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邓小平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的思考 --110207114 潘道妮
摘要: 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才感觉到吃饱,肚子是不会骗人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这是是小平领导的党中央的正确决策的推动。如果没有小平,就没有对“大包干”的正确判定,就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就不会解决亿万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这亦是人类对价值探索的结果。实践产生适应社会的价值观,让生产分配达到人们心中的公平,正确的价值观又导向民众有效率的生产实践,这样的社会才会长足发展。如果是资本主义,则会让你一夜之间美梦破碎,一切重新来过,周而复始,这终不是人们追求的归宿。什么是最终的归宿?那就是天下为公,此公乃“公平”。让所有的哈姆雷特觉得公平,培养适应社会的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温饱问题,公平,正确的价值观
十几亿的人口,中国承受的比所有国家都多。这样一个大国产生的问题绝不是轻易可以解决的。然,有一位老人,他以睿智的头脑和高瞻的眼光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行走着,摸索着,旅途总有终点,人类文明的终点如果不是毁灭又会是怎么样的光景。我想可以从粮食生产产生的温饱问题说起。
农村土地改革的大旗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终于坚定地竖起来了,它摇来的是润雨瑞雪,摇来的是丰收的喜悦。在1978年
的一个寒冷的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名农户的家里却气氛凝重。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签下包田单干的生死状,当年交够公家的粮,剩下的都归自家所有。谁要泄露,下场可以想见。在这样的秘密行动后,当年小岗村获得了大丰收。纸保不住火,很快很多地方也偷偷搞起了包干,农民的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官员见有成效,不敢违反集体化生产的规则,却又看到了收获,所以他们睁一眼闭一眼,绝不提包干,心里也是忐忑地等待中央的表态。这时中央领导集体以是以邓小平为中心的了,他看到了包干的优势,果断表态:试行包干,让实践检验它是否正确。事实证明了小平的决断是正确的。因此,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给予了明确的规定,第一次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正名”,让农民吃了“定心丸”,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全国的普遍推行。
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因为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能被调动起来?这则可以从土地所有制说起。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所有制一直是公有制。农民并没有土地所有权,只有经营权。在生产资料不富足的情况下,人们进行集体化劳作,一切为公,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这就引发了农民不公平的心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交够公粮剩下回归私有,人们一下有了自己的利益获得,这种追求个体利益的倾向让大多数勤快的人感受到了相对的公平,多劳多得,只要努力就可以过得更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
社体制下,土地归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这样的耕作模式让原本集体化生产时分配不公产生的无积极性的问题明显改善。收获给了我们强有力的回答。到1978年时,全国农民从集体经济取得的收入人均仅为74 元,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从1978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增长了1亿吨,农民收入水平同期也增长了2.69倍。人民觉得公平了,自然问题可被化解。
为什么小平的领导将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如果换成别人不可以吗?答案是:可以。小平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个发明权是农民。小平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导向,那就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看到了包干在实践中的优势。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已经知道了该如何做,只是根深蒂固的大国人对政府的依赖和信仰让他们只有得到中央肯定才会安心。就是因为领导层里的人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让这一时期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这是小平的功劳,但是小平也同样是社会磨练出来的人,不是神,因此,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适当的价值观体系的功劳,小平是这个价值观的践行与推广者。
解决温饱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让公平在人们心中达到平衡。公平就是人心对所接触食物的奇妙的平衡判断,标准不同,结果可能截然相反,但是大体上总有一个尺度。至今,公平仍是个大
问题。缩短贫富差距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大多数人感到公平。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现实,目前国家还没有解决公平的问题。百分之二十的中国人掌握着国家百分之八十的财富,相对地,百分之八十的人只拥有百分之二十的财富。是以,穷逾穷,富逾富。生产资料本就是一种资本,你掌握的越多,你生产出的资料愈多。按照目前的分配制度,富人除非败家或投资风险,其余无法对他们的财富地位产生影响。现如今,身体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精神温饱问题却仍然棘手。如何让国家更加公平呢?我们不能无条件没收富人财产,不能随便侵犯国家财产,法律规定,财产被保护。我们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未来某天,人类生产资料完全富足,按理说此时可以达到理想社会标准了。但是,人们逐渐变得懒惰,生产资料被渐渐消耗,富人仍然奢靡,穷人依然贫困。当总的生产资料降到某个点,人们又开始积极生产,如此循环。原因很简单,经济基础需要上层建筑的支撑。想要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要形成一个几乎完美的价值观体系。原有的社会矛盾不复存在,因为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下,人们舍弃了落后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适应社会的价值判断,建立健全了理想社会该有的价值观体系。就目前而言,社会民众的价值观虽然与现如今的经济基础勉强适合,但不成体系。我们需要关注它,不能放松、气馁。只有这样当它遇到问题时才能及时发现并调整发展方案。现如今,微博成为很多愤世嫉俗的人的主战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日日上
演。牢骚与不满从来都不值得占满心头,只有一个好的价值观才能引领我们通向最终的归宿。
但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让富足社会的人仍然感到公平,什么样的价值观能保持民众的积极性继续推动社会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我想它是这样的,社会奖励机制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每个人对社会都有一份责任感,对人的尊重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科技发达了,体力劳动渐被机器取代,每个人愿意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完成自己可以给社会带来的效益,人们凭兴趣、责任等在各行各业积极工作。工作没有贵贱,只有分工不同而已。人们寻求的是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样的价值观才能在那样的社会站住脚。
因此,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价值观与社会生产力的适应问题,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搭配问题。因此对价值观的研究不可忽视,而最要紧的是全民达成共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对邓小平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的思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