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广东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 图文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7-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0?s年第s期s。i。n。。andTe盏臻}!ij;翟毫。m。n。R。。。眦h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3.03.023广东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李栋亮,陈宇山(广东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33)摘要:在对广东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广东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对策中图分类号:G32;G3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95(2013)03—0099—04ofDeVelopmentOfNewStatI琏andCounte咖e嬲uresTyp鹊ofSci蛐tificRe∞archInstitutio璐inGu粕gdonguDondiang,CHENYushan(Guan副咖gAbstract:BaLsedInstjtute0fscienceandTechnolog),Info舢atjon,GuangzhoIL510033,china)newonthedevelopmentsituationofGuaIlgdongscienti矗cresearchinstitutions,asweUastheaJlalysisonre—tbepmblems,thepaperhasfunhersearchinstitutionsinGuangdong.Keywords:newtypes;pr叩osedcountenlleasuresforpromotingtbedeVelop加entofnewtypesofscjent正c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ions;countemeasures1前言近年来,一批以深圳光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为代表的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在我省珠三角地区涌现,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和显著的发展成效,引起了经济界、科技界以及政府决策层的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曾莅临调研,充分肯定了这些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模式和取得的成效。当前,我省正全面产业化于一体,市场导向、企业化运作,运行机制灵活多样,重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追求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形成新的技术垄断优势从而获取经济利润,创造巨额财富。这些新型科研机构虽然从整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其发展成效和发展模式已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2.1基本情况一般认为,新型科研创新机构的产生起始于转入创新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科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但产业源头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核心技术贫乏、科研机构活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等短板制约明显。新型科研创新机构的出现为我省探索突破这些短板制约、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新途2006年。在当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以中国旅美科技协会负责人、美国资深注册工程师陈立强教授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专家团队,就建立产业知识化和知识价值化为重点的中国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向国家领导人和科技大会代表建言献策,他们的建议虽然当时并没有完全被采纳,但是其所提出的新型科研机构组织模式开启了我国新型源头科技创新机构的发展,引起了各级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界的重视。其后不久,广州市、深圳市就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了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径。加快促进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对于广东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广东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现状区别于传统的科研机构,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出现的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大多由社会力量或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社会力量所创办,它们集科技创新与收稿日期:2叭2—06—11。修回日期:2012—08一06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启了广东建设新型科研创新机构的探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大量海外高端人才带着科研成果到中国创新创业,加上广东珠三角地区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雄厚的产业配套能力、丰厚的政策红利以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软科学科技计划项目“广东新型源头科技创新机构发展研究”资助课题万方数据lOO李栋亮等:广东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及巨大的创新需求,促使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在珠三角地区不断涌现。但从总体上来看,广东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总体数量和单个机构发展规模都比较小。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新型科研机构在广东不超过100个,主要分布在广东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圳、广州、东莞以及佛山四地。这些新型科研机构的设立主要以社会力量为主,以民办非盈利科研机构和民营企业研发机构的形式存在,由于设立的时间较短(很多是近两年设立的),没有编制,没有事业费,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除个别的机构外,发展规模普遍比较小,大都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2.2发展成效与模式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虽然处于进步阶段,但它们能够破除束缚创新的陈旧观念、体制弊端,通过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快速转换,充分释放出创新活力,实现裂变式增长,发展成效相当显著,表现为:一是推动源头技术创新。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大都不走技术引进、模仿的老路,它们从源头创新起步,力图通过技术突破迅速裂变出多种多样可应用技术,实现技术上的相对领先优势并获取经济利润。如成立短短两年的光启研究院,利用其在全球新材料研究的前沿领域——超材料方面所取得全球领先的技术突破,通过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在众多领域迅速裂变出各种先进可应用技术,目前已完成了超材料领域1229项底层知识产权覆盖,占全球超材料领域知识产权申请量的80%以上。未来5年,光启还将建5个国家级实验室、开发50个自主源头创新超材料产品、创造5000件核心知识产权,在超材料领域占领源头创新的主导地位和把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华大基因研究院凭借其在基因组和生物信息领域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在克隆、医疗健康、农业基因组、蛋白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获取了众多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截止至2011年12月底,该院共申请专利369个,其中发明专利占94.6%,获得授权专利53个;华大团队先后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生物奖、Nikkei亚洲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63”计划15周年先进集体奖等一系列重大奖励。