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7-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章

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事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事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取代的作用。为此,教师除了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为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必须对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

1.1道德

1.1. 1 道德的含义

道德一词,在我国古代最早是分开使用的。“道”表示道路,如“圈道如砥,其直如矢”。以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或道理等。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在《论语·里仁》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讲的“道”是指做人和治国的根本原则。“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便称之为“德”,即朱熹所说:“德者,得也。”“道德”二字合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和道德教育活动等。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也有规则、规范、善恶评价等含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罪恶即是对于道德所应知的许多事物的无知,道德即是知识。近代法国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把道德规定为善的行为,认为做善事、为旁人的幸福尽力,就是道德。

中外思想家关于道德的种种见解表明,道德概念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逐步提高而逐步完善的。那么,如何理解道德的含义呢?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1. 2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问题,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是神的启示。在他们看来,道德是从上帝的意志或神的启示中产生,并通过圣人提出来的行为规范。古希腊的柏拉图说,道德是“神”把善的理念放到人的灵魂中的结果,由于人的灵魂不同、等级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等级的德性。后来的神学家则认为,道德是上帝意志的表现。中国汉代大儒董仲舒则把封建的道德规范说成是“天”的旨意。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人心所固有的善良或邪恶的意志。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孟子认为,道德是人生来就有的天性,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道:“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荀子持“性恶说”

旧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由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的。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在《管子,牧民》中说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这种观点认识到社会物质条件对道德的影响,具有—定的合理性。的确,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物质财富的多少对道德是有影响的。但是,道德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仅是由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的。

上述观点对于道德的本质都没有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才对道德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1.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植根于经济关系之中。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为了生产,人们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彼此之间也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和意志而客观存在着的物质关系。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个人同个人、个人同集体、个人同社会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产生了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矛盾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对这些态度和行为的看法和评价问题。正是为了调整、解决这些关系和矛盾,才产生了指导和调节人们之间伦理关系的道德。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相应地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在人类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五种道德的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五种历史类型的道德,是由依次更替的五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不同道德体系的对立和斗争,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就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必定是该社会经济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那个阶级的道德。道德在社会历史中作用的性质也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历史进程中的某一道德类型之所以比它之前的道德进步,就在于决定这一道德类型的经济关系比其以前的经济关系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即使是同一道德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作用的历史性质也不同。例如,地主阶级道德,在其产生初期,是进步的,是反对奴隶主道德的有利武器。到封建社会后期,其经济关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体现这种经济关系的道德也就日渐反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内容。利益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历史的各种道德都是从经济关系所体现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由于各种经济关系所体现的利益不同,从而决定了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的不同。在原始社会的经济关系中,所体现的最高利益是氏族和部落的整体利益,因而,维护氏族和部落的整体利益,实行原始的集体主义,就成为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关系使人们分裂成两大对立集团,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从而造成不同阶级的利益、个人利益与阶级利益、不同个人利益之间的对立。

再次,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道德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一切道德体系变化,归根结底都源于经济关系的变化。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必然会引起新旧道德体系的更替。随着旧的经济关系被新经济关系所取代,新道德体系就会逐渐取代旧的道德体系。人类社会道德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新旧道德体系不断更替发展的过程。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中人们所处的地位,决定了道德的阶级性和道德的共同

性。道德的阶级性是指道德反映一定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社会特性。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各阶级形成了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把他们占有奴隶和财产说成是“天命”决定的,合乎道德的;而奴隶则提出了与之相反的道德。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被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各种道德体系,都具有阶级性。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强调道德具有阶级性的同时,并不否认道德具有超越阶级的共同性。在同一社会里,由于各阶级生活在同一社会经济关系中,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共同的公共生活规则,调节着每个阶级的行为活动。其一,共同利益表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当不同的阶级在生产活动中面对大自然时,有可能结成一体,在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形成某种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要求、道德观念也可能有共同之处,从而成为支配人们的行为活动的普遍准则。其二,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例如,在职业生活中,也会由于共同的经济活动而形成共同利益,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职业道德要求。其三,共同利益还表现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几个阶级之间,虽然他们在经济地位上不同,却可能形成共同的政治利益,从而联合起来,形成共同的或相近的政治纲领,提出共同的或相近的道德要求。例如,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一度成为当时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共同的政治口号和道德要求。

总之,任何道德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才能找到根源。那种脱离社会经济关系来谈论道德的本质,把道德说成是“超历史”的理论是荒谬的。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同一条规范常常既是法律规范、政治规范,同时又是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才分化为法律规范、政治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形态。与政治、法律等规范体系相比,道德规范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性的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是制度性的规范,是经过国家、政治团体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等组织,以宪法、法律、章程、条例、命令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志。而道德规范则不然,它是处于特定社

会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规则,它表现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渗透在人们的品格、习惯、意志之中,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

其次,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法律规范、政治规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它通讨家意志的形式,以强制手段迫使人们遵守和执行,只有按照它的要求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相应的权利,否则就会受到惩罚。道德规范的实施则不同,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宣传教育、内心信念等形式来实现的,是通过人们的自觉体认和践行而发生作用的。

最后,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道德规范只有使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并内化为人的情感、信念,凝聚为人的意志时,才能得到遵守和实施。法律规范不管人们在思想上是否接受,但在行动上都必须遵守。而道德规范必须有内在的人,可以是法律的善良愿望才可能加以遵守。那种迫于外部压力而循规蹈矩的人,可以是法律意义上的好公民,但不一定是道德意义上的善人。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不同于科学、艺术等其他精神。科学以真假掌握现实世界,艺术以美丑掌握现实世界,道德则是通过价值方式掌握现实世界的,即以评价对象、调节社会关系、预测社会发展、形成行为准则等方式来认识、反映、改造和完善世界。它把世界分为两部分,即善的或恶的,通过高扬前者,鞭笞后者,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也是道德成为实践精神的主要依据。在世间万物中,只有人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明确的目的,并且根据现有的条件去实现那个明确的目的。道德为人们指出了有价值的方向与目的,并且引导和激励人们通过积极的活动去实现那个目的。

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把握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在把握世界时,固然也离不开以物质活动作用于物质对象和自然界,但更主要的是以精神活动作用于人类社会。道德通过调节人际关系、塑造人的品德,使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地发展。道德的这种把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人类只有结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线全文阅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13567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