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题解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09-2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1)

复习

1. ?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小能填几? ?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① 49-38<( 12 ) ①( 5 )×9<54 ② 43+57<( 101 ) ② 72÷9 >( 7 ) ③ ( 4 )×7>26 ③ 58+21>( 78 ) ④ ( 5 )×6>29 ④ 74-28>( 45 ) ⑤ 2×8<( 17 ) ⑤ 65+( 23 )<83+6

2. 填空。

? □÷7=6??3,□=( 45 ) ? 51÷△=6??3,△=( 8 ) ? 18÷?=???2,?=( 4 )

? ◇÷¤=4??5,¤最小是( 6 ),这时◇=( 29 ) ? △÷8=3??⊙,⊙最大是( 7 ),这时△=( 31 )

? ○÷4=◎??◎,◎可以分别填 ( 1、2、3 ),对应的○分别是 (5、

10、15 )。

? ?÷9=□??△,△最大是( 8 ) ? ?÷△=□??6,△最小是( 7 ) ? □÷5=4???,□最大是( 24 ) ? □÷?=6??5,□最小是( 41 )

3. 6、12、18和24

4. 16、24、32、40、和48中的任意3个 5. 这个数最小是0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2)

6. 48 7. 八排18号 8. 9盒 9. 8个

10. 47÷8=5??7,最少拿出7块后可以正好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 每人最多分5块。

11. 47个

12. 32÷(6-1)=6??2,至少要分 6+1=7(批)。

(13~27为周期问题)

13. 第31个是黑子,第40个是白子。

14. 红、黄、蓝、白各10只,绿、紫灯各9只。第50只是黄色的。 15. ①第28个数是2 ②这28个数的和是56 16. 7 17. 4 18. 爱 19. 迎 20. 星期日 21. 星期日 22. 星期六 23. 星期六

24. 第49号卡片发给甲, 最后一张卡片发给丁。

25. 最后一张(第54张)牌发给了丙。

26.37÷4=9??1,9个循环后就是第37张,丙第一个抓的,所以可以抓到。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3)

27. 第25组的两个字是 ( 谜 ,我 ),第38组的两个字是 ( 数 , 爱 )。

(28~33为简单的盈亏问题) 28. 6-2=4(个)

29.提示:剩下12棵,一棵一棵地分,可以分给12个人,再拿来8棵,又可以分

给8个人,这时每人正好都是10棵。故有12+8=20(人),原有树苗 10×20-8=192(棵)或(10-1)×20+12=180+12=192(棵)。

30.解法1: 6×12=72(棵) 7×12=84(棵)

(84-72)÷2=12÷2=6(棵) 6×12+6=78(棵)。

解法2: (7-6)×12=12(棵) 12÷2=6(棵) 6×12+6=78(棵)

31. 提示:每人分3块,多5块;每人分4块,少8块。

两次分的总数相差5+8=13(块),1人多分1块,13人多分13块,

每人3块共分的块数每人4块共分的块数多5 - - - - - 少8所以有小朋友13人。饼干有 3×13+5或4×13-8=44(块) 列式为:(5+8)÷(4-3)=13÷1=13(人) 3×13+5=44(块)

32. 每5人一凳,少3个座位;每6 人一凳则多5个座位,

两次相差3+5=8(个)座位。每凳差一个座位,所以共有8个长凳。 列式为:(3+5)÷(6-5)=8(凳),共有 5×8+3=43(人)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4)

※33,长椅数量不变,学生总人数不变。

5位学生有两个空座位。如果按第二种坐法,就比第一种坐法多 坐 3+2=5(位)学生,为什么?因为每个长椅上多坐1位学生, 5÷(5-4)=5(个)长椅上就可多坐5位学生。

至少有学生 4×5+3=23(人) 5×5-2=23(人)

(34~38)

34.解法1:分析:

