二氧化碳作为判断细胞呼吸类型的方式,C 项错误;无水 Na2CO3 可以与 95%酒精中的水分子结合生成 10H2O·Na2CO3,提高乙醇纯度,利于色素的溶解,D 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识记情况,涉及蛋白质鉴定原料选择、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及色素的提取等相关实验,跨度较大,并与化学学科有一定交叉,具有一定难度。

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 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 项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性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由 T 细胞分泌的,C 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 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以常见的青霉素过敏为背景,综合考查人体免疫相关知识,涉及过敏反应的原因、特点、淋巴因子、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的区别等内容,整体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5.某兴趣小组拟用组织培养繁殖一种名贵花卉,其技术路线为―取材→消毒→愈伤组织培养→出芽→生根→移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B.在愈伤组织培培养中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出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 D.生根时,培养基通常应含 α—萘乙酸等生长素类调节剂 【答案】B

【解析】消毒剂的使用既要杀死表面微生物,有防止伤害组织细胞,影响组织培养,A项正确;植物细胞融合是指经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后得到的原生质体的诱导融合,带有细胞壁的愈伤组织细胞不能诱导融合形成染色体加倍的细胞,B 项错误;出芽和生根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 项正确;α—萘乙酸为生长素类似物,可诱导愈伤组织生根,D 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和考生的理解能力,涉及外植体的消毒、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分化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组织培养的影响等内容,较易得分。

6.题 6 图是水生植物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第 36 页

A.t1→t2,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增加,基质中水光解加快、O2 释放增多 B.t2→t3,暗反应(碳反应)限制光合作用。若在 t2 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再提高 C.t3→t4,光照强度不变,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不变、暗反应增强的结果 D.t4 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 ADP 和 Pi 含量升高,C3 化合物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 降低

【答案】D 【解析】水的光解、O2 释放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而不是叶绿体基质,A 项错误;t2→t3,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为 CO2 浓度此时光照充足且恒定,若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不会提高,B 项错

误;t3→t4,暗反应增强,一定程度上加快 ATP 和 ADP 的转化,同时促进了光反应,C 项错误;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减弱甚至停止,类囊体薄膜上 ATP 合成受阻,ATP 含量减少,ADP 和 Pi 含量升高,被还原的 C3 化合物减少,直接产物含量降低,D 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以坐标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光照、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光合作用的过程和考生的理解能力,选项迷惑性强,具有一定难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4分)

7、(20分) I.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

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 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 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这是 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 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 。

【答案】 I.(1)神经和体液;作用时间较长 (2)产热和散热;渗透压 (3)大脑皮层 【解析】 I (1)起跑这一复杂动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起跑后心跳加快与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关,故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激素经过体液运输起作用,速度较慢,作用时间较长,运动停止后,部分肾上腺素等激素仍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导致心跳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第 37 页

(2)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此时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途中大量出汗散失较多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应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

(3)在感到疲劳状态下仍坚持跑完全程,与个人意识控制有关,控制该行为的中枢位于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试题评价】本题以马拉松长跑为信息背景,综合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和考生的理解能力,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平衡等内容,较易得分

II.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

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题7—II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 。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 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 II.(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 (2)碳元素(CO2) 【解析】 II

(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o→a,物种①的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②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②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

(2)该地区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产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及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群落演替等相关内容,较易得分。

8.(20分)某一单基因遗传病家庭,女儿患病,其父母和弟弟的表现型均正常。

(1)根据家族病史,该病的遗传方式是 ;母亲的基因型是 (用

第 38 页

A、a表示);若弟弟与人群中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 (假设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结果用分数表示),在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原因是男性在形成生殖细胞时 自由组合。

(2)检测发现,正常人体中的一种多肽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在患者体内为仅含45个氨

