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文献综述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6-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文献综述

摘要:农业机械化起始于资本主义侵入农业以后,在国际上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本文从农业机械化的概念,产生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未来以及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做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概念 发展 劳动力转移

Abstract : The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begins in the invasion of capitalism, The study abroad has developed very rich theory .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rural labor force to do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Key words :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concept, development, labor force transfer

一、概念

农业机械化,这一概念十分简单明了,又是道不清说不明的,在农机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都使用余友泰主编的《农业机械化工程》 一书的定义:“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了农业机械化主要的和基本的要素:农业、机器、技术、经济、过程。但有人认为,这一定义尚缺乏行为者(农民、政府),另外,还有一处同义重复,因为“过程”已含有“逐步”之意。

高焕喜等人在《论农业现代化》一文中,提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地使用机器和电力,以代替人力畜力,替代传统的简单手工工具。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强调,农业机械化能够减轻劳动前度,大幅度提供啊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采用。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的报告中说:“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从中国、技术、机器、社会、经济、部门等方面进行了一个具有时代印痕的农业机械化定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4年前制定《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期间,首次遇到的是也是对“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的定义问题。《征求意见稿》对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为: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假设装备农业,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过程。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

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产生与发展

1、国际上的农业机械化产生与发展

Prabhu Pingali认为缓解能源瓶颈与机械技术的采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并降低作物生产的单位成本,即使在人口稠密的亚洲国家。经济增长和农业系统的商业化导致了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美国农业系统进一步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起始于资本主义侵入农业以后,其发展在欧美各国一般地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半机械化阶段。大体上是在19世纪中叶到末叶。特征是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畜力牵引的简单的农业机械。

②基本机械化阶段。大体上是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特征是主要作物的主要作业普遍采用拖拉机牵引的农业机械。

③综合机械化(或称高度机械化)阶段。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征是在农、林、牧、渔各业的各个环节上,及其产前和产后部门,都广泛地使用更为先进的农业机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中的应用的增多,农业机械化正在向自动化发展。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使用农业机器。但受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因素制约,迄今多数国家(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2、中国的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也是农业“四化”的中心环节,因此,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农业。党中央和毛主席历来是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的,毛主席早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科学论断,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地规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可见,机械化问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但农业机械化不可能是轻而易举、一蹴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由低到高,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由单项作业到多项作业,由局部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有一个从旧式的手工操作农具到改良农具,半机械化,部分机械化,最后实现高度机械化的过程。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49年) 20世纪初学习西方实业,把机器作为改造社会的杠杆。20~30年代,中国出现了农村复新论说,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引进、改良、制造、推广农机具。这一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是引进国外技术并进行适当的改造,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的较少。

第二阶段(1949~1978年)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机械haunted实行国家集体所有,国家集体经营。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单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度农业机械化理解比较简单,对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渐进的社会、经济、技术多元系统工程缺乏认识。

第三阶段(1978~200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保护盒引导下,农业机械化市场进程加快,以农民为主体、多钟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化投入机制初步形成,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发

展阶段。

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农业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战略机遇期。

根据中国的历史国情又可分为: 旧中国时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极端落后,是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和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显著成就。迄今虽然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是以人力畜力操作为主,但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在形成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其基本点是:

①农业机械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力,也重视为农民增加收入。

②根据国情、国力确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和劳力安排等方面的状况相适应。

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应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

④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服务,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业,以及各业的产前(如种子加工、饲料调制)、产后(如农产品加工、冷藏、装仓、包装、运输)诸环节,还包括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等方面。

⑤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项目不急于求全,要优先选择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能减轻农忙劳动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环节;在地区上不强求一律,支持条件好的地方先走一步。

⑥农业机械化要与其他农业技术的政策相结合,既要为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又要与继承优良传统技术相适应,从而创立中国自己的农业机器体系。

⑦农机产品以小型为主,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价廉、质优、耗能少、使用和修理方便为原则。

⑧重视农业电气化,特别重视农村小水电站的发展。 ⑨妥善安排机械化过程中节约出来的劳动力的出路。

⑩农业机械的所有制与经营形式多样化,以适应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农村经济的新形势。农业机械除由集体、国家所有外,还可归农户个人所有。在经营形式上可以家庭自营、农民合伙经营、农户承包经营,以及由国家或合作经销组织设立农机服务(队、站、公司)经营。重视农业机械化的智力投资,培养出大批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人材,等等。 我国农业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三、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的理论研究

新中国前30年的农业机械化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和集体投资、经

营农业机械,国家制定下达农业机械的生产计划,但\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没有实现。它对当代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益启示主要有: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尊重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自主选择和主体地位;坚持和科学实施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政策;贯彻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的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2004年,在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一是中央将对农民购买农机给予直接补贴作为一项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从以往国家支持农业主要是补贴流通领域和给农业工作部门投资,到国家财政资金直接补贴农民,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实施,从过去靠行政、政策、规划指导农机化发展,到国家立法来促进农机化发展。

谭湘晖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中,深入分析了农业机械化的经济学特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探讨。然后站在全局和系统的角度,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有关理论,系统地提出了新时期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建立的五大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科技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法制保障体系。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研究。谷令乾则从三个大的方面分析论证了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一个方面是根据国外和国内改革开放以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来分析农业机械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个方面作为重点分析发展农业机械化已具备的基本条件;第三方面从国家重视三农的历史机遇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规律。

四、农业机械化与劳动力转移

Anonymous (2007),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起步阶段进入中期阶段,表明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7年底,通过增加农业机械和减少劳动力,中国的综合机械化水平的耕作,播种和收获已达到41%,表明中国已进入一个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退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民私人为投资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业机械化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得以快速发展。根据以往的研究和经验,依据全国统计数据,设置变量构建模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经营规模、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等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这对政策制订具有启示意义。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有非农就业机会的拉力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外推力,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外推力。农业机械技术装备弥补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农业劳动力空缺,并为农村非农化和城市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为保证社会稳定,农业机械化推力和非农就业拉力应力求均衡,使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协调。农业机械装备弥补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农业劳动力空缺,

并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为保证社会稳定,需要使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协调。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农业机械化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李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互作用探析》 中谈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农业机械广泛应用的前提,良性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要的外推力。基于中国的现实,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稳定推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协调匹配。

五、未来发展

针对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应该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注重农机节能减排、发挥农垦引领作用、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和加强政策支持保障。胡艳清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制度创新》 中,以英、美、日、韩为代表的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政策以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以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市场交易制度和农业机械化科技与推广制度为主体的制度创新体系,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将在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

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机械化事业所面临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和新的背景条件,通过在农业机械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及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政策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适应新形式下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农机化领域渗透,在未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过程中,信息技术将上升到重要的地位。农机化的信息采集、信息交流、信息管理等方面会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资源更快的转化为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动力。

Hossein Mousazadeh , Alireza Keyhani等人 对以可再生能源为现代农业的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研究了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系统完全可持续农业机械化系统使用电池供电,多功能农用车。Debendra C. Baruah , Ganesh C. Bora 认为农业的发展,瞄准更高的生产需要足够的能量供应是机械化和机械化农业的前提条件。

六、结语

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今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采取的措施和战略选择,将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推进适合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农业栽培技术,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机制造水平,推进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发展。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发展过程、发展现状及新技术的应用,给我国农业机械化需求和发展前景及应采取的对策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搞好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将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进而加快实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文献综述在线全文阅读。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10322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