从一个白天开始到下一个白天开始之前这段时间内,蜗牛上下一次,共 爬上

厘米。由于

(个上下)??2厘米,好像要在第4个

白天才到顶上。其实:这样想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当蜗牛经过第一个白天、 晚上后,净爬上6厘米,在第2个白天结束时,爬的高度已达16厘米。此时 还未到达杆顶,晚上到了,又滑下4厘米。第3个白天开始时距杆顶8厘米, 那么在第3个白天还未结束时,就可爬到顶上。我们做除法运算时,余数必 小于除数,然而在本题中,余数必须比滑下的厘米数大,最大可达上爬的厘 米数。如果余数比滑下的厘米数小或相等,这表示在滑下之前已到达杆顶。 也就不会再滑下了。对于这些特殊情况,如果正好在白天结束时到达杆顶, 而黑夜降临,蜗牛又必定下滑,那么,又要到新的一天才能爬到顶上。一般 情况下总是考虑只要到达顶点就不滑下。因此在白天黑夜的交接时到达杆顶 也就达到目的了。所以,

=2(个来回)??8厘米

答:第3个白天到达杆顶,蜗牛爬到柱顶需要3天2夜。

解法2:从一个白天开始到下一个白天开始之前蜗牛爬上 10-4=6(厘米)。

两天后共爬上 6×2=12(厘米),这时距杆顶还有8厘米。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5)

在第三个白天结束前,蜗牛就可爬到杆顶上。蜗牛爬到柱顶需要3天2夜。

解法3:最后一天爬10米,前几天每天只爬上 10-4=6(厘米)。

(20-10)÷6=1(天)??4米,余下的4米仍需1天,再加上10米所需的 一天,所以共需 1+1+1=3(天),2夜。

练习: 小海龟迷路了,在回到大海去的路上遇到一座沙丘。这座沙丘的上坡路长 102米,小海龟白天只能爬12米,然而晚上还要滑下11米。小海龟不怕 饥渴,经过几天的奋斗终于爬到丘顶,然后在下坡的路上,一滑就滑到了 海边。那么小海龟在第1个白天的早晨算起,在第几个白天爬到丘顶的?

分析:

小海龟在一个白天与一个晚上只能爬上去1米。不过当小海龟距丘顶 12米时,他就只要1天就到丘顶,而且立即在下坡的路上一直滑到海边, 所以,这儿的除法运算中,余数要大于11米,最大是12米。

答:到第91个白天到达丘顶。

35, 前七天每天爬上3米滑下2米,只爬上1米,一共爬上7米。第8天爬上3米后

到达井口,所以共爬 7+3=10(米),井深 10+3=13(米) 。

36. 要注意,只有当青蛙连爬3米后,已离开井口才算安全。 11÷(3-1)=5??1=4(个)上、下??3米,

经过4个上、下之后,若只过一小时,青蛙恰好爬到井口,还未来得及爬出

井口就又开始下滑。因此在滑下一小时后距井口1米。 再在一小时后就远离 井口了。(1+1)×4+1+1+1=11(小时),所以要在第11小时内青蛙才安全离井。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6)

37. 每天白天钓8条,晚上放5条,鱼减少了 8-5=3(条)。8天后共减少了 3×8=24(条),池中还剩31-24=7(条)。第九天白天就全部钓完了。 另解:每天少 8-5=3(条),

31÷(8-5)=10??1=8(个钓放)??7条, 所以第九天白天就全部钓完了。

38. 每次前进3步后退1步,共前进2步。第3次后共前进了 2×3=6 (步), 还剩 8-6=2(步)。每次前进、后退共走4步,最后一次前进了2 步。 所以共走了 3×4+2=14(步),小猴共表演了14 秒。

另解:8÷(3-1)=4??0=3(个进退)??2步 共走了 (3+1)×3+2=14(秒)

练习: 一位跳舞的人沿着一条直线前进4步,后退2步,如此式样从这一头舞 到那一头,两头相距200步。每步要费时间1秒钟,他共舞了多少秒钟?

