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如若同学们真的觉得讲这些没有意义,可以跳读此部分。笔者知道自己的文字过于冗长,行文拖沓,这是我很致命的缺点(直接导致我在考研的考场上专业课试卷差点没有答完,时间不够,纸张也不够),敬请诸位谅解。下面,我为大家讲述我用标记笔的习惯,大家可以做一参考。我一般会用绿色标记笔标出前人对某位诗人或者作家的定评(比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曹子建的“华丽壮大”),而用粉色标记笔标记出自己认为颇重要的内容,用紫色标记笔勾出某位作家或者诗人超越前人的特殊贡献(如柳永创调之功),用黄色笔标记出书中的引文(比如,书中常会引用前人对某位作家或作品的评论),用蓝色标记笔圈出代表诗作。这一套方法不仅可用于标记文学史教材,亦可用于标记框架笔记,且收效甚巨!!!因为,当我拿出我的框架笔记时,它不仅逻辑清晰,且有各种颜色,只要把目光聚焦到一张A4白纸上,那么,哪里是定评,哪里是作品提示,哪里是作家的特殊贡献,都极其清晰,这就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非常有助于同学们在多遍复习中抓重点。无论是在看书还是在看笔记的时候,都可有效避免手忙脚乱四处查找以致头脑混沌不清。另外,我曾看过有关记忆力的书籍,色彩确乎有助于记忆。顺便提醒一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种方法很繁琐,很难记住相应颜色对应什么内容,其实只要大家实践过几次,便会烂熟于心的。重要的是,大家不要因袭我的用笔习惯,只要同学培养出自己的习惯,并且如此实践几日,便一定会轻车熟路。
而在此,我亦可以不拘章节,将我在英语复习时标记笔的使用方法告知大家,大家可以自己去试验是否有效。在英语复习中,特别是在复习英语阅读真题时,每一篇真题文章都应被大家当作一份学习材料去细读。在这个过程中,必定有许多单词不识,而单词之不识,存在多种情况,在此我仅言三种,而对于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不识”,我分别用不同颜色标记笔进行标记: 一种是,此词你原本便不识(用黄色笔标记);
第二种是,你曾记过此词,然而印象模糊,已然忘却(用粉色笔标记); 还有一种是,出现了一词多义(用橘红色笔标记)。
另外,同学们还会遇到许多十分生疏而又生动的词组,这些词组,我用绿色笔标记。长难句,则用蓝色笔在句下划线。
同学们可以试一下我的这种方法,实际上,这种用标记笔标记法用于英语复习比用于专业课复习更为有效。因为,在你日后的复习过程中,你会叹服于这种方法所带来之便利。在你做了很多真题后,一定会对前面做过的题目生疏,也必定不可能记下所有你曾在文中记住的单词、词组以及句型,然而,你只需轻轻翻阅,各种类型的生词便会赫然映入你眼帘,那些一词多义的词,你也将在翻阅多遍后轻松掌握。若你仅想复习当初做题时完全生疏的单词,你便可只看你黄笔所勾画的部分。若你想复习词组,便可以只看绿笔标记的部分,何等方便迅捷!这种分类方法又何等简易!!因此,极力推荐大家至少用标记笔来复习英语阅读理解!真的会事半功倍、一劳永逸!
