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考
九年级语文 试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磕绊(bàn) 惬意 锤炼 奄奄一息(yǎn) ....B.猝然(cuì) 雾蔼 浮燥 汗流浃背(jiā) ....C.无垠(yín) 焦灼 袅娜 吹毛求疵(cī) ....D.耷拉(dā) 窒息 辗转 坦荡如砥(dǐ)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第十届园博会组委会宣布将从2014年年底开始 一条名叫“楚楚”的小鱼儿的吉祥物标志。
②如果没有 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 ③童倩 退出比赛,却暗地里拼命练习,以图战胜对方。
④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化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艺术作品来的。 A.起用 体味 扬言 品味 B.起用 体验 佯言 品位 C.启用 体味 佯言 品位 D.启用 体验 扬言 品味 3.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全国第二个烈士纪念日,全市上万市民前往我市10个英烈纪念场所缅怀先烈。 B.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中国人民从来就是伟大、勇敢、勤劳的民族。
C.两名民间歌手在落雁景区里竹排放歌,与过往游客频频互动,送来温馨的节日祝福。 D.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项目,是中法两国政府联手向世界推出的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 4.把下面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一处是
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A)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B)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C)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D)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
—1—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一万小时定律”不靠谱
2013年早些时候,“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概念突然火了起来。根据通俗的解释,“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只要在某个领域投入超过一万小时的练习,就能够达成专家水平。“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概念来自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出版于2008年的畅销书《异类》的第二章——章节的名称就叫作“一万小时定律”。
有趣的是,格拉德威尔的原文和流行的版本差距不小。被他在该章中引述的心理学家们说的是:从统计上来看,一万小时的练习是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必要条件。但是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实际上,格拉德威尔本人认为,成为像比尔·盖茨或者莫扎特这样的杰出“异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一定要从社会潮流到家庭背景到个人努力等等各种条件正好切合,才有成为人中之杰的“异类”的可能。
不幸的是,在通俗的演化过程中,格拉德威尔的复杂故事逐渐变成了一个自我控制力的问题:只要拼命努力,克服懒惰,努力练习超过一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成为大师或者成为杰出的“异类”。
好了,误传就误传吧。但是这个观点本身靠不靠谱呢?答案是:很不靠谱。首先,即使是练习,也有练习方法得当与否,练习质量高低之分。我们不需要心理学家也能意识到,埋头傻练和有技巧有方法的练习不可能有相同的结果。
当然,心理学家们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告诉我们这一点。2013年出版的丹尼尔·高曼的《专注的力量》一书就指出,有效得当的练习需要至少满足下面几个条件:极高水平的专注程度;听取专家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和错误并进行纠正;没事别做白日梦。根据高曼的说法,只有满足了这三个及其他一些条件,才能够算得上高质量的有效的练习。
其次,即使是有效得当的练习,效果也十分有限。本月初,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莱斯大学的研究者发表了一篇论文,整理了88个相关研究,涉及了超过万名受试者,最后得到了“很不靠谱”这四个字的结论。他们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音乐、游戏、运动、(学生的)学术和其他职业领域。
从统计的角度而言,有计划的系统练习能够解释受试者水平差异的12%。具体到每个领域的情况则各有不同。其中以游戏领域最高:有计划的系统练习可以解释受试者之间水平差异的26%。而其他职业领域最低:有计划的系统练习仅能解释小于1%的水平差异。夹在其间的音乐领域是21%,运动领域是18%,而(学生的)学术领域是4%。
这也就是说,各个领域之内的不同受试者之间水平差异中的一小部分可以归功于有计划的系统练习,而绝大部分不能。
之前也早有资料显示,不同专家投入的练习时间数量也差异巨大。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发现,有的大师练习了超过二万三千小时,而有的仅仅练习了三千小时——你没看错,就是三千小时。有的人就是天才。
好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该到此结束,放弃“一万小时定律”呢?恐怕也未必。大量研究显示,我们的动力和最终的成就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如果我们认为个人成就取决于大量不可控也不可改变的因素,例如出生、社会潮流以及后天不可改变的先天因素,那么我们往往就会缺乏奋斗的动力,同时最终的成就往往也不如人意。相反,如果我们认为成就取决于 —2—
大量可控、可改变的因素,譬如说个人努力的程度,后天对大脑和身体的改变等等,我们往往会拥有大量奋斗的动力,往往最终的成就也能比他人更好。