答:跳舞人共舞592秒。

39. 67+67-67×67÷67=67

40. 4-2=8-6 4+6=2+8 8-4=6-2 2×6=8+4

4÷2=8-6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7)

41. 找出算式中的图形所代表的数,并填在括号里。 ① 132-□-□=□ □=( 44 ) ② △×△=△+△ △=( 2或0 ) ③ ◇×◇=◇÷◇ ◇=( 1 ) ④ □-□=□×□ □=( 0 ) ⑤ △×○=△÷○ ○=( 1 ) ⑥ □+?=□-? ?=( 0 ) ⑦ □+○>□×○ ○=( 1或0 )

42 .用\<\>\和\=\连接。

? 甲数-乙数=0 则甲数( = )乙数 ? 甲÷乙=1 甲( = )乙 ? 甲-乙=1 甲( > )乙 ? 甲+乙=乙 (乙≠0) 甲( < )乙 ? 0+任何数( > )0×任何数 (任何数≠0) ? 任何数-0( > )任何数× 0 (任何数≠0) ? 0÷任何数( = )0×任何数 (任何数≠0) ? 甲+乙=丙 丙( > )甲 乙( < )丙 ? 甲-乙=丙 丙( < )甲 甲( > )乙 ? a+6=8+b a( > )b ⑴ a-9>b-9 a( > )b ⑵ a-2=b-3 a( < )b ⑶ a-8=b-8 a( = )b ⑷ a+3=b-3 a( < )b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8)

43. ①余数是8,除数一定是9,商是两位数,就只能是10,

被除数是 10×9+8=98。

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是 98+10+9+8=125

②余数最大是12,被除数为两位数时,商最大是6,13×6+12=90。 A+B的最大值是 6+12=18。

44. (150-100)÷5=50÷5=10(天)

45. 解法1:(10×5+75)÷5=125÷5=25(套) 解法2:10+75÷5=10+15=25(套)

46. 解法1:(40+48)÷4=88÷4=22(组) 解法2:40÷4+48÷4=10+12=22(组)

47. ① 解法1:32×5-32×3=160-96=64(千米)

解法2:32×(5-3)=32×2=64(千米) ② 64÷(5-3)=64÷2=32(千米)

32×5=160(千米) (上午) 32×3=96(千米) (下午)

48. ① 解法1: 9×26+9×31=513 (元)

解法2: 9×(26+31)=513 (元)(和),9×(31-26)=45 (元)(差)。 ② 54÷(4+2)=9 (元) 9×4=36(元) (一班) 9×2=18(元) (二班) ③ 45÷(31 -26)=9 (元) 9×26=234(元) (一班) 9×31=279(元) (二班)

49. 50÷(95-85)=50÷10=5(元)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9)

5×95=475(元) (第一块) 5×85=425(元) (第二块) 50. 2元4角=24角 24÷(8-5)=24÷3=8(角)

51. ① 18×5÷(5+1)=90÷6=15(人)

② 12×6÷(12-4)=72÷8=9(天)

52. ① 108-108÷4=108-27=81(头) ② 108÷4+108=27+108=135((头)

53. ① 78×5+30=390+30=420(只) ② (420-30)÷5=390÷5=78(只) ③ 78×5-30=390-30=360(只) ④ (360+30)÷5=390÷5=78(只)

54. ① (110+10)÷4=120÷4=30(棵)

② (75-7)÷2=68÷2=34(千克) (第二袋) 共 75+34=109(千克) ③ (75+12)÷3=29(本) (第二层)

29×2-8=58-8=50(本) (第三层) 共有 75+29+50=154(本)

55. 140岁减去哥哥的年龄等于爸爸年龄的3倍。爸爸年龄为:

(140-8)÷3=132÷3=44(岁)

56. ① 143÷2=71??1 这两个自然数是71,72。

② 249÷2=124??1 小红打开的是124,125这两页。 ③ 27÷3=9 这三个连续自然数是8,9,10。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10)

④ 50÷2=25 中间的两数是12,13。这四个连续自然数是11,12,13。14。 57. 35÷4=7 (中间的数) 5+6+7+8+9=35

58. 275÷5=55 55-2=53 (最小的) 55+2=57 (最大的)

59. 60÷5=12(个) (第三个小朋友分的)

12-3=9(个) 9-3=6(个) 12+3=15(个) 15+3=18(个) 各分得6、 9、 12、 15、 18个。

(60~65为等量代换)