笔者只是在此提议大家划重点的时候一定要使用醒目而又易于分类的符号,至于
是否使用彩色笔,因人而异。但是记住,大家划重点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你划的重点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点,不能将重要的和不重要的都划上;你所划的重点必须清晰而醒目,不能到最后连自己都不知所云(所以我才会极力推荐大家用彩色标记笔将重点进行分门别类)。
③
如何复习具体的文学作品:
下面,我要为大家讲述一下具体的文学作品应该怎样复习,这一部分也非常重要!!!如果大家畏葸于古代文学科考研涉及如此卷帙浩繁之作品,那么,我可以告诉大家,根本不用畏惧!!大家要谨记,考试只是考试,和你看过多少作品确实有一定关系(文学功底深厚的同学自然能考得极好),但是,依然没有什么必然的和重要的关联。那么,到底要怎样对待具体的文学作品呢?大家的底子厚薄不同,复习文学作品的方法自然有异,我在这里姑且讲述一下我所认为的对于功底一般的同学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文学史要看,重点的文学作品也必须复习!大家记住一点,绝对不可以舍弃作品而只看文学史,因为,文学作品是文学史的灵魂,若无具体作品,所谓文学发展史便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另外,若要讲述某部作品的特点,某位作家的特色,也必须立足和依附于文学作品。脱离了文学作品,一切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存在的意义便因此而失却。
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在大家整理的文学史框架笔记中一定要包含具体作品的索引(便于一边复习文学史,一边翻阅文学作品)。文学史的复习一定要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选择与阅读一定要紧扣文学史所讲的核心内容。简言之: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要相互扣合来复习。然而,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复习,二者之间其实是有主有从的,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文学史是主,文学作品为从(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应该颠倒过来,我这里仅言考试)。我们必须以文学史教材为纲,仅选择与教材中所谈及的作家特点有关的作品进行细读,绝不可漫无边际的泛读作家作品,因为这是考试复习,我们没有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必须目标集中,各个击破!!!下面,我依次讨论各种体裁的作品我们如何对待。 A.
诗作词作:
文学史教材中,诗人词人所占比例甚巨,那么,又如何复习诗词作品呢?首先应明确一点,在“文学基础”卷中,必有一题“诗歌赏析题”,若同学们选择分析古代诗词,那么必然要有一定的分析赏鉴能力。另外,“文学基础”卷的论述题中,古代文学的考题也很有可能出有关诗人或词人的题目(甚至让你结合具体作品来谈论,比如2010年“文学基础”卷的论述题第二题,要求结合具体作品谈论稼轩词和东坡词的异同)。“古代文学”试卷更是必然要考有关诗人或者词人的论述题(关于试卷的题目设置上文已叙,详见上文试卷分析部分)。
由此可见,对于诗词作品绝不能轻忽。请大家记住,重要诗人和词人的重要作品一定要会背诵和赏析。下面我们来探讨几个问题。大家注意,以下内容一定要细读,因为以下方法及原则中的许多内容不仅适用于诗歌复习,亦适用于文人散文之复习。望大家认真阅读、举一反三。在后文论及文人散文作品的复习时,重复的内容将不会赘述。
一,重要诗人和非重要诗人之别:重要诗人(或词人,下略)和非重要诗人定要区别对待。专章或专节列出的重要诗人(这些重要诗人都非常易考论述题)的代表诗作必须要背诵一些。关于背诵篇数的问题,将在下文探讨。不太重要的诗人词人的作品,背诵教材上所列出的一二名篇即可(比如清代的浙派词人朱彝尊,背诵教材上所列出的他的名篇《桂殿秋·思往事》,并会以此词为例分析其词作特点便足够)。对于极其微不足道的诗人和词人(就是那些只可能出名词解释题的小诗人、小词人,比如南宋的江湖诗人)则只需有一个宏观把握,不需背诵任何代表作。
二,背诵与精析:对于你纳入背诵范围的诗词篇目,不能仅限于会背,还必须要经过精读,以达到能够联系某诗人的创作特点对你所背诵的作品进行精析的程度(这叫做“有的放矢”,便于同学们在考场上回答有关举例论述某诗人诗作特点的题目)。背诵一定要少而精(所谓“精”,是指对一篇作品进行精读、精析、熟背)。背诵不仅是背诵,背诵是在对作品深度剖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若“有口无心”,那不若不背(因为背了也没有意义,你无法在考场上用它来进行作家诗作特点的分析)。记住,只要你将一篇诗作划入了背诵范围,你就必须将它吃透,做到对其结构、特点的深度把握,让它可以在考场上从各个角度任意为你所驱使(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所耗费的精力并不亚于对文学史教材的复习,同学们也必须对所选作品经过至少两遍的细读细析,再经无数遍的“既有口又有心”的反复背诵才能真正驾驭它们)。
除却背诵的作品之外,对于大诗人,同学们亦可选择几篇作品进行单纯性的阅读,对作品大略内容及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作品,也可仅背佳句而不背全篇。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考场上做诗词类论述题的时候,你不仅有少许背诵篇目可作主要例子进行精析,还可附带谈及一些其他篇章内容或佳句以为旁证。如此,你的回答便显得充实严密,亦会给人以学识较广之感。
此外,对于极重要然篇幅较长者(如白居易之《长恨歌》、《琵琶行》),可作如下处理:精读、精析、精背佳句,不背全篇。
三,选诗之原则:那么,肯定有同学要问,究竟遴选哪些诗歌作品来作为背诵篇目呢?
