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瓶颈分析
提要为了实现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数据共享,2002年“四大基础数据库”概念被提出。至今,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建设该工程,但进度却不容乐观。除了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外,其余三个都遇到了很多现实困难。不仅包括每个数据库特有的建设阻碍,还有从整体角度考虑的建设瓶颈。种种困难都反映了一个问题——政府内部业务流程没有协同。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成不仅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同时建设过程本身能够推进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本文强调四大基础数据库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对四大基础数据库建
设瓶颈进行分析。
一、四大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建设的必然之举
(一)四大基础数据库简介。2002年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发布了17号文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该文件将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基础数据这四个国家基础信息数据库列入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任务。(图1、表1)
(二)四大基础数据库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意义。基于电子政府建设的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政府由管理型过渡为服务型,这就要求政府不但能够提供公众需要的服务,同时需要主动提供服务,并提供优质服务。这些目标不仅要求政府搭建与公众共享数据和信息的平台,从政府工作流程来看,这更是对政府内部数据和信息共享提出的要求。总而言之,只有政府内部数据和信息共享、业务流程整合,才能向公众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服务。
四大基础数据库正是从政府内部数据和信息共享着手,解决数据跨职能部门传递困难的问题。这个项目不仅会实现政府内部数据的顺利共享,更具意义的一点是这个过程将推进政府职能部门职责的明晰、业务流程的协同和服务意识的增强。从宏观角度和长远意义来看,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电子政务数据挖掘的有力工具与现实效果,既能实现信息的汇总而便于共享,同时还能为决策提供知识上的依据与支持。
二、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瓶颈分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瓶颈分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