60. 苹果、梨、桃代表相应的重量。

2苹果=3桃 或1苹果等于一个半桃,

+丿 2 梨 =5桃 1梨等于两个半桃, 2 苹果+2梨=8桃 1个梨加上1个苹果等于4个桃。 所以,1 苹果+1梨=4桃。

61. 苹果、梨、桔子代表相应的重量,利用代换找答案。

3 苹果 + 1 梨 = 14 桔子

┌─↓─┐ 3苹果+6桔子+1苹果= 14 桔子

4苹果= 8 桔子 1苹果= 2 桔子 1 梨=6桔子+1苹果=6桔子+2桔子=8桔子 62. 解法1:鸡、鸭、鹅代表相应的单价。

鸭 + 鹅 = 9(元) -丿 鸡 + 鹅 = 8(元)

鸭-鸡 = 1(元)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11)

又 鸭 + 鱼 = 7(元), 而鸭比鸡贵1元,所以 鸡+鱼=7-1=6(元)。 解法2:(鸡+鹅)+(鸭+鱼)=8+7=15(元),

15-(鹅+鸭)=15-9=6(元),一只鸡和一条鱼共6元。

63. 利用代换找答案。

由6只羊换3头猪可知,1头猪换2只羊,而2只羊换20只兔子, 所以1头猪可换20只兔子,8头猪可换160只兔子。

6÷3=2(只) 20×8=160(只)

64. 5×3×2=30(只)

65. 狗、鸡、鸭、鹅代表相应的重量,利用代换找答案。

1 鹅 + 2 鸡 = 3 鸭

4 鸡 + 2 鸡 = 3 鸭

即 6 鸡 = 3 鸭 2 鸡 = 1 鸭

1 狗+ 1 鹅= 5 鸭

‖ ‖

1 狗 +4 鸡= 10 鸡 1 狗 = 6 鸡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12)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 判断:( √ ) ? 70 乘5表示5个70相加。 ( √ ) ? 30个7连加的和可以用算式7×30表示。 ( √ ) ? 9 乘50表示9 的50倍是多少。 ( √ ) ? 100×3+20×3=120×3 ( √ ) ? 42×4=40×4+2×4

( √ ) ? 50 的8倍表示8 个50是多少。 (√ )? 124×2×4的积与124×8的积相等。 ( × ) ?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乘任何数都得1。 ( √ ) ? 125×8的积的末尾有三个0。

( × ) ? 8×0=8,8×1=8,8-0=8,8+0=8,8-8=0

2. ①和是18 的两个数共有9对:

1 2 3 4 5 6 7 8 9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积分别为 17 32 45 56 65 72 77 80 81 其中积最大的是9和9。

② 1×23=23,这两个数的和是23,差是1,23÷1=23。

3.(1)要使积最大, 则是 531×7 (2)要使积最小, 则是 357×1

4. ①先考虑\动\字代表几。从积的前两位是19可以看出,\动脑筋\×\动\中

的\动×动\只能是4×4,所以,\动\字只能是4。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13)

\动脑筋\×4=1988+4 =1992,\动脑筋\=1992÷4=498。 所以,\动\代表4,\脑\代表9,\筋\代表8。

②同理,\动\代表5,\脑\代表1,\筋\代表0。

5. C只可能是1、5、6,但1不合题意。C=5时,

1 2 5 1 7 5 × 5 × 5

6 2 5 8 7 5 都合题意。

C=6时,试算也不合题意。

所以,A=1, B=2或7, C=5, D=6或8。

6. 解法1: (20+5)×6=150(个) 解法2: 20×6+5×6=150(个)

7. 145×4=580(元) (大童车) (145-35)×4=440(元) (小童车) 或 580-35×4=580-140=440(元) (小童车) 共 580+440=1020(元)

(8~25为植树问题)

8. ①提示:

锯的段数 锯的次数

锯的次数总比段数少1。 次数=段数-1, 所以应锯4次。 ②段数比次数多1。 段数=次数+1 1×(2+1)=3(米) ③ 3+1=4(个)

2 1 3 2 4 3 5 4 ?? ??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14)

9. 15÷3=5(段) 5-1=4(次) 5×4=20(分钟)

10. 18×(6-1)=90(级)

11. 36÷(3-1)=18(级) 18×(6-1)=90(级)

12. (4-1)×2+1=7(层)

※13. 最外层一边的人数=最外层一周的人数÷4-1,是 80÷4+1=21(人),

因为四个角的4人都重复多数一次,所以最外层一边的人数也可这样计算: (80+1×4)÷4=21(人)

