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带曲线整治 一、附带曲线的技术要求
附带曲线是指两平行线线间距不大于5.2m的岔后连接曲线。
当线间距大于5.2m时,岔后曲线可按一般曲线对待。连接曲线的主要尺寸需依道岔号数和两线间距的大小而定。
附带曲线的方向和导曲线方向相反,附带曲线的方向、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道岔的质量,因此必须将附带曲线和道岔视为一个整体,注意养护,经常保持圆顺,维修应和道岔同时进行。
附带曲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道岔与其连接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7.5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6m;
2、根据半径大小,按一般曲线加宽标准进行轨距加宽。轨距加宽递减率不应大于2‰,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
3、附带曲线半径不得小于该道岔导曲线半径;
4、附带曲线可以设置超高,但不得大于15mm,顺坡不得大于2‰。一般9号道岔为lOmm,12号道岔为15mm;
5、附带曲线不设缓和曲线;
6、附带曲线应经常保持圆顺,方向良好,用10m弦测量其正矢连续差,维修管理值为2mm,保养管理值为4mm。
二、确定附带曲线始、终点位置 (一)确定曲线三要素
整正附带曲线的方法很多:当曲线较长、状态较好时,可采用绳正法(一般用l0m弦);当曲线较短或头尾位置不准时可采用直股支距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一般都须做好现场调查工作,包括测定道岔号数N、平均线间距D及附带曲线半径R。
1、道岔号数N:道岔号数一般为已知;
2、线间距D:先拨直直股方向,然后在附带曲线后,两平行地段分别量取不少于三处(每处间距离不少于20m),取其平均值;
3、曲线半径R:用l 0m弦在曲线中部连续测量三点正矢,求其平均值f平,则附带曲线半径R为:
R=
12500 f平 (二)确定附带曲线头、尾位置
1、附带曲线头、尾在直内股上的投影位置,如图2-46所示。 1)曲线头至曲线尾的横距x T=R·tan x=T(1+cosα)
2)直内股辙叉跟轨缝中心至曲线头的横距f f=
D+T-x-b tanαα2 =D·N+T-x-b 式中:R—附带曲线半径 α—辙叉角
T—附带曲线切线长
D—线间距 b—道岔后长 S—轨距 N—道岔号数
2、附带曲线头尾在曲外股上的位置 1)侧外股辙叉轨缝中心至曲线头的位置L L=
D-T-b sinα2)附带曲线头至尾的长度K K=
三、连接曲线的整正
目前连接曲线整正的方法主要有直股支距法和l0m弦绳正法两种:当曲线头尾不明或曲线状态不良时,可用支距法;当曲线状态良好,标志齐全时可用绳正法。
(一)直股支距法
使用直股支距法前,应先将直股方向拨正。直股支距是用钢尺量取直内股钢轨工作边到连接曲线外股工作边的垂直距离。如图2-47,所示。
1、支距点的设置:从辙叉跟端轨缝中心开始,沿直内股量f值,该点为附带曲线头在直内股的投影点,亦是支距点的始点,然后每隔5m量一点,直量到附带曲线尾在直内股的投影点止。
πRα 180
最后一点的距离为x-5n(m),如图2-47。 2、各点支距为:
x2y0=D-×1000
2R(x?5i)2y0=D-×1000
2Ryn=D
式中:x-为连接曲线头尾在直内股的股影长度 y0-曲线始点支距 D—线间距 yi—为第i点支距 yn—曲线终点支距 支距法附带曲线表
道 道岔 岔 后长 号 b 数 (m) N (m) R 半径 曲线 辙叉尾 曲线头 附 带 曲 线 各 点 支 距 (m) 至曲线 至曲线 头横距 尾横距 曲线 f (m) x (m) 头 5m 10m 15m 20m 25m 30m 35m 自 曲 线 头 各 点 横 距 曲线 40m 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附带曲线整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