所遵从之原则如下:
优选范例:文学史教材中用以举例的诗歌要优先选择;
就熟避生、化熟为生:自己熟悉甚至原本会背的诗歌要优先选择,这样会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即令是少儿期就会背诵的妇幼皆知的诗词也不要轻易放过。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确,千百年来腾播于众口的诗歌必是某位诗人的代表作,绝不该等闲看过。千万不要醉心于选择生疏诗作,不要认为分析鲜为人知的诗作才能显示你的才华!此路不通,同学们,请绕路!请记住,最能显示水准也最为简便有效的做法是以陌生化的眼光审读熟悉的诗作,从更高层次上对其重加审视,细作剖析,找出特别的切入点,化熟为生,挖出诗中新意。记住,越熟悉的诗歌越要重新审读,熟中翻新!我且举例言之,陶渊明的《饮酒》诗一首,便足以分析陶诗之特点。而王之涣之《登鹳雀楼》,大家更是耳熟能详。其中“更上一层楼”之“更”字,至少可表达出以下三重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数量上重复增加,比喻人生行为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指登楼动作在质量上由低向高逐层递增,比喻人生境界继续提升,渐趋开朗;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指登楼动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连续不断和永不休止,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始终不渝、至死方休(此段文字非出自笔者,乃采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学理论基础》第74页的内容,大家可自去翻查)。试问诸位同学,谁又曾对此首从幼儿期便熟读成诵的诗作如此细作剖析呢?以此为例,完全可以用以分析关于诗歌“炼字”的大题。可见我所言非虚。大家若能真正做到就熟避生和化熟为生,复习便可真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而文学功底较佳,掌握诗词较多的同学,就更不用为诗词复习而伤神。但是请记住,就熟避生绝非偷工减料,不论多熟悉的诗歌都需要同学们重新加以咀嚼、品味、揣摩,并找到新意。
以史为纲、密合无痕:所谓“以史为纲”是指以文学史教材为纲,所谓“密合无痕”是指对文学作品的复习一定要以文学史教材为指针,所选择的作品一定要能涵盖文学史教材中所言的作家创作特点,文学史的复习和文学作品的复习断不可分离。正如我前文所言,同学们要紧紧围绕教材中所论述的作家的创作特点,只选择与教材中所谈及的作家特点有关的作品进行细读背诵(诗歌要如此,散文也是如此复习)。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同学们所选择的同一位诗人的数篇作品最好各有不同的角度、互异的侧重点,以求尽量涵盖文学史教材中所论及的某一作家的全部特点。举例言之,柳永的词作特点,已列框架笔记如上,体制上,有创调之功;内容有雅(羁旅行役词)俗(歌妓词、城市生活词)之别;技巧上乃以赋为词。我所选择背诵的词作有三篇,一为《望海潮》,此作为其城市生活题材之代表作;一为《雨霖铃》,可以此作分析其铺排之功;一为《八声甘州》,此作为其雅词之代表(羁旅行役词)。同学们,对于柳永这样一位有文学史地位的大词人,我仅选择了三首词作精读熟背便完全可以应对任何论述题,因为这三首词分别从不同角度涵盖了柳词之特点(有的词作更是一首就可以同时涵盖几个特点),而对于《雨霖铃》,相信大家又都耳熟能详。试问,如此复习,又有多少诗词作品是我们真正生疏,真正需要我们下功夫专门去背诵的呢?真的不多,同学们对此大可放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将精力花在运用文学作品分析文学史所言及的观点上,而不要花在作品的大量阅读之上(这绝对没用,这样复习就真的太可怕了,一辈子都复习不完的)。
