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一、做题顺序
读问题 读原文 选答案 二、两大原则
1、同义替换(最大程度的吻合原文),意图类题不适合 2、把握主题 三、八种题型
(一)、主旨概括题 已表达、已然、言内之意 A、 解题方法:首尾寻找中心句 事物罗列抓共性
文末注意新概念 尾句警惕“个别”词
(不能盲目抓尾句,以偏概全) ①高频主语暗示法 ②主体数目分析法
在谈论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时,两者是独立关系,选包括两个的;两者是对比关系时,选择突出的那个
③“研究人员”提示法,重点在权威主体后 ④“为了”识别法,重点在“为了”后 B、解题思路
首先寻找主题句,其次寻找对主题句进行同义替换的选项。 C、宏观上——行文脉络
(层级关系是重点、多重复句是重中之重) Ⅰ、总—分—总(首句为中心句)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观点—解释观点—总结观点
引导词:只有、必须、应该、需要、应当、如何、怎样 所以、造成、使得、致使、显示出、说明、表明、证实 Ⅱ、总—分(尾句为中心句)
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提出观点—举例论证 Ⅲ、分—总
列举现象—提出观点; 列举现象—解决问题 Ⅳ、承启句为中心句 ※行文脉络两大原则:
①首尾句原则(首句、前半段)
举例(重点在前后) 本身略读
②辅证原则 原因解释(重点在前后) 证明的观点重要 反面论证(重点在前) 选项涉及辅证不是主旨题答案。 ※此外=另外=与此同时,表明另起话题了。 D、微观上—逻辑关系 1、 递进复句
①典型格式:不但A,而且B,甚至C
②其他关联词:不单?还?, 不光?还?
更、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
1
③解题要领: 递进之后是重点
一级递进与二级递进同时出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 主旨句往往是递进之后内容 2、因果复句
①典型格式:因为A,所以B ②解题要领:结果之后是重点 ③其他格式:“由于?,因此、因而”、“总之?”“综上所述”“看来”“可见” 3、转折复句,(会话策略) ①典型格式:虽然A, 但是B
强转折:虽然=尽管=虽说=固然;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 弱转折: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
②解题要领:转折之后是重点,强弱同时出现时,强转折是重点。 4、必要条件复句 ①典型格式:“只有A,才B”“除非A,才B” ②其他关联词:“只有?才?”、“除非?才?”、“没有?就没有?”、“除非?不?”、“除非?否则不?”
③解题要领: 条件部分是重点,重点在前
省略关联词“只有”时,就看“才”前 只有=必须=应该=需要=应当=如何=怎样 5、多重复句:分清主次,找主题句。
(二)、意图判断题 未发生,未然,“言外之意” A、 判别标志
提问方式:意在、想推出、想说明、告诉、想表达、意图 B、解题技巧
①不选原文,排除“原文”选项
②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和意图,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后可以引申推测,正确的选项多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常体现为方法论之类的描述,表现在上,多含有“应”、“应当”、“要”、“亟需”、“不宜”、“不必”、“必要性”。 ③把握关联性
社会现实类 选“呼吁的声音”应该、应加强 描述现状选力图改变,文末假设选否定假设
④分清类型 故事寓言类 选“寓意”选项
1、正确的选项不是对材料内容的简单概括 2、正确选项应与常识相符 3、正确选项应与材料内容相关 4、正确选项一定要有深度
推出类 A B,B C,A?C
⑤有明确观点的 引申
没有观点的 关键词 引申
没有观点 没有关键词 宏观选项
2
⑥干扰选项:原文(总的主旨、分的主旨)、分的引申、无关选项。 (三)、词语理解题 A、 判别标志
提问方式:文中“**”如何理解
B、解题技巧:①不选字面含义,定位原文,将选项带入原文用排除法
②临近原则 ③标点符号:—
(四)、代词指代题 A、判别标志 文中“**”(代词)指代的是 B、做题顺序 C、解题技巧
①定位原文
②临近原则 人称代词:他、他们 找主语 ③已知项做题
指示代词:这、这一切 找宾语
※命题趋势发展:将词语理解与考察代词相结合。 方法:首先定位原文,找到词语 其次在同句中找到代词
代词指代的内容就是词语的意思 (五)、语句衔接题(推断下文题) A、判别标志
提问:根据空白处位置:居中类、居末类、话题类 B、解题技巧
?居中类:先形式后内容—关联词或句式相同 例如:为了?,为了?,为了? 不但,而且(还),因此
?居末类:先形式重内容:找结论性引导词、主体、行文脉络。 ?话题类:着眼于文段的后半段,临近性、连贯性。 解题技巧:
首先,关注尾句:若是提出一个概念,则正确选项应与概念有关,其次,此概念是什么应是最优选择;若指出一种现象,则正确选项应围绕该现象展开,或者继续阐述该现象或者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若提出一个问题,是针对前文内容得出的某一结论,前文一般带有议论性质,则最优选择应该围绕“如何解决该问题”展开。
其次,锁定材料结构:若是结构为对比型,下文多是分析“不同产生的原因”,选项是解释“原因”的选项;若结构是转折型,列出一个特殊情况,后文一般是继续论述这个特殊情况
最后,排除三种信息:前文信息、本文信息、无关信息
3
※补充复句
1、假设条件句:如果?就?,强调如果后面假设的条件 如果=倘若=要是=假如;就=那么=便=只好 2、周遍条件句:无论? 都?
