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9. (3分)A 10.(3分)B11.(3分)D
12.(6分)参考译文: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令简明、政治清平,全然不见他处理政务的繁忙,但是他心中常常好像并不快乐。
【评分标准】“令吴中”“令简政清”“了”“繁”“其中”和“不自得”,翻译正确,各1分。
13. (4分)参考答案:苏轼与苏辙从小“未尝一日相舍”的兄弟情深(1分);长大及游宦四方后,希望团聚、重享“夜雨听萧瑟”(1分)的闲居之乐(1分);宦途多年,兄弟没能相聚的遗憾(1分)。
14.(5分)参考答案: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
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高亢耿直,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个人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
11
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贵在自我了解。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却在老年的时候学,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兄弟三人,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没有哥哥,子由没有弟弟,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薄,或许可以免于功名。只是我看两个哥哥修道的根基深,俗世的缘分浅,终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心态平和而行迹孤傲,尤其适宜隐居。现在在吴县担任县令,政令清简,全然不见繁忙,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乐。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而中郎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学陶渊明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兄弟对床听雨的快乐,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请让我回去等待这一天。
2018丰台期末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公默先生传 宋 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三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
①
12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节循名 循:按照,依附 B.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 C.良以口祸也 良:的确 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徒从者百人 卒取其下者矣 B.来,吾语尔尔试言其次者 ....C.冀用于世 何疾于不容 D.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又以公议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舍颖为居庐 先生在颖建筑房子居住 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
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 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
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13
③
②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
②智者利身,远害全德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 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贵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面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14.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5分)
15.《论语》中有孔子关于“友”的言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以孔子的标准,你认为任意是公议先生的益友还是损友?为什么?(5分)
14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9. D(应该)(3分)
10. B(A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代词,那,那个。 B“尔”均是代词,你。
C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对于。 D第个“以”连词,表目的,而;第二个“以”,介词,用。)(3分)
11. C(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成为这样的原因吗)(3分) 12. ①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也都对出行感到了厌倦。 (共2分。“厌”“行役”共1分;表达连贯顺畅,1分。) ②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德性。 共2分。“远”“全”共1分;表达连贯顺畅,1分。) 13. C(“乐取人怨”“获得弟子们赞誉”不正确。)(3分) 14. ①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 ②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 ⑧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
(共5分。要点一,2分;要点二,2分;要点三,1分。)
15.答案示例一:孔子认为益友是与正直之人、诚实之人、见闻广博之人为友,损友是与谄媚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夸夸其谈的人为友。就公议先生而言,任意直言不讳,点明公议先生的处境,并提出明确建议,帮助公议先生消解烦恼。所以任意是他的益友。
答案示例二:孔子认为益友是与正直之人、诚实之人、见闻广博之人为友,损友是与谄媚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夸夸其谈的人为友。任意不再奔波劳苦,于是劝告公议先生改变自己,一番夸夸其谈使得一个正直刚毅的人变得沉默。所以,就公议先生而言,任意是他的损友。
(共5分。概括孔子言论内涵,2分:观点明确,1分;结合文本谈理由2分。)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