四,需不需要做笔记?这个答案是肯定的。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把文学作品的笔记和文学史的笔记列在一起。我前文已讲过,文学史的框架笔记一定要做,且最好做在A4白纸上,框架笔记中,一定要包含此诗人代表作的索引。那么,我们当然也可以在写出索引后,顺便加上几句诗作特点概述(即纲要、提示)。这种概述数言足矣,全然不费精力。举例言之,我在写关于柳永词作特点的框架笔记时,写了词作索引,那便是上面所列出的三首词作的题目,我在每首词作题目之后都顺手写了一些提示,概述了各词作之特点。且看下例: 《望海潮》:上片市容、人家、钱塘江;下片西湖。白描手法; 《雨霖铃》:赋体铺排+白描;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八声甘州》:上片景、下片情;铺叙。
寥寥数语,却能助同学们在日后多遍复习背诵文学作品时迅速从宏观上把握各诗作词作之特点,进而节省时间、加深记忆。
五,究竟背多少篇诗词作品为宜?我前文已讲过,所背诵的作品,定要少而精。重要的诗人,也要控制在十篇以内(记住,是以内,不是让同学们背十篇。当然了,也许有的同学底子相当好,好到现在就可以背诵《全唐诗》、《全宋词》之类,那完全不要看我这部分讲解。跟大家开玩笑了,我只是想说,这个数目问题,真的要因人而异。我这段文字只就基础一般的同学而言)。那么,如果非要让我给个参考数字,我大概会推荐大家每位重要诗人的作品背诵五篇左右(李白、杜甫除外,他们的佳作太多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相当多。不过,同学们应该都已掌握了一些李杜的诗作,把这些已掌握的诗作也算在内的话,需要背诵的生疏诗作也不是很多了。这两个人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若实在不放心,那也一定要控制在十篇以内。记住,少则精,多则滥。况且,你考试的时候,根本无法一下子列举众多诗例(时间、篇幅皆不允许)。只要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五篇精读熟背(记住,是不同角度哦),基本上就够你应对各种论述题了。而少于五篇的话,恐怕无法涵盖文学史中所言的某一作家的各种特点(当然,也有例外,确实有的诗作可以同时涵盖一个作家的大部分特点),总之,大家自己做判断、做抉择。我只给大家一个大致方向。记住,若有某一首诗作能够同时涵盖一位作家的许多甚至全部的创作特点,一定要选背此诗。
至于不太重要的作家,我前文已讲过,仅背教材上所列举的一两首代表作即可,而且对于这类作家的作品也不必剖析得那么细。
至此,大家可以算一笔账,重要诗人词人并不算很多,每位作家背五首代表作亦不多(提醒一句,《古诗十九首》一定要背五首以上,这个不算某位作家的代表作,但是属于同类作品,而且南开非常重视《古诗十九首》,曾考过多次),而这五首之中,至少会有一两首是你背过的(甚至三四首都背过),又会有一些短小的绝句,极易成诵。这样算来,大家是不是觉得诗词作品的诵记根本不成问题了?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畏难,不要发挥丰富的想象,认为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其复习并无规律可循,进而吓坏自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生心得(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