基酸的异常多肽链。异常多肽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由此导致正常mRNA第 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3)分子杂交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其基本过程是用标记的DNA单链探针与 进行杂交。若一种他安贞能直接检测一种基因,对上述疾病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时,则需要 种探针。若改致病基因转录的mRNA分子为―…ACUUAG…‖,则基因探针序列为 ;为制备大量探针,可利用 技术。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a;1/33;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 基因突变;46

(3) 目的基因(待测基因);2;ACTTAG(TGAATC);PCR 【解析】

(1)因双亲正常,子代患病,无中生有推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且双亲为杂合子, 又因女儿患病,父母正常,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正常双亲结合,其弟基因为1/3AA、2/3Aa与人群中致病基因为了1/10的概率的女子结合,由人群中致病基因概率推女子基因为2×1/10×9/10Aa=18%,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由于女性表现型正常,其基因型为AA或者Aa,其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8%÷(1-1%)=2/11,故弟与人群中女婚配,考虑患病情况;弟(2/3Aa)与女子(为2/11Aa),可算出其子女患病概率为2/3×2/11×1/4=1/33;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携带致病基因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结合的概率相等,故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

(2)根据题意,患者体内氨基酸数目比正常人少,导致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指导该多肽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患者体内多肽合成到45号氨基酸停止,说明基因突变导致第46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3)DNA分子杂交的原理是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理,用带标记的DNA单链探针与目的基因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由mRNA中-----ACUUAG---推出相应的模板链为----TGAATC—进而推出相应互补链-----ACTTAG即为致病基因序列,致病基因DNA双链中任意一条均可以用来作为基因探针。制备大量探针,即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可用PCR技术实现。

【试题评价】本题以人类遗传病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遗传病类型的判定及相关概率计算、基因突变、基因诊断等内容,综合性强,但整体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9.(14

分)研究发现豚鼠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进一步

研究发现,发挥作用的物质是L-天冬酰胺酶,它能将L-天冬酰胺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该氨基酸,增殖被抑制。 (1)为验证该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正常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含细胞生长所需的物质)、L-天冬酰胺酶 实验步骤:

a.分组 实验组:培养基 + L-天冬酰胺酶 + 淋巴瘤细胞 对照组:培养基 + b.适宜条件下培养后,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检测L-天冬酰胺含量。 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分组 生长状态 L-天冬酰胺含量 培养液 细胞内

第 39 页

实验组 对照组 ① 正常 缺乏 缺乏 缺乏 正常

结果分析: 该实验利用了酶的 特性;表中①应为 ;对照组细胞内L-天冬酰胺含量正常的原因是 。

(2)患者多次静脉注射该外源性酶后疗效降低,是因为发生了 反应;该酶口服无效,原因是 。

(3)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的特性是 。 【答案】

(1)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专一性;抑制;能合成L-天冬酰胺酶(有合成L-天冬酰胺的酶)

(2)免疫(拮抗);酶被分解作用,

(3)对肿瘤细胞有专一性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实验设计原则的应用和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实验的目的是验证L-天冬酰胺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实验组加入了淋巴瘤细胞,对照组应在相同条件下加入正常细胞,即:培养基+ 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该实验利用了酶的专一性;肿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天冬酰胺,体内已有的天冬酰胺会被L-天冬酰胺酶分解,而正常细胞中的天冬酰胺尽管会被酶分解,但自身能够继续产生天冬酰胺,故含量正常。

(2)外源性L-天冬酰胺酶会被免疫系统当抗原进行处理,多次注射后发生免疫反应,L-天冬酰胺酶被免疫系统处理失活,疗效降低;L-天冬酰胺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若口服的话会被消化系统消化分解成氨基酸,从而丧失其功能。

(3)作为人体肿瘤康复治疗的药物是即不损伤机体又达到疗效宗旨就是只专一性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负面影响。

【试题评价】本题以验证性实验为载体,通过实验方案的完善,实验结果的分析等环节,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对高中生物实验原则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第 40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年全国高考生物真题最全汇总含解析(总共14套 共111页)在线全文阅读。

2013年全国高考生物真题最全汇总含解析(总共14套 共111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1843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