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局部均衡分析:在均衡点上,人民愿意为公共产品支付的总量等于生产者在某一点产出水平上提供该产品的价格时公共产品就达到了均衡。
2外部性的纠正:道德约束,企业的合并,明确产权和谈判。矫正性税收和矫正性财政补贴 3科斯定理
假设前提:外部性来源清楚;谈判成本为零。
结论: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达成一种协议。通过这一协议,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
4传统观点认为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是哈伯格三角形。垄断的经济损失不仅仅是“无谓损失”,即“哈伯格三角形”而且要大得多。社会还会损失 “塔洛克四边形”面积的福利。因产量下降而减少的,因价格上升而减少的。
5按非对称发生的时间:分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6财政的公平原则和财政的效率原则。
7财政支出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由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有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经济职能。
8购买性支出的特点是:1有偿性2直接性。转移性支出的特点是1无偿性2间接性。 9财政支出规模的含义:财政支出规模是一定财政年度内政府安排的财政支出的总额。它反映的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集中配置使用的社会资源量,是考察政府活动规模和满足公共需要能力的重要指标。
10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一)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二)政治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及政府干预政策。(三)社会性因素: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等。
11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原因,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分别予以考察,具体地探讨了财政支出的增长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于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法律和秩序等。 在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只是对私人投资补充。 在成熟阶段,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支出。
12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和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假设一个项目的周期是n年,第i年的折现率为r。第i年的效益和成本分别为B和C。
2成本效用法适用于在进行项目评价时,其效益不能以货币计量,而是采用相应的数量单位来度量(如速度、运输能力、负荷能力等)。成本效用比率=等额年成本/效用 等额年成本=等额年支出成本+年经营成本
3最低成本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13政府采购(属于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货物、工程和劳务的购买活动,其主要形式是以公开招标方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和劳务。 14购买性支出包括1行政管理支出、2国防支出、3教科文卫支出:教育事业包括基础、职业、高等教育,政府主要支持基础教育、4财政基础设施投资支出。5农业支出
15政府投资的范围:根据建设项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将投资项目划分为三大类:
竞争性投资项目、基础性投资项目、公益性投资项目。
16财政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理论依据:1.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2.基础设施普遍具有外部效益。3.有些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4.生产的周期长、投资大、回收慢、风险高等特点,私人资本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5.日益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17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方式:BOT build operate 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别人建设别人经营给政府一笔钱,最后将产权还给政府。吸引先进技术TOT transfer operate transfer即转让经营转让政府建好给别人运营取得收益来建设别的项目。ABS以资产为支持的证券化,以项目资产为基础,预期收益为保证,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
18农业支出的理论依据(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最基础的食品。2.上游产品,提供原材料,其价格稳定影响到整个社会物价的稳定。3.其生产率提高,解放农业中的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二)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弱质、低效产业。1.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大。2.市场风险:一是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长,且在生产周期内规模无法改变;二是因为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而本期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导致农产品市场的发散性,自身难以达到均衡的效率最优点。(三)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发散的蛛网模型。(四)农产品偏好的同一性和需求弹性小的特征导致“消费性陷阱”和“谷贱伤农”。价格降低,消费提高不大,降低到一定程度,消费已不可能提高。农业的外部性特征明显。粮食安全、环境保护、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20社会保障制度包括1社会保险2社会救济3社会福利4优抚安置5住房保障。在这个系统中,社会救济以满足保障对象最低生活需要为目标,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社会保险面向全体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层次;社会福利以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为目标,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优抚安置是对特定人群进行的特殊保障,它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特殊层次。
21社会保险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
2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首先,保险基金除了来自受保人或其就业单位缴纳的保险费以外,政府还可以给予一定的资助。其次,社会保险的受保人领取保险金的权利与交纳保险费的义务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像商业保险那样遵从对等原则。最后,社会保险是强制保险,由国家根据立法,采取强制行政手段加以实施。 2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24按财政补贴对象分类:1价格补贴2企业亏损补贴3职工和居民生活补贴4财政贴息5税收支出。按财政的透明度分类:明补和暗补。明补增加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暗补增加实际收入不增加名义收入。
25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债务收入,收费收入,其他收入。 按照收入层次分类: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按管理形式分: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
26衡量财政收入相对规模的指标(两个比重):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2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
27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满足公共需要,凭借社会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以法律为准绳结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28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9税与利、规费的区别。税与费。税收的无偿性:国家税收与国家的社会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不具有对称性。费的有偿性:按受益原则收取。
