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规范达标”活动备课纸
课题 折线统计图 类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 年 级 设计者 五年级 zzz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目标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 信息,能感受单式折线统计图反映出数据变化趋势。 3、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信息,能感受单式折线统计图反映出数据变化趋势 教学准备 PPT多媒体、书本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和统计图的回顾 1、解读气温信息 (1)谈话:秋天的气温变化无常,所以我经常关注天气情况。看,这是老师手机上截屏得到的一则有关11月9日的天气预告。 (2)理解温度信息。 师:你看懂了什么。(抓住气温13—23)追问:什么意思? (3)手势比划理解 师:请你用手势比划一下11月9日气温变化情况。 追问:(或者你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比划? 小结:气温是慢慢地升高的。 2、读条形统计图 教(1) 统计意识培养 学师:谁的比划比较合理,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 预师:看来还需要知道几个时间点的温度。 设 (2)这是11月9日记录下来做成的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读到各个时间点的温度吗?14:00 你是怎么看出来?(从横轴上找到14时,向上对到最高点,并把最高点和纵轴对齐,读出数据) 师小结:看来根据每个条形的最高点能读出,并一眼看出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多形象啊! (3)师:现在你觉得你的手势会怎么做呢,问什么? 师:老师把你的手势画出来二、认识分析解读折线统计图 1、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数学里真的有这样一种图(出示折现统计图,点 线,动画式出示。)认识吗?叫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师:折线统计图是怎么来的,跟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吗?(从条形的最高点,留下点。连成线) 设计意图 【目的:让孩子明白气温是不断变化的连续量】 【读懂统计图纵轴和横轴,读懂表示温度的点。为折现统计图上的点的信息一样做好铺垫】 【感悟条形统计图跟形象直观反映数据多少】 【条形统计图上出示一条线。表示手势痕迹,表示出折线统计图的雏形,初步感你能从折现统计图上读出每个时刻的温度吗? 2、填统计表。 (1)填一填 师:把读到的信息填入统计表? (2)说一说 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 点:你是怎么读出这个点的温度的?是的,点的高低可以读出数量 (板书 点—--数量多少) 师:你读到每个时刻的气温跟刚才条形上读到的气温一样吗?看来都能读出气温多少? 3、解读线 (1)两点间线的作用 师:除了我们刚才读到的,还能读到哪些信息?1、谁最高谁最低,谁和谁相差比较大。数据上可以看出,还有别的地方也可以看出温差比较大。越往上温度相差越大。(板书线----变化趋势) 小结:线的起伏,可以更清楚看出温度的增减变化 (2)每时每刻有气温 师:(能说,你觉得9时多少度)不能说,9时有没有温度? 9时气温大约多少度?(横轴上找到9时,竖着对上去,找到和线的交点,在横着对象纵轴,读出数据)。小结:但是实际情况不一定是就是18℃,可能在18℃左右。 在9时10分有温度吗?9时20分呢?9时21分呢?是的,每分每秒都有温度,在8时到10时间不一定就是沿这条线上升的,他可能是这样变化的(出示点动态移动过程),但总体的趋势是上升的,数学上简单的用这样一条上升的线来描述上升的趋势。折线统计图让我们看出气温变化情况,这里看出天气气温上升的趋势,这里呢? (3)根据折线的变化趋势。师:这天的气温整体趋势是怎样的呢? 用手势,在用语言 (4)预测22时的气温。 4、沟通三种统计 信息都一样的,为什么用三种统计方法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 (表格:简洁 条形:形象直观数据多少 折线:形象直观变化趋势) 我们要表示一天温度变化情况,哪个比较合适你呢?(折线变化的趋势,虽然都能看出趋势,但折线更直观。连续的量用折线,独立的量用条形统计图) 5、什么时候用那种统计图呢? 三人身高比较?陈东长高情况? 三、绘制折线统计图进行趋势对比 受趋势】 【既要观看横轴的时刻,又要看纵轴的温度】 1、我班同学们记录星期一天气温情况,表示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吗 (1)出示三种统计 你会选择哪条来画折线统计图呢 静静想想,画的时候还得关意哪些方面? (2)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交流:都能画出来,并且都能读出数据多少。 这张对吗,都是从这些信息中画出来的,数据完全一样。那怎么样子不一样呢? (1)出示两张气温折线统计图纵轴每格代表几不同。(2)同一天横向时间间隔大小不同的两张折线统计图 小结;关注横轴和纵轴的数据。 2、关注人文 旅游景点想描述自己景区气温非常舒适,他可能会选那张图? 四、练习巩固 图可能代表生活中的那种情况? 教 学 反 思 zzz
“教学规范达标”活动备课纸
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 类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 年 级 设计者 五年级 zzz 教学目标 1.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2.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能在生活中找到多样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能够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2.能够根据统计图的内容进行初步分析。 2. 理解和正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PPT多媒体、书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高和体重,那郑老师有多高呢?谁来猜一猜?我有多重呢?看谁猜得准,试试看。 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听了大家的介绍我们发现你们这些同龄的孩子们身高和体重是存在差异的,在我们国家向你们这样同龄的儿童有很多很多,那你们想不想了解我们国家同龄少年儿童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分别是多少?那咱们就一起看一看吧。 二、合作探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体验必要性,认识特点。 1. 课件出示男生折线统计图 (1)提问:这是什么?这幅折线统计图给我们呈现了哪些信息呢?请你们仔细观察,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与组里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教师倾听 (3)学生汇报:谁愿意把你们获得的信息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名称是什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观察图:每个年龄的数据、整体变化趋势、增长快、慢、预测。 小结:拿到一幅统计图我们首先要看清名称、横纵轴表示什么;然后再根据图中呈现的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做到有序观察、合理分析。 过渡:男生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想不想看看女生的情况? 2. 课件出示女生折线统计图 (1)提问:仔细观察看看你能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2)交流:谁能把你获得的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每个年龄的数据、整体变化趋势、增长快、慢、预测。 追问:他说的是什么?谁听清楚了?是不是这样呢?一起回顾(投影片转换使学生感到不便) 评价:他不仅关注了女生群体,还把男女生2个群体对比进行分析,这种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值得大家学习。 3. 引发认知冲突凸现必要性。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1) 提问:对比男女生身高,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说一说。 (2) 交流: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投影片转换