这个方阵队列共有 21×21=441(人)。

14. 解法1:48÷6+1=9(棵) 解法2:(48+6)÷6=9(棵)

************15. 小三角形每边种8棵,但三个顶点的3棵都在大三 * * * * * * * * * *********** *角形的边上,剩下的只有 (8-2)×3=18(棵); * * * ******* * * * * * **** * * * * ****大三角形每边种 8×2-1=15(棵),

一周种花 15×3-3=42(棵)。 一共种花 42+18=60(棵)。

另解,大三角形共种 (8-1-1)×6+6=42(棵) 一共种花 42+6×3=60(棵)

16. ①分析:先来看段数和棵数的关系。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15)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一条直线上植树,一般有两种情况: 首尾都植, 棵数总比段数多1,即棵数=段数+1; 首尾都不植,棵数总比段数少1,即棵数=段数-1。

每隔6米分一段,48米共分为 48÷6=8(段)。因为首尾都种, 所以共种9棵。列式为: 48÷6+1=9(棵)

②提示:因为首尾都种,所以棵数=段数+1,而段数=棵数-1,

5-1=4(段) 20÷(5-1)=5(米)

③提示:10-1=9(段) 3×(10-1)=3×9=27(米)。

17. ①提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棵数与段数同样多。 32÷4=8(棵)

② 32÷8=4(米) ③ 4×8=32(米)

18. 2000÷4+1=501(棵)

19. 42÷3-1=14-1=13(棵) (两头不种)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16)

20. 150÷5=30(棵)

21. 120÷20-1=6-1=5(根) (两边有窗框不安)

22. 50×(10-1)=450(米)

23. 64÷4=16(人) 16-1=15(段) 8×15=120(分米)=12米

24. 解法1: 10×4-4=36(人) (四个角的人多数一次,因此要减去4)

解法2: (10-1)×4=36(人) 解法3: (10-2)×4+4=36(人) 解法4: 10×2+(10-2)×2=36(人)

25. \也是一个频道,共28个频道。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17)

1.填空:

①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米 )、( 分米 )、( 厘米 )和( 米 )。 ② 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 千克 )和( 克 )。称较轻的重量常用( 克 )作单位,称一般物体的重量,常用( 千克 )作单位。 ③ 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时 )、( 分 )和( 秒 )。

④ 找出3种长度约是1分米的物体:( )、( )、( )。 ⑤ 10张纸叠起来厚1毫米,100张纸叠起来厚( 10 )毫米,合(1 )厘米。 ⑥一个鸡蛋大约是50克,( 10 )个鸡蛋约是500克。

2. 1元 =(10)角 =(100)分 1米 =(10)分米 = (100)厘米

二、千克和克

1元 =(100 )分 1分米 =(10)厘米 1厘米 =(10)毫米

1分米 =(100)毫米 1米 =(100 )厘米 1米 =(1000 )毫米 1小时 =(60 )分 1分 =( 60 )秒 1千克 =(1000)克

3. (10)角 = 1元 ( 10 )角 = 100 分 ( 10 )分米 = 1米

( 100 )厘米 = 1米 (10)厘米 = 1分米 ( 1000 ) 毫米 = 1米

( 60 )分=1小时 (60)秒 = 1分 (1000)克 = 1千克

100厘米= 1(米) 100分=(1)时(40)分 10分米=(100)厘米

4. 3 米=( 300 ) 厘米 5千克=( 5000 )克 360秒 =( 6 )分

3分=(180)秒 360分=( 6 )小时 2000克=( 2 )千克

60分 = ( 6 )角 600 厘米=( 60 )分米=( 6 )米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18)

5. 16分米 =( 1 )米( 6 )分米 3小时20分 =( 200 )分 1米8厘米 = ( 108 )厘米 150分=( 2 )时( 30 )分

3千克20克 =( 3020 )克 150分=( 1 )元( 5 )角

1050克 =(1)千克(50 )克 8009克 =(8)千克(9 )克

2千克5克 =( 2005 )克 4千克200克 =( 4200 )克

6.在○里填上“﹥”、“﹤”、“=”。

7厘米+23厘米﹤3米 6分米﹥58厘米 1米-2分米=8分米 4分米﹥39厘米 300厘米﹤40分米 60毫米=6厘米 2厘米﹥10毫米 3米﹥25分米 1米﹥2分米3厘米 990克﹤1千克 100分﹤2时 50秒+200秒﹥4分

