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大力推进主体性教学;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教学评价应当以评价学生主体发展为主要内容。
为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条约和要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此举动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的弊端,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及管理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为扎实而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指明了方向。但是,要想将这些要求真正落实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使之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必须首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尤其是要掌握和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以客观主义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事物及其意义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意义是由事物本身决定的,知识是对事物的表征,是对事物唯一真正的肯定。个体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从而可以对这个世界有更充分的了解。所以,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知识转让学生领悟和学习。由于知识可以以语言的客观形式加以呈现,因此,知识可以通过语言进行直接传递。我们所处的世界上有太多的未知,所以不能主观的去规定知识,知识是在不断更新进步的,我们要用客观角度去对待不能自己硬性去规定它。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也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拿来就可以使用,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应用。因此,教师并不是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关于知识这些语言符号充其量只是载着一定知识的物质媒体,它并不是知识本身。学生要想获得这些言语符号所包含的真实意义,必须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有一定的认知,即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去表现它。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其对言语符号所包含的意义的理解程度就不同,对知识的认识也就不同。所以,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认为任何学生都不是一无所知的去上课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逐渐形成了潜意识的经验。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看法与见解。即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但问题一旦出现在面前,他们本能的利用自己的思维来对其进行分析。这并不都是完全的个人看法,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应该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反观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过多地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我们只一味的认为学生对自己所要学的知识一无所知,需要老师和他人来教授,自己无法理解。所以我们要既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教学内容,又注重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课程教学改革
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大力推进主体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原样不变地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自己建构知识的过
程。所谓建构是指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当前的新知识,使之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只能由学生本人完成。这就意味着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只关心学生是否已经学会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把学生自己的经验想法放置一边不闻不问,把学生们自己的想法都当做错误的想法并要求其更正过来。这无疑是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扼杀。教学的作用就在于给了学生思维自由畅想的空间,学生在活动和讨论中,在问题解决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是活动的促进者,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什么东西。
目前我们的教学最大的弊端依然是重“教”轻“学”,重“师”轻“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主体忽视学生的的已有基础,造成了学习的消极性甚至停滞这种可怕的现象。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种问题呢?首先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有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参与意识并非仅限于课堂、答问的参与,而是一种动态的隐性的过程,着眼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最后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愿意去学习,去自己总结。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对当前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改革的价值取向有很多启发、借鉴意义,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课程依据是建构主义的课程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