监控:男女生在几岁时平均身高最接近?在几岁时相差最大?
(3)提问:找到答案了吗?怎么这么慢?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可以怎么做?赶快出个好主意?
4. 按照学生的要求制作复式统计图
(1)先把图合并(线条颜色一样)这样行吗?有没有问题?
(2)解决问题:线条颜色区分开,写出图例,变换名称 (学生说哪,改哪)教师板书:名称、图例
(3)对比观察,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几岁时男生的平均身高超过女生?几岁时女生的平均身高超过男生?几岁时男女生平均身高最接近?几岁时相差最大?你现在身高是多少?与同龄儿童的平均身高比较,你想说些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大家一起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合并的过程中我们修改了名称,添加了图例,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分析、预测。 (板书:分析、预测) (二)经历体验画法,进一步体会特点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合作完成了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己亲自实践制作一幅?
1.提供信息(课件出示男女生体重统计表)
2.学生制作要求:2人一组合作完成1人负责念数,一人负责描点画图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4.投影展示学生作品纠正问题
5.观察统计图:对比男女生平均体重你想和大家说些什么?(分析、预测)
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它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有什么不同?(突出优势: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便于比较。
三、巩固练习正确分析大胆预测 1、给出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2)有一种树莓生长期为五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度之间,这种植物适宜在那个地方种植? (3)小明住在甲地,他们一家要去乙地旅游,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四、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展示一些,感受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复试折线统计图 特点:数量多少 增减变化 绘制:
教 学 反 思 zzz
“教学规范达标”活动备课纸
课题 找次品 类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 年 级 设计者 五年级 zzz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目标 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 PPT多媒体、书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重量达不到合格品的标准,这样的商品叫次品,这 节课我们就作为小小质检员,一起想办法找出这些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自主探索。 A出示口香糖:老师这儿有三盒口盒糖,其中有一盒是吃了两粒的,你说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师:对,我们可以用天平来帮忙找出次品。 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电脑出示:同桌说说:(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B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平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3(1,1,1) 1次 2、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A出示:小组讨论:(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B学生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师据生回答板:5(2,2,1) 2次 5(1,1,1,1,1) 2次 三、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次品重、至少、一定。 2、让学生拿出九个正方体,把它当作这几个零件,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 3(4,4,1) 平 不平4(2,2) 不平2(1,1)3次 9 3(3,3,3) 平 3(1,1,1)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 不平2(1,1)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3、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好,刚才我们在9个零件里找次品,方法就有四种了,如果待测物品更多一些,那方法也会更多,如果每次都这样找的话就比较?(麻烦、复杂)对,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规律呢?” “同学们观察表格,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 “是否所有“找次品”的问题中,都可以将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呢?”(不是) “对,有的数能平均分成3份,如:6、9、12、27等。有的数不能均分成3份,如5。” “我们看看前面的5的例子,(师指板5(2,2,1)),我们要分成三份时要分得尽量怎样?”(要分得尽量平均) 然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怎样? (1) 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 (2) 假如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怎么办? 据生回答出示: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3、练习:如果零件是10个,你认为怎样分最好? 让生思考后回答,师电出:10(3,3,4) 如果零件是11个呢?11(4,4,3) 四、看书质疑 五、练习:书本第136页的第2题 六、小结 师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教 学 反 思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