7.算一算。

87毫米-37毫米=( 50 )毫米=( 5 )厘米 480克+520克=( 1000 )克=( 1 )千克 1米-70厘米=( 30 )厘米=( 3 )分米 70毫米+3厘米=( 10 )厘米=( 1 )分米

75厘米+25厘米=( 100 )厘米=( 10 )分米=( 1 )米 3千克+500克=( 3500 )克 2个500克=(1)千克

4厘米的5倍长是( 2 )分米

8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床长约2( 米 ) 一袋牛奶重250( 克 ) 一个鸡蛋重约50( 克 ) 一条鱼重约1( 千克 ) 儿童漫画书宽约2( 分米 ) 小华身高130( 厘米 )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19)

学校操场长90( 米 ) 一根跳绳长2( 米 )

一本小学生字典厚4( 厘米 ) 一把小学生尺子长2( 分米 ) 李明体重35( 千克 ) 一只公鸡重3( 千克 ) 一幢楼高12( 米 ) 一个杯子高10(厘米 ) 一袋水泥重50( 千克 ) 一个乒乓球重10(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 ) 一把小刀约重100(克) 一袋洗衣粉重1000( 克 ) 2袋精盐重1( 千克 )

1枚2分币重1(克 ) 一个西瓜重4(千克 )

9. 选择(10分)

①一个苹果重( A )。 [ A.150克 B.1 0千克 ]

②一枚1元的硬币厚度约是( B )。 [A.2克 B.2毫米 C.2厘米] ③一头猪重150( A )。 [A.千克 B.克]

④所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A )。[A.米、分米、厘米、毫米 B.克、千克]

10.判断(10分)

( × )①1千克棉花比1千克石头轻。 ( × )②一个南瓜重约3克。 ( × )③一枝铅笔长18米。 ( × )④物体的重量可以用米尺量。 ( √ )⑤妈妈体重50000克。 ( √ )⑥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两端一样重。

11.①一共可以切8片。 ②每段长6分米。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20)

③( 30 )个圆钉大约 重20克。 ④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千克)-999( 克 )=1( 克 ) 1000(克)+5(千克)=6(千克) 25(厘米)+75(厘米)=1(米 )

60( 分 )=1( 时 )或60( 秒 )=1( 分 )

90( 分 )-1( 时 )=30( 分 )或90( 秒 )-1(分 )=30( 秒 ) 1( 米 )>1( 分米 )>1( 厘米) (多解)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46)

18. ① 48-28-6=14(岁)

妈妈的年龄减去26岁,就和小红一样大;

爸爸的年龄减去2岁,再减去26岁, 也和小红一样大,

这时,总年龄是 87-26-2-26=33(岁),正好是小红年龄的3倍。 所以,小红的年龄为: (87-26-2-26)÷3=33÷3=11(岁)。

19. 把甲、乙的和看作大数,丙看作小数。

则 丙为 (101-47)÷2=27,乙为 27-6=21,甲为 101-27-21=53。

(20~25为倍数问题)

20. (20+60)÷5=80÷5=16(人)

21. (14-4)÷2=5(千米) (剩下的) 14+5=19(千米)

22. 35÷5=7(个) (篮球) 35+7=42(个) (和) 35-7=28(个) (差)

23. ①(48-8)÷8=5 ②(30+6)÷6=6

24. ①(20-4)÷4=4

②4×4+4=20(千米)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47)

③(21+3)÷4+21=6+21=27(千米)

25. 选择:①某工厂有女工270人,男工是女工的4倍。

全厂一共有多少人? 正确算式是( C,D ) 男工有多少人? 正确算式是( A ) 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正确算式是( B,E )

A 270×4 B 270×(4-1) C 270×4+270 D 270×(4+1) E 270×4-270 F 270÷4 ②饲养场有鸡480只,鸡是鸭的6倍。 有鸭多少只? 正确算式是( B ) 鸡比鸭多多少只? 正确算式是( E ) 鸡和鸭共多少只? 正确算式是( D )

