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一章全章教案[原创]-人教版
[1]
绪 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物理学有概括的认识,初步知道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2、知道物理学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知道它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阅读能力; 4、知道学习物理的方法;
5、 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志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及物理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法、阅读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砖(三块)、泡沫塑料、瓦、
书、四个鸡蛋、静电金属屏蔽罩、带绝缘座的金属板、感应起电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初中我们已接触到物理学的初步知识,我们已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要解决更为广泛的问题,初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很粗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共同来开始高中物理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初步知道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2、知道物理学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 3、知道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知道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演示实验
(1)用投影片出示第一个演示实验的装臵图。问学生:用锤砸下去后,是蛋碎瓦全还是瓦碎蛋全?
(2)学生进行猜想,分组发表意见。
(3)演示:在泡沫塑料(不要太厚)上放四个鸡蛋,且把一本硬皮书的四个角支在鸡蛋上。在书上轻轻地放三块砖,并在砖上轻放一块瓦。请一位同学用一把锤子在很短的时间内猛击瓦片。 (4)实验现象:我们看到瓦被打碎而鸡蛋完好无损。
(5)总结:为什么用那么大的力去敲,瓦块都破了,而鸡蛋却完好无损呢?后边我们学习了动量定理就会明白了。 2、做演示实验2
(1)做课本0—3的演示实验:用网罩把小鸟罩在绝缘座的金属板上,将感应起电机的一个放电极用导线接在金属网罩上。将另一放电极接近金属网,调整放电极的金属球与网之间的距离,使感应起电机起电时能看到球网之间有明显的火花放电现象。
(2)现象:产生火花放电现象,且两极间电压很高,但网中的鸟却安然无恙。 (3)总结引导,激发兴趣:
为什么感应起动机产生很高的电压,产生电火花,而鸟却安然无恙呢?我们以后在静电场的学习时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3、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页、第3页的内容。 (2)用投影片出示以下思考题 a、物理学有哪几个分支学科?
b、从时间尺度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从 秒到 秒,共跨越了多少个数量级? c、从空间尺度上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从 米到 米,共跨越多少个数量级? (3)学生回答后,用投影片总结:
a、物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
18-25
b、从时间尺度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从10s到10S,共跨越了43~44个数量级。
-1527
c、从空间尺度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从10m到10m,共跨越了42~43个数量级。 总结: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4、物理学同其他学科、现代技术的关系。以及对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的内容。 (2)用投影片出示阅读思考题。
a、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交叉、产生了哪些交叉学科?举例说明。 b、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你能举几个实例说明吗? c、试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3)总结:
a、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b、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 c、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5、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1)过渡:看了刚才的演示实验和课文内容,同学们对物理学既感到神秘,又觉得很重要,都下定决心要努力学好高中物理,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呢? (2)用投影片出示学习物理需要做到的几点: a、重视观察和实验 b、重在理解 c、学会运用知识 d、做好练习
(3)结合物理学的学习方法,老师详细介绍应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物理学同其他学科的联系,物理学对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学好物理的方法。希望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好高中物理。 四、作业
(1)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2)预习下一节“力”
五、板书设计
物
理
学
第一节 力
教学目的: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4、 通过具体的例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5、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学方法: 启发式、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磁铁、铁钉、弹簧秤、钩码、圆规、三角板、讲练所用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力的现象太多了,打过篮球吗?提过水吗?举过哑铃吗?帮人推过车吗???都干过,这些事情通俗的话就是出点力气,可在物理学里力是一个什么概念?产生力的条件又是什么? 板书:第一节 力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力的图示要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3、力的分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学生实验:①磁铁吸引铁钉
②用手拉弹簧秤的挂钩
引导回答出:磁铁对铁定施加了力,同时感觉出力铁钉也在吸引磁铁;用于拉弹簧时,手也被弹簧所拉。
(2)出示投影片 引导学生回答: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板书: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强调: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找出下列带“〃”的物体所受的力,指出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A木块飘浮在水面上 .. B手里托着一本书 .
2、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1)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轻轻地拉一下弹簧的挂钩,测一下拉力的大小。 (2)测钩码的重力的大小
引导得出: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提问:在初中学习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竖直向上
老师归纳: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板书:力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方向由具体的作用去定。 3、力的图示
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引导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其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使
物体发生形变。
教师总结归纳引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那在物理学当中可以形成准确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就是力的图示。
(1)教师板演: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这个力呢? 首先选一标度(比如1cm长表示
20N的大小)。
其次,从力的作用点向右画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要是标度的5倍,表示100N,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学生:根据过程总结什么是力的图示。
板书: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2)力的示意图。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3)巩固训练
AG=50N,表示其所受中立的力的图示:
B与水平面成30角的斜向右上房的500N的力的图示。 师生公平学生答案。
归纳:标度可以任意选取,但要依题而定,还要使所选取的标度有利于作图。在力的图示中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 4、力的种类:
提问:同学总结一下学过什么名称的力
学生答:拉力、支持力、压力、重力、动力、阻力??
教师分析:象拉力、支持力、压力、动力、阻力一听名称,同学够知道力的作用形式及效果,这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类的。但这些力产生的条件及性质不一定是一样的。比如:象重力、拉力是不同性质的力,但都可以作为动力或阻力;而性质相同的力,又可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支持力、压力是同种性质的力,产生的效果却不同。所以力的分类按效果和性质来分。
板书:力的分类
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分:拉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等。 三、小结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图示和步骤
(3)能从效果和性质两方面区分力。
以上内容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我们下节课就分别学习按性质分类的三种常见力产生的条件及大小、方向的确定。 四、作业
1、P5 练习一(1)(2)
2、我们在游泳时,用手向后划水,身子却会向前游去,为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
?
??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
互作用
??大小:用弹簧秤来测量
? ?力??方向:是具有方向的矢量,方向由
具体的作用去定
??表示:力的图示法;力的示意图 ?
??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类?? ??按效果分:拉力、支持力、压力、动力、阻力等。?
第二节 重力
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
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臵。
5、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6、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
教学重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 第二节 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
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臵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出示投影片
A如图: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 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 N。如果说悬绳的拉
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C、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这个表示对吗?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
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
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出示投影片)
是实验得到:静摩擦力随着推理的增大而增大,它的极限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可见,静摩擦力是一个变力,变化范围为:0<F静≤Fmax
(2)静摩擦力的作用
拿在手中的东西不会滑落
把线织成布,用布缝衣服,也是靠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
(3)反馈练习:(出示投影片)
斜面上有一物体,质量为m,在斜面上静止不动,m受摩擦力吗?为什么?
三、小结
1.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
2、接触面粗糙。
3、在接触面上有重点作用的正压力
4、有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
2.滑动摩擦力
方向
3.静摩擦力 0<F静≤Fmax
方向
四、作业:P16 练习四(3、4)
思考:在F作用下,A静止在墙上,这时F=50N;如果F增大为100N,A还静止在墙上,在这两种情况下,A所受到的摩擦力如何变化?(A的质量为10kg)
五、板书设计
??概念???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大小??方向??摩擦力??概念???产生条件?静摩擦力????大小??方向??
六、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知识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推动分析,得出所要的结论。这样既收到的好的学生效果,又进一步了解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
的合力;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教学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
教学用具: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钩码、弹簧秤、细线、三角板;学生每两人一组:方木板、
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
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 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 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
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和分力是从力的效果的角度区分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则
4、会用图示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5、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一物理第一章全章教案-人教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