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故亦称为志贺菌病( shigellosis)。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 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由于痢疾杆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 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 目录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流行病学 3病理
4临床表现 5并发症 6检查 7诊断
8鉴别诊断 9治疗 10预后 11预防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芽胞,无动力,兼性厌氧,但最适宜于需氧生长。我国目前 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某些地区仍有痢疾志贺菌流行。福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感染引起症状轻,多呈不典型发作,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 可引起严重症状。 1. 抗原结构根据国际微生物学会的分类,按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将志贺菌分为4群和40个血清型(不包括亚型)(表5-1)。
2. 抵抗力志贺菌存在于病人与带菌者的粪便中,抵抗力弱,加热60℃10分钟可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在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但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可存活10~20天。D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其次为B群福氏志贺菌,A群痢疾志贺菌抵抗力最弱。 表5一1 志贺菌属的分型 菌名 群别 甘露醇 鸟氨酸脱羧酶 血清型 - + - - 1~15 1~6(15个亚型) 痢疾志贺菌 A 福氏志贺菌 B 鲍氏志贺菌 C 宋内志贺菌 D 1. 毒素
- + - + 1~18 1 志贺菌侵入上皮细胞后,可在细胞内繁殖并播散到临近细胞,由毒素作用引起细胞死亡。志贺菌所有菌株都能产生内毒素,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 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素。外毒素又称为志贺毒素
( Shigatoxin),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发病机制
志贺菌进入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三个要素: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志贺菌进入消化道后,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下消化道的细菌也可因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或肠道分泌型IgA的阻断作用无法吸附于肠黏膜上皮,而不能致病。致病力强的志贺菌即使10~100个细菌进入人体也可引起发病。当 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少量细菌也可致病。
志贺菌经口进入,穿过胃酸屏障后,侵袭和生长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经基底膜进入层,并在其中繁殖、释放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在这一 过程中,炎性介质的释放使志贺菌进一步侵入并加重炎症反应,结果导致肠黏膜炎症、坏死及溃疡。由黏液、细胞碎屑、中性粒细胞,渗出液和血形成黏液脓血便。 志贺菌释放的内毒素入血后,不但可以引起发热和毒血症,还可直接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系统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急 性微循环衰竭,进而引起感染性休克、DIC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中毒性菌痢(休克型、脑型或混合型)。休克型主要为感染性休克,而脑型则以脑水 肿或脑疝引起的昏迷、抽搐与呼吸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
外毒素是由志贺菌志贺毒素基因编码的蛋白,它能不可逆性地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上皮细胞损伤,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hern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
2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包括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非典型病人、慢性菌痢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由于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误诊或漏诊,且管理困难,因此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 传播途径
2
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志贺菌随病人粪便排出后,通过手、苍蝇、食物和水,经口感染。如食物或饮用水被污染,则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另外,还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即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3.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易反复感染。 4. 流行特征
菌痢主要集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医疗条件差且水源不安全的地区。全球每年士贺氏菌感染人次估计为1.63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占99%。在志贺菌感染者中,70%的病人和60%的死亡病人均为5岁以下儿童。 我国目前菌痢的发病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但总体看发病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地菌痢发生率差异不大,终年散发,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从5月开始上 升,8~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本病夏秋季发病率升高可能和降雨量多、苍蝇密度高以及进食生冷瓜果食品的机会多有关。
3病理
菌痢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严重者可以波及整个结肠及回肠末端。急性菌痢的典型病变过程为初期的急性卡他性炎, 随后出现特征性假膜性炎和溃疡形成,最后愈合。肠黏膜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早期黏膜分泌亢进,黏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浸润,可见点状出血。病变进一步发展,肠黏膜上皮部分损害,形成浅表坏死,表面有大量的黏液脓性渗出物。在渗出物中有大量纤维素,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 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大约一周,假膜开始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图状”溃疡。由于病变通常局限于固有层,故溃疡多较表浅,肠黏 膜穿孔少见。肠道严重感染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肾等实质脏器损伤口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轻微,多数仅见充血水肿,个别病例结肠有浅表溃疡,突出的病 理改变为大脑及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部分病例肾上腺充血,肾上腺皮质萎缩。
