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归纳 九年级下册册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第一段 1、文章的第一段依次写了哪几种景物?写景的顺序及特点怎样?
答:依次写了山、水、亭。 顺序:按照由远及近,由全景到局部的顺序。 特点:从大处落笔,文笔简约,层层递进,排遣被贬后的抑郁心情,为下文山水之乐,与
民同乐作铺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句中“翼然”是什么意思?体会“翼然”一词有何妙处? 答:“翼然”是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意思。 此词把亭子像鸟展翅、凌空欲飞的形状,态势刻画了出来,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的作用:
答:这是文章的破题句,并直抒胸臆,为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说明太守的真正乐
趣。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的作用: 答:这是全文的线索(“乐”是主线),此句将山水之乐融化在宴饮当中。 5、第一段的写法:
答: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层层推进。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由亭引出人和事。 6、第一段的作用:
答:微露主旨,为下文张本。 7、写山和泉各有什么作用:
答: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即介绍了醉翁亭的环境,又为写醉翁亭作了铺垫。 8、在开篇写亭名由来的作用:
答:由述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在与民同乐之中,为下文
主旨的出现张本。 9、如何理解第一层的写景方式:
答:由俯视到仰视,自下而上,层层烘托,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待了游乐的路线
和途径。 10、欧阳修不足四十岁而以翁字自称可见其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能看出他历经沧桑后,对人生和仕途深沉而旷达的复杂感受。 第二段 1、本段共描绘了哪几幅图画?各抓住了什么特点?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景的?
答:朝、暮、春、夏、秋、冬,共六幅;时令不同,季节不同,景物的特点也不同;视觉
和嗅觉。 2、本段的句式特点:
答:骈散结合。
1
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句的作用:
答:总结全段,抒发了作者纵情山水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将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4、第二自然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先分后总;层次分明,条例清晰,突出“乐亦无穷”。 5、第二段写景的作用是: 答:突出“乐亦无穷”,为下文写宴酣之乐和与民同乐作了铺垫。 第三段 1、本段描写了哪几个场景?哪个是核心?其他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其他场景给“太守醉”作陪衬。 2、为什么要把滁人游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写?
答:表明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和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这说明滁州政治清明,百姓
生活安定富足,为突出文章的主旨与民同乐作铺垫。 3、作者在写宴饮场面时,为什么先写宴饮所需?
答: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这样写,意
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 4、太守宴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酒菜都是取自当地,极为简便,但却野趣十足,快乐无穷;突出太守清明节俭,不铺
张浪费,不讲排场,完全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5、“苍颜”、“颓然”揭示了太守怎样的心境?
答:被贬官的抑郁。 6、太守醉有什么含义?
答:不是酒醉而是心醉,心醉于山水的美好,滁州人生活的安定富足和与民同乐政治理想
的实现。 7、滁州人兴高采烈地出游与太守有什么关系?
答:滁州人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了,这是太守励精图治的结果。 8、第三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并列结构;在大小的环境和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了太守。 第四段 1、最后一段中作者写了哪几种乐?其中哪种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答:写“乐”有以下三种:一是“禽鸟之乐”,二是“游人之乐”,三是“太守之乐”。 其中太守之乐境界最高。 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
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2、本段的写法:
答: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3、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答: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二者是统一的,写醉是为了写乐,醉能增其乐。 4、“醉能同其乐”在文中的作用:
2
答: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 5、结尾才点出作者姓名有何妙处?
答:用设问点出太守姓名,总收全文,照应前文,将悬念揭开,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 6、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其中包含着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和与
民同乐。 7、写禽鸟乐和游人乐有什么作用?
答:写禽鸟乐是为了衬托游人乐,写游人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乐,写这两乐都是为了突出太
守之乐。 8、“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含义是什么?
答:宾客并不知道太守真正乐什么,太守带着宾客宴饮于山水美景中虽排遣了心中的抑郁
但太守的感情只有他自己能理解。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与民同乐,对此你怎样理解?
答:与民同乐是在欧阳修被贬官后励精图治,造福一方百姓,滁人生活安定富足的基础上实现的,表现了欧阳修不以己悲,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有远大的抱负和旷达的胸襟是
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2、以醉的眼光看世界有何妙处?
答:能在徜徉山水之中获得回归自然,与民同乐的情趣,也能达到排遣抑郁情绪的作用。 3、作者在山水人情的描绘中流露出什么心情?
答:醉心于山水,醉心于与民同乐,排遣被贬官的抑郁情绪。 4、文章描绘了一幅官民同乐图,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极力写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特意塑造太守醉的形象,
侧面反映滁州政治清明,太守能与民同乐,政治有方的社会现实。 5、本文除了表现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心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还表现了哪些情况? 答:还表现出作者不因遭受打击垂头丧气,反映旷达自适,有君子坦荡的胸怀和铮铮铁骨。 6、文中“醉”与“乐”有什么关系? 答:“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写醉为写乐,二者互为表里,二者是统一的。 7、对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写山水之乐是为了排遣抑郁、寄情于山水。 写游人之乐是为了表明与民同乐的理想,同时侧面赞美了作者的政绩。 写太守之乐意在表明乐的原因和内容,突出与民同乐的主旨。 8、本文(《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的比较。 答:《岳》文抒发“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文表现“忘却己悲”“与民同乐”,两种境界都积极向上,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但又有不同:《岳》文反对“以物喜,以己悲”的一己之悲喜;而《醉》文抒发的恰恰是寄情山水排遣谪居苦闷的一己之
悲,因此《岳》文的思想境界高于《醉》文。 9、本文涉及的成语:
3
答:(1)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2)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另一方面,或指别有用心。 (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4)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开放题型
1、从欧阳修被贬官而作的《醉翁亭记》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面对人生坎坷和困境,应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豁达向上,乐观进取,开创
自己精彩人生境界。 2、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人若清醒面对残酷现实,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么欧阳修自称醉翁有何意?
答:以醉的眼光看世界,能在徜徉山水获得回归自然,与民同乐的情趣,起到排解忧患情
绪的作用。 3、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答:提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品味谈想法,言之成理即可。 创新题型
1、欧阳修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具体指什么?
答: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 2、本文意境优美,优如诗化的散文,试分析作者从哪几方面描绘散文的境界的?
答:①山水映衬之美②朝暮变化之美③四季变幻之美④动静对比之美 3、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端,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在文中,作者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齐优美。试写出两组对句。
答: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任选两组) 与《醉翁亭记》相关的中考试题 阅读《醉翁亭记》,回答问题。
(一)
2、第一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1分) 答:“像鸟展翅的样子”或“像鸟展开翅膀的样子”。(1分) 3、“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2分) 答: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上面。(2分) 4、第四段“太守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围绕“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或政绩卓著之乐)”来答即可。(2分) 5、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
4
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4分)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宽对即可。例如:“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共4分,内容、形式各2分)
(二)
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2分) 答: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2分) 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答: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共2分,每点1
分) 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答: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共3分,
启示1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语言表达1分)
《醉翁亭记》(二)
简答题
12、请就文章第二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2分)
答:这一段文字不仅写出了早晨的朦胧、清新、宁静,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
铺展开去,绘出了四季的景物变化,所写之景变化有致,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受。 13、文章第三段描绘了几个场景?作者尽力描摹这些场景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景,作者这样描摹是为了突出滁州城政
治清明,百姓和乐,同时为突出与民同乐的主旨做铺垫。 14、作者写作此文时,年纪尚不到40岁,如何理解他自号“醉翁”?(2分)
答:以醉翁自称,能看出欧阳修历尽沧桑后,对人生和仕途深沉而旷达的复杂感受。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醉翁亭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