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0-1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昌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考试

高二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图为某种生物学效应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对该曲线所反映的生物学过程或特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若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在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若该曲线表示池塘水体中某重金属污染物随时间的含量变化,表明池塘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 若该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一器官所起作用的关系,那么b?c段表示起抑制作用 D. 若X和Y分别表示某种环境中的两个不同的生物种群,那么该曲线可表示X和Y为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若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在a?c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零,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若该曲线表示池塘水体中某重金属污染物随时间的含量变化,则某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表明池塘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若该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一器官所起作用的关系,则b?c段表示仍然起促进作用,只不过是促进作用越来越弱,C错误;若X和Y分别表示某种环境中的两个不同的生物种群,则该曲线显示:X种群的数量一直增加,Y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表明两者是竞争关系,D正确。

2. “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海底黑烟囱”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却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奇异生物,包括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血红色的管虫、形状类似蒲公英的水螅生物、蠕虫及依靠化学自营的硫细菌(类似硝化细菌)等许多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这里特殊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 “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等

C. 当前科学家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研制耐热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海底黑烟囱”中的细菌若移到地面实验室富氧环境里,其数量会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分析:“海底黑烟囱”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与地表环境有很大不同,其能源是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其中生活的红蛤、海蟹、管虫、水螅生物、蠕虫及硫细菌等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 详解:

A.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这里特殊的生产者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获得的能量,A错误; B. “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红蛤、海蟹、管虫、水螅生物、蠕虫及硫细菌等生物种间存在捕食、竞争等关系,B正确;

C. 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研制耐热酶,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 “海底黑烟囱”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将其中的细菌移到地面实验室富氧环境里,细菌会死亡,D错误。

点睛:本题以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为背景,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生物多样性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

3.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右图表示环境变化前(A,以以

表示)某生物群落中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B,

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分析:由右图可知,在环境变化前,a的适应范围较广,数量也较多,d的适应范围较小;环境因子由A转变成B后,a的适应范围变小,数量也变少,而d的适应范围相对变大,数量也增多。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后,种群a生活和适应的环境变得最小,因此数量减小;种群d生活和适应的环境变得最大,因此数量变大,所以图C中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故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知识点是环境因子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需要学生分析图解,根据选项图示并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4. 某生态养殖大棚内,水草丛中栖息着螃蟹,水面上有浮床,其间栽培的某种绿叶蔬菜,在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同时大棚里还栽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能量不只是来自于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B. 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 浮床遮光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可防止水华发生

D. 螃蟹、绿叶蔬菜、黄瓜组成了生物群落,并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人工生态系统还有人为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信息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等具有重要作用。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的集合,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 详解:

A.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来自于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还有人工输入有机物中的能量,A正确;

B. 特殊辣椒能释放某种化学物质,体现了生态系统传递信息的作用,B正确;

C. 浮床遮住阳光,浮游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利于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可以防止水华发生,C正确;

D.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因此螃蟹、蔬菜、黄瓜不能组成生物群落,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判断,错误的是

A. 适当放牧,由于动物的植食作用,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 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 D.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的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答案】B

【解析】A 、植物在一个区域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周围环境达到饱和,或者说是生物生长平衡,此时植被就处在一个长期的生长滞留期,这样不见得对土壤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是有好处的,这样微生物的分解会降低土壤肥力得不到改善,而如果适当放牧,就可以催化这个植被系统的生长,同时动物的排泄物也是很好的肥料,对于微生物,它可以加速微生物圈的繁盛,从而保持了良好的肥力,所以合理引进动物,并适当放牧在一定程度是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的,A正确;

B、金字塔是指越往上,数量越小。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可能会让数量金字塔变尖甚至倒过来,但也不一定,例如猎豹比很多它捕食的动物小,但猎豹的数目还是少一些,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蚯蚓体内的能量在蚯蚓被捕食之后流入了消费者体内,C正确;

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的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使能量最大限度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只可以作为3所示成分

C. 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1所在营养级 D. 碳元素的循环可以在任何一个结构完善的生态系统内独立进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1和4之间是双箭头,而且1、2和3都有箭头指向4,1和2都指向3。所以4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1是生产者、2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1是生产者,6可以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5代表呼吸作用,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营自养的细菌是生产者、营腐生的细菌是分解者、营寄生的细菌是消费者,B错误;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

素最多的营养级是生产者,即1所在的营养级,C正确;D碳元素的循环具有全球性,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①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细菌等。

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

7. 下列说法是根据图形作出的判断,其中错误的是

A. 若甲中a和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食物网,则c可能代表组成成分,d可能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

B. 若乙中3个圆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时,则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b C. 若丙中3个圆圈表示三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则b物种数量可能比a、c多 D. 若丁中a和b代表质粒和运载体这两个概念,则a可表示质粒,b可表示运载体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涉及知识点较多,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类型和基因工程工具-运载体,因此需要根据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结合选项作出正确判断。

详解:

A. 若甲中a和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食物网,则c可能代表组成成分,d可能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A正确;

B. 若乙中3个圆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时,a生存范围最小,则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a,B错误;

C. 若丙中3个圆圈表示三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b可以分布在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适应性更强,则b物种数量比a、c多,C正确;