以一个非常有名的研究为例。这项研究跟踪了400余名初中生。研究者发现,认为智力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善的“奋斗派”学生,往往拥有更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更努力,不容易觉得无助。更重要的是,在被跟踪研究的两年里,他们的平均学术成绩一直在上升。 与此相反,认为智力是先天带来,无法后天改变的“认命派”的学生更容易沮丧放弃。他们的平均成绩则逐年下降。同时,当研究者帮助一部分“认命派”学生转化成了“奋斗派”以后,他们的各项指标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换言之,相信努力能够改变自我可以帮助我们取得不少的成就——即使不能够让我们成为专家、大师或者杰出的“异类”。从这个角度说,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或许,呃,也不一定是坏事。
(文/尚知雨) 5.对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只要在某个领域投入超过一万小时的练习,就能够达到专家水平。 B.从统计上来看,一万小时的练习是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充分条件。 C.成为杰出的 “异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D.只要拼命努力,克服懒惰,努力练习超过一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或杰出的“异类”。 6.为什么“一万小时定律”不靠谱?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练习方法和练习质量会影响练习结果。
B.高质量的有效的练习需满足丹尼尔提出的三个条件。 C.有效的系统练习,对人们的水平差异能起的作用很小。 D.同一领域不同的专家,投入练习的时间数量有很大差异。
7.对“我们的动力和最终的成就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的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认为个人成就取决于大量不可控也不可改变的因素,往往会使人缺乏奋斗的动力。 B.认为成就取决于大量可控、可改变的因素,往往会使人拥有大量奋斗的动力。 C.认为智力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善的学生,往往拥有更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D.认为智力是先天带来的“认命派”的学生更容易沮丧放弃,且不会转化。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①郭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③而家居俟代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⑤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选自宋·钱公辅《义田记》)
—3—
【注释】①负:靠近。②稔:庄稼成熟。这里是“丰收”的意思。③屏:除去,这里是“退职”的意思。④代:这里是“补缺”的意思。⑤大较:大体情况。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施之 咸:都 .B.日有食 日:白天 .C.屏而家居俟代者 俟:等待 .D.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达到 .9.对下列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所入 ②身无以为敛 ③择其亲而贫 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A.①②用法不同 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 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 ③④用法相同 D.①②用法相同 ③④用法不同 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范文正公在接济穷人时,不分亲疏、贤愚都一律平等对待,给予了高度评价。 B.范文正公虽位高禄厚,但为周济族人,自己却一生贫穷。其子孙继承了他这一美好品质。
C.文章表彰范文正公自奉俭约,购置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的高风义行。
D.文章追溯范文正公立志多年方能实现的艰苦历程,更加突显这份志业的艰难与志向的坚定。 四、(14分)
1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12.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诗文。(10分,每空2分)
⑴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⑵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⑶ ,不以己悲。句话表达了作者 的胸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⑷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一 生 从 容
林清玄
在国父纪念馆,每逢假日,总有许多青少年溜直排滑轮,还有一些教练免费指导。 我喜欢看人溜直排滑轮,因为它充满了力、美与速度,如果再年轻几岁,我也想来学溜滑轮。
—4—
散步的时候,只要路过国父纪念馆,都会转进去看人溜滑轮,我最喜欢在入口的地方,看教练教导初学滑轮的人。
教练的开场白经常是:“溜滑轮最重要的是要先学会跌倒,如果我们懂得跌倒而不受伤,就不会害怕跌倒,学会溜滑轮就很快了。溜滑轮和骑自行车一样,一定会跌倒,不跌倒是不可能学会的。”
教练开始示范,高速跌倒时要如何翻滚,撞到东西时要如何闪避,失去平衡时要先保护重要部位……
看着教练在那里不断地跌倒,我忍不住想:“跌倒的学问可真大呀!”
接着,换学员练习跌倒,他们一个个穿戴整齐,有多种安全保护,头盔、护膝、护腕等等,很像外星来的兵团在练习作战。
“一二三,扑倒!” “一二三,前滚翻!” “一二三,侧滚翻!” “一二三,相撞!”
听着教练的指挥,学员不断地练习,看来非常有趣。学跌倒学得差不多了,教练问:“还怕跌倒的,请举手!”
没有人举手。
“现在,可以自由带开,去溜滑轮了。”教练宣布。 一群人于是往空旷的广场溜去,仿佛射出去的箭。
每次,看人学跌倒,总使我深有感触,想到在实际的人生中,从来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去跌倒,也从未有人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你的感情会跌倒!你的学业会跌倒!你的事业会跌倒!你的人际关系会跌倒!因为人生和溜滑轮一样,一定会跌倒,不跌倒就不叫做人生!”
由于没有学过跌倒,在每一次跌倒时总是伤得很重,甚至个性比较刚烈的,比较要求完美的人,一跌倒就完了,绝望了,万念俱灰了。
当我们看到有些人为了极轻微的跌倒,就自伤,自残,自戕,自杀,做出比实际跌倒更严重百倍的自我凌虐时,内心总有深深的同情,在同情的时候又忍不住会问:为什么没有人教我们跌倒,为什么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学过跌倒?
我们总是告诉孩子:“不要深陷感情的泥沼!”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1月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