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 史
2017.11最新试卷十年寒窗苦,踏上高考路,心态放平和,信心要十足,面对考试卷,下笔如有神,短信送祝福,愿你能高中,马到功自成,金榜定题名。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到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西周晋国的公室墓地,发现了九组19位西周时期的晋侯及夫人墓葬,该发现和《史记·晋世家》所记的晋侯世系完全相对应。这反映出 A.正史记载的历史并非都是信史 C.史学著作的可信程度相对更高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不同史料的互证有利于认定史实
2.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这一现象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KS5UKS5UKS5U]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
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 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
4.
表1为西汉末年至南北朝末期地方机构设置(单位:个)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 C.疆域扩大导致机构逐渐增加 5.
B.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 D.州郡数量膨胀影响行政效率
图l为《雪夜访普图》,画面展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走访宰相赵普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 A.宰相权力被分割并受监督 C.文职官员的地位日益突出 6.
B.宋太祖礼贤下士求策问计 D.陈桥兵变经过了精心策划
表2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城市地位决定其经济发展的程度 C.海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经济发展
B.商业发展状况深受区域条件影响
[KS5UKS5U]D.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
7.1376年,明朝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
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这反映了明朝初期 A.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 C.布政使掌握着一省全部权力 8.
表3为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单位:万石)的研究分析。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 C.内陆水运是运输的主要途径
B.运河沿岸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D.粮食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B.地方权力间形成了相互制衡 D.行省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9.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 C.八股取士制度的施行
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 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
10.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这说明耆英 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 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
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 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
11.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确立了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这一举措表明 A.中国海防空虚局面根本上扭转 C.中国军制现代化改革开始起步
B.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显著提升 D.国防战略调整到以海洋为主
12.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这体现了 A.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
B.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 D.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
13.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这一举措 A.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 C.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
B.增强了传统服饰的西化色彩 D.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这主要是基于 A.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 B.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 C.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 D.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
15.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 A.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主旨 C.优化了工业的整体布局
B.平衡了轻重工业比例 D.加快了公私合营步伐
16.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护照的语种变迁说明了
A.法英语言的普及使护照语种发生变化B.护照语种是国际政治局势变化的晴雨表 C.中国以开放姿态逐渐融入世界大家庭D.出国旅游人数的多少影响护照语种变化 17.公元前406年,雅典公民大会通过处决6位将军的决议,但冤案不久获得平反;按照法律规定,提出处决动议的卡里克塞诺斯等人须对此负责,因此被法庭收押审判。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
A.实行权力制衡原则 C.确保公民人身安全
B.维护政治精英利益 D.崇尚法律至上精神
18.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罗马法 A.尊重社会契约 C.保护居民财产
B.强调商业道德 D.遵循市场机制
19.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A.为征服美洲提供理论依据 C.落实人人平等的理念原则
B.将路德教传播到美洲 D.以传教取代殖民掠夺
20.1833年.英国议会终于通过了一项在本土彻底废除奴隶制并向蓄奴者提供2000英镑赔偿费的法令。其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政治的完善 C.废奴人士的努力
B.启蒙思想的传播 D.工业革命的推动
21.1866年,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架大功率直流发电机,首次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1879年,他又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这表明 A.科学与技术之间进一步紧密结合 C.工厂的动力转变为以机械能为主
B.德国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列 D.统一后的德国重视科技与发明
22.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但是在法案通过后的10年里,工业垄断组织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C.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国会力图维护美国的中小企业制度 D.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
23.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举措
A.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C.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B.使临时政府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D.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
24.关于“新政”,沃尔特·李普曼说:“2月末,我们是一些乌合的受惊暴民与宗派团伙。在3月至6月这100天中,我们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民族,相信我们保证自己安全和控制自己命运的力量了。”这表明新政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C.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B.维护了美国工人阶级利益 D.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25.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 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
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 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8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