30减免税: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超过起征点对全额征税。免征额是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规定免予征税的数额。超过免征额的就只按期超过部分征税。
31税收制度建立的原则: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阿道夫瓦格纳“税收四方面九原则” 财政收入原则:包括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 国民经济原则:包括慎选税源原则和慎选税种原则。社会正义原则:包括普遍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行政原则:包括确定、便利和节省原则
32将税收原则归纳为“公平、效率、适度、法制”
33额外负担指如下的两类负担:一类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政府的征税过程将减少私人部门支出,增加政府支出。如果这一过程导致的私人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利益,就产生了资源配置方面的税收额外负担。另一类是市场运行方面的额外负担。税收会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产生各种影响,如果由于征税,干扰了私人消费和生产的正常决策,就产生了市场运行方面的税收额外负担。产生这些方面的额外负担,说明经济处于无效率或低效率的状态。
34税收分类。按征税对象的性质分:流转类税收、所得类税收、财产类税收、资源类税收、行为类税收。按税收的计税依据分类:从量税、从价税。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累,价内税和价外税。按税负转嫁的难易程度分直接税和间接税。按税收管理权限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33什么是税收效应?税收会带来两种效用:收入效应指课税使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导致的购买量变动。替代效应指在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更多购买变得便宜的商品,而减少购买变得相对较贵的商品。 35税收转嫁的几种基本形式1前转也称顺转,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办法,将所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要素的购买者,即由卖方向买方转稼。
后转也称逆转。指纳税人用压低进价、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将所纳税款向后转移给商品或要素提供者的一种形式。税收转嫁之所以表现为后转,一般是因为市场供求条件不允许纳税人以提高商品售价的办法,向前转移税收负担。特例:税收资本化
36税收资本化。如果政府向资本品的收益征税,那么在这项资本品出售时,买主会将以后应纳的税款折成现值,从所购资本品价值中预先扣除,从而使资本品的价格下降,税收实际上将由资本所有者负担。此后,名义上虽由买主按期付税,实际上税款是由卖主负担的。税收资本化是将累次应纳税款作一次性转嫁。
37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增值税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
38消费税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征收的一种税。其征税环节单一。 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有偿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39企业所得税计税方法:应纳所得税额=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税法利润=会计利润+税收调整额
40税率和计税方法:1工资薪金所得: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月工资、薪金总收入—2000 全月应纳税额=全月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个体工商户把2000替换成成本、费用、损失。3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 应纳税所得额=应税项目收入额—800(或者应税项目收入额*20%)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看超没超过4000 稿酬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14% 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20%
超额累进,比例税率
41国债有害论:18世纪英国的休漠认为,“如果不消灭国债,国债必然消灭国家”,他主张政府任何时候都不应举债。斯密和李嘉图等均持有类似的观点。
国债有益论: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代,国债无害的理论广为流行。该学派将国债视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发行国债可以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就业机会,使经济稳定增长。
42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1国债负担率2偿债率或债务依存度
43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为政府建设性支出筹集资金3经济调节
44政府预算: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成为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
45政府预算的类型:以预算编制的组织形式差别为依据,政府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以编制的方法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46政府职能分工层次标准:(1)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提供公共产品特别是地区性公共产品这一资源配置职能,应该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因为这一类产品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能了解地方居民对其的偏好。而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来提供。2收入分配职能应主要由中央政府(联邦政府)来承担。由中央政府履行收入分配职能,就不会产生流动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所带来的任何负面影响。3市场经济下稳定职能也只能归中央政府。总需求和总供给,政府预算。
47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无偿转移。它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制度。(与转移性支出的差别)
48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类型:按拨款资金的用途有无具体规定:有条件拨款、无条件拨款(非配套拨款、不封顶的配套笔款、封顶的配套拨款、不封顶的配套拨款)、分类拨款。
49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的(一)纠正地区间的外溢性问题(二)解决财政纵向不平衡(三)解决财政横向不平衡(四)使地方支付的支出结构和水平与中央政府的目标一致(五)激励地方政府努力增加本级收入
50财政政策含义: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具体而言,财政政策是为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等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51财政政策的目标:1收入的合理分配2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3经济的水度增长4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52财政政策工具1.国家预算调控手段2.财政收入调控手段3.财政支出调控手段
53财政政策的类型1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总需求过程中发挥作用方式的不同分为自动稳定的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5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1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双紧)2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双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财政学部分重点整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