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规定
? 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1、 搜集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等; 2、 根据工程的要求和采用大然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地基
处理的目的、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等;
3、 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地基处理经验和施工条件,对于有
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他地区相似场地上同司类工程的地基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
4、 调查邻近建筑、地下工程和有关管线等情况; 5、 了解建筑场地的环境情况。
? 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处理地基或加强上部结构和处理地基相结合的方案。
? 地基处理方法的确定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根据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用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土质条件、地下水特征、环境情况和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初步选出几种可供考虑的地基处理方案,包括选择两种或多种地基处理措施组成的综合处理方案;
2、 对初步选出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案,分别从加固原理、适用范围、预期处理效果、耗用材料、施工机械、工期要求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对比,选择最佳的地基处理方法;
3、 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
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法。
? 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本规范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 2、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
3、处理后的地基,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尚应验算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
4、对水泥土类桩复合地基尚应根据修正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桩身强度验算。
? 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蛮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对处理后的地基础进行变形验算。
? 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当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时,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 复合地基应按符合本规范附录 A 的规定进行载荷试验。 ? 对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规定需要进行地基变形计算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经地基处理后,应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达到稳定为止。
? 换填垫层法:
1、适用范围: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当在建筑范围内上层软弱土较薄,则可采用全部置换处理。对于较深厚的软弱上层,当仅用垫层局部置换上层软弱土时,下卧软弱上层在荷载下的长期变形可能依然很大。例如,对较深厚的淤泥或淤泥质土类软弱地基,采用垫层仅置换上层软土后,通常可提高持力层的承载力,但不能解决由于深层土质软弱而造成地基变形量大对上部建筑物产生的有害影响;或者对于体型复杂、整体刚度差、或对差异变形敏感的建筑,均不应采用浅层局部置换的处理方法。
对于建筑范围内局部存在松填土、暗沟、暗塘、古井、古墓或拆除旧基础后的坑穴,均可采用换填法进行地基处理。在这种局部的换填处理中,保持建筑地基整体变形均匀是换填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2、设计:垫层的厚度应根据需置换软弱土的深度或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并符合下式要求:
pz+pcz≤faz
pz——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 pcz——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
faz——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3、垫层底面的宽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可按下式确定:
b′≥b+2ztgθ
z/b 压力扩散角(°) θ换填材料 中砂、粗砂、砾砂、圆砾、角砾、石屑、卵石、碎石、矿渣 0.25 20 粉质粘土、 粉煤土 6 23 灰土 28 ≥0.50 30 4、换填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0.5m,也不宜大于3m。
5、垫层的承载力宜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并应进行下卧层承载力 的验算。经换填垫层处理的地基其承载力宜通过试验、尤其是通过现 场原位试验确定。对于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 划分安全等级为三级的建筑物及一般不太重要的、小型、 轻型或对沉降要求不高的工程,在无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当施工达到 本规范要求的压实标准后,可以参考表1 所列的承载力特征值取用。
注:压实系数小的垫层,承载力特征值取低值,反之取高值;原状矿渣垫层取低值,分级矿渣或混合矿渣垫层取高值。
6、换填材料:应根据被换填土层周围的土体的强度,确定换填材料。 ①砂石。宜选用碎石、卵石、角砾、圆砾、砾砂、粗砂、中砂
或石屑(粒径小于2mm 的部分不应超过总重的45%),应级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当使用粉细砂或石粉(粒径小于0.075mm 的部分不超过总重的9%)时,应掺入不少于总重30%的碎石或卵石。砂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对湿陷性黄上地基,不得选用砂石等透水材料。
②粉质粘土。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亦不得含有冻土或膨 胀土。当含有碎石时,其粒径不宜大于50mm。用于湿陷性黄土或膨
胀土地基的粉质粘土垫层,土料中不得夹有砖、瓦和石块。 ③灰土。体积配合比宜为2︰8 或3︰7。土料宜用粉质粘土,不宜 使用块状粘土和砂质粉土,不得含有松软杂质,并应过筛,其颗粒 不得大于15mm。石灰宜用新鲜的消石灰,其颗粒不得大于5mm。 ④水泥土:体积配合比宜为1︰10 或1︰12。 7、垫层的压实系数λc不小于0.97。
8、换填垫层施工应注意基坑排水,除采用水撼法施工砂垫层外,不得在浸水条件下施工,必要时应采用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9、垫层底面宜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基坑底土面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施工,搭接处应夯压密实。
10、粉质粘土及灰土垫层分段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上下两 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mm。接缝处应夯压密实,灰土应拌合均匀并应当日铺填夯压。灰土夯压密实后3d 内不得受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