相同性质的内容 唯一的结果 不管?也?
即使(纵然、即便、就算)?也?,强调“也”后面唯一的结果 (六)、语句排序题 A、判别标志
提问方式:6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最连贯的一项 B、解题技巧
①从选项入手,充分挖掘隐藏信息 ②关联词搭配入手 ③时间+空间的顺序
④注意话题、主体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七)、态度观点题 A、判别标志
态度观点影响作者表达,是否能准确抓住出题人心理,作者说话的倾向性。 提问:态度、观点、评价 B、解题技巧
1、做题方法:分清类型
明确观点:笔者认为、我认为 a、有观点 隐含观点:有感情色彩、倾向
性、反问句、反语讽刺 b、没有观点:客观陈述的问题就没有观点 2、类型 新闻、说明文
笔者认为A(有观点)至于 c、杂糅观点 B(无观点)就见仁见智了。 无论A(无观点),B
(有观点)都?(唯一结果) (八)、细节判断题(省考重点)
命题人常用的设错方法有:混(混淆,偷换概念)、反(说颠倒了)、无(无中生有)、误(逻辑错误或推断错误) A、判别标志
提问方式: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符合/不符合 B、解题技巧:对比选项和原文 C、错误选项的类型 ?偷换时态
已然:已经 曾经 了 过 未然:将、要
进行:现、正在、在?中、 着
4
※时态只可以同级替换,不可以越级替换 ?偷换数量
较多量:许多、大量、广泛、大部分、不少 较少量:很少、少量、少部分、不多 中间量:部分、某些、一些
※首选同级替换,次选中间量向两级量的替换,多或少都是偷换。 ?偷换逻辑关系
内部偷换:条件复句,因果复句
例如:只要A,就B。 只有A,就B × 之间偷换:并列与条件、因果的偷换
例如:文中是A、B、C。选项是A是C的保证 × ④偷换概念和范围 主体扩大或缩小或改变 ⑤偷换语态
肯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偷换,科技说明文中常出现,是否可能大概也许。 四、六种言语理解技巧 言语技巧一:标点符号法
:— 表解释说明(主旨题不看) 、 ; ,(句式相同)表并列 “” 表反语、讽刺 ()表补充说明
? 设问,有问有答,引出话题。
反问,问中有答
疑问,不确定性、作者的倾向性 言语技巧二:举例推断法
特点:例如,比如,就是一个例证
要点:①故事、数据都是举例,快速浏览
②与举例有关的选项都是干扰项 ③例如前后一般都是作者的观点 言语技巧三:成分分析法
分析句子的主干即主谓宾,将修饰的定语(的、地、得)、状语、补语删去,以便简洁明了的把握核心观点。 言语技巧四:反证推断法
反面论证的目的一般是为了加强之前所陈述的观点。主题句在前。 标志:否则、不然、如果(不)? 言语技巧五:临近原则
根据上下文、前后句做题:或相辅相成或补充说明 例如:不是A,而是-?
解:语言相反、地位相同,则找—A 言语技巧六:相对绝对法
1、过于绝对项的选项不是正确选项。(都、所有、一切、任何、完全。永远、无论、全部、绝对、总是、全面等)
2、一般、相对、部分、不确定的表达是正确答案的几率较大。(可能、是否、通常、往往、未必等)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言语理解与表达整理高分笔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