二是催生新兴产业。新型科研机构通过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全过程的快速创新,实现了新技术到新产品、新市场的快速转换,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孕育和发展。例如,光启研究院在开展超材料领域源头创新的同时,迅速实现相关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工作,开发了新型雷达罩、平面式卫星接收器、小型化信号基站、天线内嵌式路由器、新型保险柜万方数据密钥等大到军工设备、小到生活日用品的各类“新概念产品”,为广东开创了预期产值达千亿的新兴产业——超材料产业。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新型铜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和器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项目,重点在光伏器件的原理、材料设计和制备技术等源头突破核心知识和关键技术,计划于5年内完成研究高效率低成本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并应用,并将两年内实现CIGs等铜基化合物薄膜电池的产业化,届时薄膜太阳能电池将比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节省50%的成本,为广东光伏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三是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这些新型科研机构的共同特点就是集聚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原创精神和源头创新能力的年轻研究人员。光启研究院短短两年时间就汇聚了近300名来自世界顶级尖研究中心的杰出科学家和研发团队,成为超材料领域的“英特尔公司”。华大基因研究院以灵活的引人、用人和育人政策,至今已培养博士50余人,硕士80余人,本科创新班100余人,吸引了一大批致力于基因研究的青年才俊,建成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年轻化的产学研队伍。正是这样一支年轻科研队伍,在Nature、science期刊发表了29篇高水平文章,申请了141项专利发明和64项软件著作权。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传感器技术、微纳工程、宽带移动通讯及网络、微电子、小卫星、云计算及容错、生物医药、储能材料、激光器芯片等领域引进、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十几个,包括教授、博士、海外高层次人员在内的专职研究人员400多人。这类新型科研创新机构之所以具有强大活力和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采用了与传统科研机构不同的运行机制,突破了原有体制的弊端。从建设模式来看,它们主要有“民办官助”、“国有新制”和“企业内设’’三种模式:一是“民办官助”模式。这类机构大都是由政府、产业界和金融界共同支持的非盈利性科研机构,属于民办公益性科研机构,没有编制,没有事业费,采用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2010年挂牌成立的光启理工高等研究院是由深圳市政府、产业界和金融界共同支持的科研机构,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时任副市长袁宝成担任理事长,理事会成员均由政府、产业界以及研究院代表等社会精英组成。光启研究院的本质是民营的、民办的,但其特色是它是一个能够得到一定政府帮助、资助的民营研究院和新兴的创新型企业以及社会资本、风险投资结合在一起,既有基础研究,同时又直接面向产业化,也不属于国家事业单位编制范围内的需要自负盈亏的新兴机构。二是“国有新制”模式。这类机构的建设主体李栋亮等:广东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现状与对策101是传统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其性质通常是事业单位,但采用全新的管理、激励和运行机制。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定位于有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来孵化科技成果,促进研究院发展壮大。该院作为创新孵化基地,已成功孵化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截止到2010年底,共孵化高新技术企业600多家,创办和投资了1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控股和参股企业150家,还投资和孵化了14家上市公司。该院因此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该院在对于人才的任用也是“企业化”,采用岗位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没有铁饭碗,每年对所有人员进行考评,按照业绩决定收人总数以及是否续聘。三是“企业内生”模式。这类科研机构通常由企业内设研发部门中萌芽和发展壮大,体现企业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其中,企业研究院是这类科研机构的主要存在形式,如东莞东阳光药物研究院以及深圳华为、中兴的研究院等。虽然各类新型科研机构的建设模式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共同点:在这里,创新是根本,创业是目的,创富是动力。创新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技术突破,而是为了技术突破后带来的巨大的市场价值和财富。它们都突出了市场导向、企业化运作的理念,在发展模式上完全确立了“自负盈亏”的市场属性。它们在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政策+创新+产业+金融资本”的新机制,通过引入金融资本,为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支撑,与传统相互隔离的产业链比较,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它们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一体化,普遍建立了融合“应用研究一技术开发一产业化应用一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保证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整个链条的通畅以及产业发展对科研的反哺。2.3当前广东新型科研机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新型科研机构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前期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成效,但也面临不少观念、政策上的制约以及发展问题。一是新型科研机构身份有待认定。目前,关于新型科研机构的界定尚无明确标准,对其在技术创新体系及产业发展中应当处于什么位置(功能定位)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致使新型科研机构无法在当前创新体系中找到准确的位置,其“民办”的身份难以得到认可和支持,这直接导致了其难以享受现行科研体制的政策优惠,在税收优惠、财政资助、用地、贷款、人事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都缺乏有效支持。二是现有规定限制了新型科研创新机构的发展。由于新型科研机构大多注册为民营非企业,按规定万方数据不能享受科研机构进口科教仪器设备及实验用品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以及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财税[2009]115号)的政策优惠,也不能被确定一般纳税人,严重制约了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活动。此外,按照现有政策,毕业于国内高校的海外高层次人员,在引进时不被认定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无法享受应有的政策优惠;持国外绿卡或外籍身份的海外专家在享受国内社保的同时不能购买海外社保,也增加了新型科研机构吸引、留住高端人才的难度。三是政府的支持方式有待完善。应该看到,我省一些有战略胆识的地方官员和政府领导对部分新型科研创新机构进行了大胆、有力、又至关重要的支持,包括资金资助、“开政策绿灯”等,这引起了很大争议。但这种脱离常规轨道的支持方式较为容易引发竞争的公平性、政府投入的公共目标如何体现的争议,一旦失败,政治风险很大,而且也难以普惠到所有的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四是融资较难。由于这些创新机构大都是“民办非企”性质,发展规模普遍不大,技术产品风险性较大,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创业资本、风险投资大多投资谨慎,加上当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尚不成熟,融资普遍较为困难。部分机构只能通过内设产业投资基金或部门来进行产业投资,但资金规模远不能满足其爆炸式成长的需求。五是对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不明显。