慢性菌痢肠黏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黏膜溃疡不断形成和修复,导致疤痕和息肉形成,少数病例甚至出现肠腔狭窄。
4临床表现
3
潜伏期一般为1~4天,短者可为数小时,长者可达7天。菌痢病人潜伏期长短和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人的年龄、抵抗力、感染细菌的数量、毒力及菌型等因素。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下列各型: 1. 急性菌痢
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可以分为4型:
1.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畏寒、发热 体温可达39℃,伴头痛、
乏力、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多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便量少,有时为脓血便, 此时里急后重明显。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自然病程为1~2周,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转为慢性。
2. 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状轻微,可无发热或仅低热。表现为
急性腹泻,每日便10次以内,稀便有黏液但无脓血。有轻微腹痛及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较轻或缺如误诊为肠炎,大便培养有志贺菌生长则可确诊。几天至一周后可自愈,少数也可转为慢性。 3. 重型: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急起发热,腹泻每天
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偶尔排出片状假 膜,甚至大便失禁 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后期可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常伴呕吐,严重失水可引起外周循环衰竭。部分病例表现为中毒性休克,体温不升,常有酸中毒和水、 电解质平衡失调,少数患者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
4. 中毒性菌痢:以2~7岁儿童为多见,成人禺有发生。起病急骤,突
起畏寒、高热,病势凶险,全身中毒症状 严重,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临床以严重毒血症状、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而局部肠道症状很轻或缺如。开始时可无腹痛及腹 泻症状,但发病24小时内可出现痢疾样大便。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三型:
1.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较为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出现花斑、发绀、心率加快、脉细速甚至不能触及,血压逐渐下降甚至测不出,并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等症状。重型病例不易逆转,可致多脏器功能损伤与衰竭,危及生命。 2. 脑型(呼吸衰竭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病人可出 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口、烦躁、惊厥、昏迷、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等临床表现。此型较为严重,病死率高。 3. 混合型:此型兼有上两型的表现,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很高(90%以上)。该型实质上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与衰竭。
2. 慢性菌痢
4
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菌痢慢性化的原因大致包括两方面:①人体因素:如原有营养不良、胃肠道慢性疾病、肠道分 泌性IgA减少导致的抵抗力下降或急性期未获有效治疗;②细菌因素:如福氏志贺菌易致慢性感染;有些耐药性菌株感染也可引起慢性痢疾。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 为3型:
1. 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愈,时轻时重。长期腹泻可
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乏力等。大便常间歇排菌。 2. 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间隔一段时间又出现急性菌痢的表现,
但发热等全身毒血症状不明显。
3. 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大便培养可检出
志贺菌,结肠镜检可发现黏膜炎症或溃疡等病变。慢性菌痢中以慢性迁延型最为多见,急性发作型次之,慢性隐匿型最少。
5并发症
并发症和后遗症都少见。并发症包括菌血症、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关节炎、瑞特(Reiter)综合征等。后遗症主要是神经系统后遗症,可产生耳聋、失语及肢体瘫痪等症状。
6检查
1. 一般检查
1. 血常规: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可轻至中度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可达(10~20)×109 /L。慢性病人可有贫血表现。
2. 大便常规:粪便外观多为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
高倍视野)、脓细胞和少数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则有助于诊断。
2. 病原学检查
1. 细菌培养: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可以确诊。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
新鲜标本,取脓血部分及时送检和早期多次送检均有助于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2. 特异性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PCR)可直接检
查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对标本要求低等优点,但临床较少使用。
3. 免疫学检查
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或抗原具有早期、快速的优点,对菌痢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故目前尚未推广应用。
7诊断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痢疾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