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熔体和玻璃
一,玻璃的结构参数
晶子学说:硅酸盐玻璃是由无数“晶子”组成,“晶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玻璃的化学组成。所谓“晶子”不同于一般微晶,而是带有晶格变形的有序区域,在“晶子”中心质点排列较有规律,愈远离中心则变形程度愈大。“晶子”分散在无定形部分的过渡是逐步完成的, 两者之间无明显界线。晶子学说的核心是结构的不均匀性及进程有序性。无规则网络学说:凡是成为玻璃态的物质和相应的晶体结构一样,也是由一个三度空间网络所构成。这种网络是由离子多面体(三角体或四面体)构筑起来的。晶体结构网是由多面体无数次有规律重复构成,而玻璃中结构多面体的重复没有规律性。
试述微晶学说与无规则网络学说的主要观点,并比较两种学说在解释玻璃结 构上的共同点和分歧。
解:微晶学说:玻璃结构是一种不连续的原子集合体,即无数“晶子”分散在无 定形介质中;“晶子”的化学性质和数量取决于玻璃的化学组成,可以是独 立原子团或一定组成的化合物和固溶体等微晶多相体,与该玻璃物系的相平 衡有关;“晶子”不同于一般微晶,而是带有晶格极度变形的微小有序区域, 在“晶子”中心质点排列较有规律,愈远离中心则变形程度愈大;从“晶子” 部分到无定形部分的过渡是逐步完成的,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无规则网络 学说:玻璃的结构与相应的晶体结构相似,同样形成连续的三维空间网络结 构。但玻璃的网络与晶体的网络不同,玻璃的网络是不规则的、非周期性的, 因此玻璃的内能比晶体的内能要大。由于玻璃的强度与晶体的强度属于同一 个数量级,玻璃的内能与相应晶体的内能相差并不多,因此它们的结构单元 (四面体或三角体)应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与排列的周期性。微晶学说强 调了玻璃结构的不均匀性、不连续性及有序性等方面特征,成功地解释了玻 璃折射率在加热过程中的突变现象。网络学说强调了玻璃中离子与多面体相 互间排列的均匀性、连续性及无序性等方面结构特征。
分化过程:架状[SiO4]断裂称为熔融石英的分化过程。
缩聚过程:分化过程产生的低聚化合物相互发生作用,形成级次较高的聚合物,次过程为缩聚过程。 二,形成体、变形体、中间体
网络形成剂:正离子是网络形成离子,单键强度大于335 kJ/mol,能单独形成玻璃的氧化物。网络变性剂:正离子是网络变性离子,单键强度小于250KJ/mol,不能单独形成玻璃,但能改变玻璃网络结构和性质的氧化物。
按照在形成氧化物玻璃中的作用,把下列氧化物分为网络变体,中间体和网络形成体: SiO2,Na2O,B2O3,CaO,Al2O3,P2O5,K2O,BaO。
解:网络变行体Na2O CaO K2O BaO 中间体 Al2O3 网络形成体 SiO2 B2O3 P2O5
三,硼反常现象
什么是硼反常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解:当数量不多的碱金属氧化物同B2O3一起熔融时,碱金属所提供的氧不像熔
融SiO2玻璃中作为非桥氧出现在结构中,而是使硼氧三角体转变为由桥氧 组成的硼氧四面体,致使B2O3玻璃从原来两度空间的层状结构部分转变为 三度空间的架状结构,从而加强了网络结构,并使 玻璃的各种物理性能变 好。这与相同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其性能随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加入量 的变化规律相反,所以称之为硼反常现象。
四,粘度及其影响因素
粘度:使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平行平面以一定速度相对移动所需的力
硅酸盐熔体粘度与组成的关系-粘度的大小由熔体中硅氧四面体网络连接程度决定
碱金属、碱土金属:熔体分化,网络断裂程度增加,粘度降低 碱金属的硅酸盐熔体中加入Al2O3:当Al2O3/Na2O<1时:Al2O3代替SiO2起“补网”作用,提高粘度 当Al2O3/Na2O>1时,Al进入[AlO6]位置中,粘度降低 碱金属的硅酸盐熔体中加入B2O3:最初加入的B2O3,处于[BO4]中?结构聚集紧粘度升高;随着硼含量增加,硼处于三角体中?网络结构疏松,粘度下降 R+对粘度的影响:浓度:O/Si低时,Si-O键决定粘度?随R+半径减小,熔体粘度减小 。O/Si高时,[SiO4]靠键力R-O相连?随R+半径减小,熔体粘度增大 碱土金属离子:R2+浓度的影响:O/Si比
离子极化对粘度的影响:离子变形,共价键成分增加?减弱了Si-O键力,粘度降低
Pb2+>Ba2+>Cd2+>Zn2+>Ca2+>Mg2+
五,熔体中聚合物形成过程
说明熔体中聚合物形成过程?
