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2018第一学期《免疫学基础》问题答疑资料(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6-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D2分子: 绵羊红细胞 (SRBC) 受体:表达在95成熟T细胞,配体包括 LFA-3(CD58),介导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之间的黏附及T细胞旁路激活途径和提供T细胞活化信号。

4、丝裂原受体:刀豆蛋白 (ConA) 、植物血凝素 (PHA)是最常用的T细胞丝裂原,可多克隆活化T细胞。 5、细胞因子受体: 刺激T细胞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11.T淋巴细胞可分为那些亚群及有何功能?

(1)根据活化阶段分:初始、效应和记忆性T细胞。 (2)根据TCR类型分:TCRαβ+和TCRγδ+T细胞。 (3)根据CD4或CD8分子分:CD4+T细胞和CD8+T细胞。

(4)根据功能分:辅助性(Th)、细胞毒性(Tc)、调节性T细胞(Tr)。

(5) CD4+Th细胞的亚群: 接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分化为Th0细胞, 继续分化为三种Th细胞亚群即Thl细胞、Th2 细胞和Th3 细胞。Thl 细胞、 Th2 细胞和 Th3 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

CD4+T细胞功能:Thl细胞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机制,分泌IFN-γ及IL-2活化巨噬细胞,促进 IgG 的生成, 增强NK细胞的杀伤能力,促进炎症反应。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h2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的生成。

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及淋巴毒素直接杀伤靶细胞;通过 Fas/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12.B淋巴细胞表面重要的膜分子及功能有那些?

1、BCR:是B细胞的特征性受体, 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活化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BCR复合体:由B细胞膜mIgM和Igα /Igβ构成。

2、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D19与CD21:在成熟B细胞表面,CD19与CD21以非共价键组成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复合物。结合于抗原的补体成分C3d与CD21结合,使CDl9/CD21交联,信号由CDl9传向胞内。

3、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CD40:表达于成熟的B细胞,与Th细胞表面CD40L结合后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4、补体受体:

CRI: 又称 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促进B细胞活化。 CRII:是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组成之一,是EB 病毒受体。

5、细胞因子受体: B细胞表面具有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 与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可促进B细胞活化和产生抗体。

13.简述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

(1)ADCC作用:当IgG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激发NK细胞产生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导致靶细胞溶解:既ADCC作用.

(2)杀伤活化性受体杀伤作用: 其中一类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MICA/C及多糖)结合后,可激发 NK 细胞产生活化信号,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导致靶细胞发生凋亡。

(3)免疫调节作用:通过分泌 IFN-γ、IL-2和TNF等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14.简述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1)吞噬杀伤功能:非特异性吞噬或在抗体补体及淋巴因子的辅助下, 增强其吞噬杀伤功能。 (2)呈递抗原:巨噬细胞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参与摄取处理及提呈抗原, 启动免疫应答。 (3)免疫调节作用: 通过提呈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

(4)抗肿瘤作用。 (5)参与促进炎症反应。 15.细胞因子有那些共同特性?

1、绝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均为低分子量( <80kD )的分泌型糖蛋白,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 2、旁分泌、内分泌、或自分泌的形式发挥效应 3、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4、多效性;重叠性;协调性;拮抗性;网络性。 16.根据功能细胞因子分为那些种类?

1、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是介导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2、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这些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血液细胞和免疫细胞,促使它们成熟、分化和增殖。

3、干扰素( interferon ):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 IFN- α、IFN- β、IFN- γ,它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的 T 细胞产生。 IFN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 TNF- α和 TNF- β两类,大剂量 TNF- α可引起恶液质。

5、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 GF ) 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等,主要参与组织的修复过程。

6.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具有趋化白细胞作用的细胞因子。 7、其它: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成素等 17.细胞因子有那些生物学活性?

1、介导天然免疫、参与抗肿瘤和抗感染; 2、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3、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功能; 4、参与和调节炎症; 5、诱导凋亡;

18.简述HLA抗原(分子)的功能: 1、参与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MHC-I 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 如病毒或肿瘤抗原, 这些抗原都是在细胞内部合成的。完整的抗原在胞浆内部加工成为抗原片段, 再与MHC-I分子的肽结合沟结合,提呈给CD8+T 细胞。

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如细菌和毒素蛋白,只有抗原提呈细胞才能呈递外源性抗原,抗原提呈细胞(APC)通过胞吞或胞饮作用将外源性蛋白吞入胞体内,形成吞噬小体,后者再与胞浆中的溶酶体结合,形成内体。溶酶体的酶将完整抗原分解成为肽段。该抗原肽段同MHC-II类分子结合,提呈给CD4+T细胞识别。 2、约束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 3、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4、参与T细胞分化过程: 胸腺细胞表达的 MHC-I、-II类分子参与了胸腺细胞的阳性与阴性选择,使胸腺细胞

分化发育成具有免疫功能的成熟T细胞,其中HLA-I与CD8+T细胞、HLA-II与CD4+T细胞的分化成熟有关。 5、参与免疫调节。

6、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作用:HLA是同种异体抗原,在进行同种异基因移植或输血时,它可在受者体内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和特异的Tc细胞,从而攻击移植物细胞而发生排斥反应。 19.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的过程可双体上人为地分为三个阶段。

1.感应阶段: APC 捕获、加工处理、递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阶段。

(1)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 病毒蛋白抗原(病毒感染细胞)加工、处理→抗原肽-MHC-I类分子→呈递CD8+T细胞。

(2)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 外源性抗原(APC)加工、处理→抗原肽-MHC-II类分子→呈递CD4 + T细胞 。

2.反应阶段: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阶段。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和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产生体液免疫效应和细胞免疫效应阶段。

20.简述体液免疫主要生特学效应:

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激活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的作用;参与超敏反应。 21.预防接种时疫苗为什么注射两次或两次以上?

初次应答:指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机体的引起的免疫应答。特点是:①潜伏期长, 需经较长潜伏期(周)血清中才能出现抗体。②抗体效价低。③在体内维持进间短。④抗体以IgM为。⑤低亲和力抗体。

再次应答:潜伏期较短,一般1-2天,甚至数小时即可有抗体产生。抗体含量高;约为初次应答的几倍到几十倍。维持时间很长;以高亲和力的IgG为主,而IgM的含量与留存时间与初次应答相似,因为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再次接触抗原后,能很快增殖、分化并产生高亲和力抗体。 22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有那些?

1.抗胞内感染作用 (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伤寒杆菌等)感染, 病毒感染, 真菌感染及寄生感染。 2.抗肿瘤免疫 3.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4.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23.简述免疫调节的方式:

1、抗原与免疫分子的调节:抗原的调节;抗体的调节;免疫复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补体的调节;细胞因子的作用;膜表面激活性或抑制性受体的作用。

2、细胞水平的调节:T细胞亚群的调节;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的调节作用;B细胞的调节;巨噬细胞的调节等。 3、整体水平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 4、群体水平的调节 5、基因水平的调节

24.试述I型超敏反应的机理与常见疾病: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临床常见病: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系统过敏反应(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 25.试述Ⅱ型超敏反应的机理与常见疾病 Ⅱ型超敏反应靶细胞损伤机制

临床常见病 :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26.试述Ⅲ型超敏反应的机理与常见疾病: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临床常见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er`反应、类Arther`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7.试述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机理与常见疾病 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 反应速度慢,消退亦慢。 2 抗体、补体不参与。 3 炎症细胞因子参与致病。

4 病变特征是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5 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临床常见病: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2018第一学期《免疫学基础》问题答疑资料(2)在线全文阅读。

2017-2018第一学期《免疫学基础》问题答疑资料(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9971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