D. 若丁中a和b代表质粒和运载体这两个概念,质粒只是载体中的一种,则a可表示质粒,b可表示运载体,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基因工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需要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 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级群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一般更为复杂和稳定 B. 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 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将一直维持平衡状态保持原状 D. 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更高 【答案】C

详解:

A. 一般情况下生物群落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一般更为复杂和稳定,A正确; B. 顶级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B正确;

C. 顶级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还会发生演替,C错误;

D. 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更高,营养结构更复杂,较草原、沙漠等群落有更高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特点,掌握群落演替的结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 下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 B. 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 C. 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 D. 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根据生物数量可确定甲是鸟,乙是草,丙是虫;由图分析,a点时甲数量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其天敌鸟减少;b点时,若甲的天敌减少会造成甲数量增加;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生产者的数量急剧减少.

解:A、在一般的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与种群的能量呈正相关.从图示三条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可以看出,此生态系统中乙的相对数量最多,应处于第一营养级,丙其次,甲最少,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所以甲、乙、丙应依次为鸟、草、虫,A错误; B、从图示中可知,a点时数丙量的上升主要是天敌(鸟)的减少的原故,B错误; C、从图示中可知,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食物(草)缺乏造成,而并非是天敌(鸟)的减少的原因,C错误;

D、从图示中可知,在a时,由于鸟(甲)种群数量锐减,导致虫(丙)数量大增,致使草种群群量急剧下降,直至整个生态系统崩溃,D正确. 故选: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10.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属于Z2

B. 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 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个种群,若初次捕获60只已经标记,再次捕获20只中有标记的4只,若每只个体平均含4kJ能量,生产者最少应有12000kJ能量才能维持该种群的稳定 【答案】C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生产者、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除了被分解者分解外(Z),还有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Y),以及流入下一营养级(X)。X1过程为光合作用,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中,除了一部分通过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回归大气外,还有一部分贮存在生物体内或者有一部分未被利用;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按此效率计算,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详解:

A.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生产者,A错误;

B. 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可能有一部分贮存在生物体内或者未利用,因此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不一定相等,B错误;

C. 按照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计算,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C正确;

D. 仅考虑这一种群,初次捕获60只并标记,再次捕获20只中有标记的4只,则该种群数量有300只,共有能量300×4=1200kJ,至少消耗的能量按20%计算,生产者应有6000kJ,但消费者有多个营养级,实际需要的能量远多于这些,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意在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明确能量流动过程中各个营养级能量去向的,准确理解和判断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11.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

A. 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丙数量增加 B. 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就会降低甲种群的丰富度 C. 丁的数量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 D. 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据此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甲因天敌(乙)的增加而导致其数量下降,丙因天敌(甲)的减少而导致其数量增加,A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则会降低甲种群的个体数量,而不是降低丰富度,B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丁的数量发生变化,说明乙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甲的数量增加会引起乙的数量增加,而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减少,说明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12. 下图为某湿地生态系统部分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若鱼从不同营养级获得相同数量的能量,且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当鱼同化40kJ的能量时,则需要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为

A. 2800kJ B. 2200kJ C. 2600kJ D. 2680kJ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找出图中食物链的组成,能根据题意进行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分析图形可知,该图能量流向鱼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鱼、水生植物→蜗牛→鱼、浮游植物→蛤→鱼,若鱼从不同营养级获得相同数量的能量,且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当鱼同化40kJ的能量时,则需要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为40×1/3+40×1/32800KJ,所以A正确,BCD错误。

13.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A、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B错误;

C、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C正确;

D、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4.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卵的种群密度 B. 小麦田中高矮不一的小麦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D.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生活空间上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属于种群特征 【答案】B

【解析】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卵的种群密度,可采取样方法,因灌木类行道树所处的地段呈长方形,因此可用等距取样法进行调查,A正确;小麦田里的小麦是种群,小麦田中高矮不一的小麦不能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C正确;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属于种群特征的范畴,D正确。

15.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 照射到戊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即第二、三、四营养级,A错误;戊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丙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所以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C正确;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很有可能会对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物种构成威胁,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16. 下列各组生物,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A. 硝化细菌、苔藓、地衣 B. 蘑菇、团藻、白菜 C. 衣藻、小麦、乳酸菌 D. 海带、苹果树、酵母菌 【答案】A

【解析】分析: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另外还包括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等,如硝化细菌、硫细菌。 详解:

A. 硝化细菌、苔藓、地衣属于生产者,A正确; B. 蘑菇不属于生产者,B错误; C. 乳酸菌不属于生产者,C错误; D. 酵母菌不属于生产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主要考查生产者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小。

17. 一个经济效益很好的人工鱼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

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b+d B. a>b+d C. a<b+d D. a=b+c+d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还有部分能量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以及未被利用。

18. 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 B.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⑤⑦ C.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 提高⑥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答案】B

【解析】从图中看出,甲为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乙→丙,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A错误;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生产者呼吸作用、⑤分解者呼吸作用和⑦动物呼吸作用,B正确;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也具有全球性,C错误;提高⑥过程使氧消耗加大不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平衡,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要会迅速确定碳循环中三种生物成分。

19.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假定图中生物能从不同食物来源获得相同数量的能量,下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在线全文阅读。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1812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