总体而言,目前我省新型科研创新机构总体规模偏小,数量较少,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除深圳光启、华大基因、东莞东阳光等少数几个较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外,大多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特别是人才队伍、研发投入及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不足,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一些新型科研创新机构还没有完全摆脱生存的压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多数还主要表现为某些点上的突破,还是单项技术或单个产品上的突破,真正对产业形成支撑引领作用的关键成果还比较少。3促进广东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总体来看,广东这类新型科研创新机构以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和创新机制,开拓了科技探索与产业化结合的新途径,开启了聚焦人才、源头创新的新书面,为我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当前,不少的新型科研创新机构还处于初创期,需要政府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需要社会各界扶一把,为新型创新机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下转第106页)106许爱萍等: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京津沪为例onditionsResearchPedbmlanceofTeamsfJ1.KolnerZeitschriftfnr149softwareFirrnsin题,20ll(11):34—38[11]代明,张晓鹏.基于DEA的中国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06):6—8,5[12]吴玉鸣.高校、企业研发与首都区域创新的局域空间计量分析soziologieundsozialpsycholo百e,2007,(59):125Entr8pI℃neurial[7]7IsANGD.GrowthofIndigenouscities[J].Technovation,2005,25(11):133l—1336[8]Y0uT【EJ,sHAPIRAoftheP.BuildinganInnovationHub:AcasestudyaIld[J].科学学研究,2006,24(3):398—403[13]靳庭良,郭建军.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4(10):131一135Trallsf0珊ationofuniversityRolesinRe百onalTechn0109icalEconomic—1204Devel叩ment[J]Rese耵chPolicy,2008,37(8):1188[9]BOLLIT,s0MOGYIF.DoCompetitivelyAcquiredFundsInduceu—to作者简介:许爱萍(1982一),女,辽宁大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人力资本开发;俞会新(1966一),女,河北卢龙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国际经济。niversitiesIncreaseProductivity?[J].ResearchPolicy,2011(40):136一147[10]张忠寿.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创新型经济的作用[J].城市问(上接第101页)一是研究制定创新型研究机构的认定管理办法,加快新型科研创新机构与现行体制的对接。建议加快研究和制定认定管理办法,明确创新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重要作用,把这些机构认定为“创新型研究机构”,使其享受与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同等待遇,并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深入研究创新机构运行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机构实施分类指导,实行差异化、宽容化的认定标准和管理原则。二是研究出台有关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针对性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创办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建议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研究出台《关于促进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扶持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强化税收优惠、财政资助、用地、贷款、人事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境内外企业、高校及个人以多种形式创办这类机构,引导央属大型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高校在广东设立以探索创新机制体制为重要目标的科研机构,鼓励海外创新科研团队创立民办科研机构。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消除新型科研创新机构突破现行国家各类政策中对新型科研创新机构相关“歧视”条文的限制,尤其是在税收优惠、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等方面,尽快消除或减少创新机构发展上的政策障碍。四是积极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支持方式。建议政府结合社会管理创新、改善公共服务的要求,根据新型科研创新机构的机构特色和运行特点,加快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主的财政支出方式改革,进一步实现财政支持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合法性、规范化以及竞争的公平性。参考文献:[1]李建强,黄海洋,陈鹏,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l[2]赵大庆,杨锋.由贝尔实验室论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模式[J].科技导报,2001(8):42—43[3]郭军灵.美日德非营利科研机构管理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4(5):116—121[4]于国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评析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l(46):36—41作者简介:李栋亮(1973一),男,广东新会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战略规划、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陈宇山(1974一),男,广东中山人,副研究员,统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研究、科技统计分析。发展的政策障碍,推进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快速成长。为有效解决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建议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争取试点,万方数据广东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李栋亮, 陈宇山, LI Dongliang, CHEN Yushan广东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33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3,33(3)

参考文献(4条)

1.李建强;黄海洋;陈鹏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1

2.赵大庆;杨锋 由贝尔实验室论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模式[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1(08)3.郭军灵 美日德非营利科研机构管理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期刊论文]-科研管理 2004(05)4.于国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评析及政策建议[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 2011(46)

引用本文格式:李栋亮.陈宇山.LI Dongliang.CHEN Yushan 广东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2013(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广东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广东新型科研创新机构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13640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