答:聚合物的形成是以硅氧四面体为基础单位,组成大小不同的聚合体。 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石英的分化; 中期:缩聚并伴随变形。
后期: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温度下,聚合和解聚达到平衡。
六,玻璃结构参数的计算
根据玻璃类型确定Z,先计算R,在计算X(非桥氧) Y (桥氧)
6-5 玻璃的组成是13wt%Na2O、13wtêO、74wt%SiO2,计算桥氧分数?
解:
wt% mol mol%
Na2O 13 0.21 12.6
CaO 13 0.23 13.8
SiO2 74 1.23 73.6
R=(12.6+13.8+73.6 ×2)/ 73.6=2.39
∵Z=4 ∴X=2R﹣Z=2.39×2﹣4=0.72 Y=Z﹣X= 4﹣0.72=3.28
氧桥%=3.28/(3.28×0.5+0.72) =69.5%
6-6 有两种不同配比的玻璃,其组成如下: 序号 1 2 Na2O(wt%) Al2O3(wt%) SiO2(wt%) 8 12 80
12 8 80
试用玻璃结构参数说明两种玻璃高温下粘度的大小? 解:对于1:Z=4 R1=O/Si=2.55
∴ X1=2R1﹣4=1.1 Y1=Z﹣X1= 4﹣1.1=2.9 对于2:R2= O/Si=2.45
∴ X2=2R2﹣4=0.9 Y2= 4﹣X2= 4﹣0.9=3.1
∵Y1﹤Y2 ∴序号1的玻璃组成的粘度比序号2的玻璃小。 6-7 在SiO2中应加入多少Na2O,使玻璃的O/Si=2.5,此时析晶能力是增强还是削弱?
解:设加入x mol的Na2O,而SiO2的量为y mol。 则O/Si=(x+2y)/ y =2.5
∴x=y/2 即二者的物质量比为1:2时,O/Si=2.5。 因为O/Si增加了,粘度下降,析晶能力增强了。
第五章 热力学应用
一,热力学在凝聚态系中应用的特点 二,计算方法
三,纯固相参与的固相反应
第六章 相平衡
一,独立析晶 二,三元相图分析
图(2)是最简单的三元系统投影图,图中等温线从高温到低温的次序是
t6 >t5 >t4 >t3 >t2 >t1 根据此投影图回答:
(1) 三个组分 A 、B 、C 熔点的高低次序是怎样排列的。
(2) 各液相面下降的陡势如何 ? 那一个最陡 ? 那一个最平坦 ?
(3) 指出组成为 65 % A , 15 % B , 20 % C 的系统的相组成点,此系统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结晶 ? 结晶过程怎样 ? (表明液、固相组成点的变化及结晶过程各阶段中发生的变化过程)。
(4) 计算第一次析晶过程析出晶相的百分数是多少 ? 第二次析晶过程 结束时,系统的相组成如何 ? 结晶结束时系统的相组成又如何 ? 解:(1)高→低 B→C→A
(2)B最陡,C次之,A最次; (3)在 M 点所在的温度下开始析晶,
液相组成点 M→M→1→E (结晶结束) 固相组成点 A→ A→ D→ M
(4)第一次析晶仅析出晶相 A ,到 M 1 时第一次析晶结束,晶相 A 的百分
数为 65% ,
结晶结束时,析晶相 A 、 B 、 C ,液相消失,固相组成点在 M 点。
三,复习提纲
(1) 基本概念:相图、自由度、组元数与独立组元数、吉布斯向律、杠杆规则、
初晶区规则、三角形规则、背向线规则、切线规则;
(2)掌握相图的表示方法,包括单元系统相图、二元系统相图、三元系统相图; 对于单元系统相图,要求掌握点、线、区间的性质,会写无变量点的平衡式子;对于二元系统相图,要求掌握点、线、区间的性质,会写无变量点的平衡式子,掌握冷却结晶过程的分析以及过程量的计算;对于三元系统相图,要求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资料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