A 480×6 B 480÷6 C 480×(6+1) D 480÷6+480 E 480-480÷6

(26~32为和倍、差倍问题)

26. ①

养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就是说白兔只数与3 个黑兔只数的和同样多。 解法1: 10 × 3 + 10 = 40(只)

└ ↓ ┘ ↓ ↓ 白兔只数 + 黑兔只数 = 和

解法2:把黑兔只数看作1倍数 (即1份) , 白兔只数则为3倍数 (即3份)。

白兔与黑兔只数的和就是黑兔只数的 1+3=4倍(即4份),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48)

所以,白兔与黑兔只数的和为: 10 × ( 1 + 3 )=40(只) ↓ └↓ ┘ ↓

规律:1倍数 × 倍数和 = 只数和 ②

养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就是说白兔只数与3 个黑兔只数的和同样多。把黑兔只数看作1倍数 (即1份), 白兔只数则为3倍数 (即 3份)。白兔与黑兔只数的和(40只)就是黑兔只数的 1+3=4倍(即4份),所以, 黑兔只数为: 40÷(3 + 1)=10(只)

↓ └↓┘ ↓

规律: 和÷倍数和=1倍数 白兔只数为: 10×3=30(只)。 27. ①解法1:

10 × 3 - 10 = 20(只) └ ↓ ┘ ↓ ↓ 白兔只数-黑兔只数 = 差

解法2:养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就是说白兔只数与3 个黑兔只数的和

同样多。把黑兔只数看作1倍数(即1份),白兔只数则为3倍数(即3 份)。黑兔比白兔少的只数就是黑兔只数的 3-1=2倍(即2份),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49)

所以, 养黑兔比白兔少: 10 × ( 3- 1) = 20(只)

↓ └↓┘ ↓

规律:1倍数×倍数差 = 只数差

养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 3 倍,就是说白兔只数与 3 个黑兔只数的和同样多。把黑兔只数看作1倍数 (即1 份),白兔只数则为3倍数(即3份)。 黑兔比白兔少的只数(20只)就是黑兔只数的 3-1=2倍(即2份), 所以,黑兔只数为:20 ÷ ( 3- 1 ) = 10(只)

↓ └↓┘ ↓ 只数差 ÷ 倍数差 = 1倍数

白兔只数为:10×3=30(只)。

注意对应关系: 乘法 除法

1倍数 1倍数 ↓ ↓ 10 × 3 = 30(只) 30 ÷ 3 = 10(只)

↓ ↓ ↓ ↓ 白兔相当 白兔 白兔 白兔相当 的倍数 只数 只数 的倍数 └ 对应 ┘ └ 对应 ┘

10 × (3+1) =40(只) 40 ÷ (3+1) =10(只)

└↓┘ ↓ ↓ └↓┘

三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50)

黑白兔 黑白兔 黑白兔 黑白兔 倍数和 只数和 只数和 倍数和

└ 对应 ┘ └ 对应 ┘

10 × (3-1) = 20(只) 20 ÷ (3-1) =10(只)

└↓┘ ↓ ↓ └↓┘ 黑白兔 黑白兔 黑白兔 黑白兔 倍数差 只数差 只数差 倍数差

└ 对应 ┘ └ 对应 ┘

28. ① 两年共植的棵数:

解法1:140×3+140=560(棵) 解法2:140×(3+1)=140×4=560(棵) 今年比去年多植的棵数:

解法1:140×3-140=280(棵) 解法2:140×(3-1)=140×2=280(棵) ② 560÷(3+1)=560÷4=140(棵) (去年)

560-140=420(棵) 或 140×3=420(棵) (今年)

验算:420+140=560(棵) (和) 420÷3=140(棵)或 420÷140=3倍 ③ 280÷(3-1)=280÷2=140(棵) (去年) 140+280=420(棵)或140×3=420(棵) (今年)

验算:420-140=280(棵) (差) 280÷2=140(棵) 或 280÷140=2倍

29. ① 45÷(4+1)=9(岁)

② 360÷(10-1)=360÷9=40(件)

30. ①从\用甲数去除乙数\可知,乙数是被除数,甲数是除数。商是7,说明乙

数是甲数的7倍。所以,甲数是: 8456÷(7+1)=8456÷8=105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题解在线全文阅读。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题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6935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