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自然
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
1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自然美的困惑与环境美学的兴起 一、自然美的困惑
二、以自然美为核心问题的环境美学的兴起 三、环境美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对自然的审美经验 一、对自然的两种审美经验
二、审美经验:从感性认识、无利害观赏到内在感知 三、朱光潜对分离式和介入式审美经验的认识和初步调和 四、审美经验与现象学还原 五、自然经验的美学意义
第三章 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 一、自然的观念
二、自然美的观念的导出 三、美的观念
四、审美世界作为呈现性世界 五、自然美的意义
第四章 自然全美: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观念 一、肯定美学与自然全美 二、古希腊的自然全美观念
三、浪漫文学艺术中的自然全美情绪
四、环境改革运动中的“自然全美”主张 五、当代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主张 六、庄子与自然全美
第五章 自然全美的科学证明 一、科学在自然审美中的作用 二、对艺术的欣赏习惯 三、自然全美的科学证明 四、批评和展望
第六章 康德的自然美学 一、审美判断是反思判 二、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三、愉快 四、自然美
五、康德没有发现任何丑的东西
2
第七章 阿多诺论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消失 二、对启蒙理性的批判 三、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辩护 四、重新发现自然美
第八章 杜夫海纳论自然美
一、杜夫海纳思想的现象学渊源 二、杜夫海纳的美学体系 三、杜夫海纳论自然美
第九章 中国自然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道家对自然全美的支持 二、禅宗对自然全美的支持 三、儒家对自然全美的支持
3
前言
从当代环境美学关于自然美的讨论出发,我们回顾了中外美学史上关于自然美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这项研究将我们带入了关于自然和美的深邃的思考之中。尽管经过了相当艰苦的探索并获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本课题的结项并不意味着我们关于自然和美的思考的终结,相反,它只是为我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基础。
当代环境美学关于自然美的研究,是在非常不同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从事景观设计和环保规划等一系列实际工作的专家们在内,他们大多是在传统的美学理论背景中工作。这种美学首先确立一种美学标准,专家们凭借这种美学标准去评价自然的审美价值,有些自然物被认为是美的,有些自然物被认为是丑的。但是,这种审美价值的评估工作的哲学基础并不清楚。那些所谓的美学标准只是人类在文化世界中逐渐确立起来的,它们最多适应于文化世界中的事物。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种像自然科学一样精确的美学,因而也没有超出文化世界而普遍有效的美学标准。在当今科学强势的背景下,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学科很容易陷入盲目的科学主义。人们似乎很自然地要求美学研究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要经得起客观的检验。他们要求美学家像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那样工作,要求美学家像科学家断定金子是原子序数为79的金属那样去断定美的性质。人们认为这种要求一点也不过分。不过,试想想有谁要求像科学家断定金子是原子序数为79的金属那样去断定单身汉的性质呢?显然,单身汉和金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单身汉是文化世界的概念而不能成为自然科学的概念,金子也许也是文化世界的概念但可以而且倾向于成为自然科学的概念。美和艺术等概念就像单身汉一样,是属于文化世界的概念,它们的确立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们不能像断
1
定金子是原子序数为79的金属那样去断定美和艺术的性质。环境科学家们试图像科学家确定金子是原子序数为79那样确立美的性质,并根据这种美的标准去衡量自然事物的审美价值,他们的工作成果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由于生态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科学观念遭到了挑战。生态科学强调将自然物放进生态系统中去观察和理解,强调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理解自然物,从而得出了自然全美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孤立地看某个自然物,它可能是丑的,但是把它放到生态系统中去看,它就是美的;如果它在某个生态系统中仍然是丑的,那么就请将它放到更大的生态系统中去观察,最终一定会发现它是美的。2这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并不陌生。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相关思维或相关主义(correlativism)正在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浓厚兴趣,3因为它符合以生态科学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新科学的思维模式。但是,如果说生态科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能够较好地解释自然物的价值的话,它并不容易解释自然物的美。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很恰当地说有一种新的生态伦理学,但很难说有一种新的生态美学。试想想,当一个生态 1
有关艺术作为文化世界的概念及其与科学研究中的概念的区别,见George Dickie, “Defining Art: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载Peter Kivy ed., The Blackwell Guide to Aesthetics (Malden, Oxford, and Carlton: Blackwell, 2004), pp. 45-62。
2
比如,罗尔斯通说:“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较早的数据并没有被否定,
而是被重新描述或者说将它们放进了一个更大的生态文本中,从而改变了我们的和谐、稳定等观念,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Holmes Rolston, Ⅲ, “Is There an Ecological Ethic?,” Ethics, 1975, vol. 85, pp.100-101)。另一位生态学家罗特利也指出:“在有这种(生态学)知识的人能看见一种范式与和谐地方,对缺乏这种知识的人来说,只是无意义的杂乱”(Val Routley, “Critical Notice of Johan Passmore, 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75, vol. 53, p. 183)。
3
比如,欧洲著名的汉学杂志《远东古物公报》(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 72, Stockholm, 2000)就以“重新思考早期中国的相关宇宙论”(Reconsidering the Correlative Cosmology of Early China)为题出版了一辑特刊。
4
科学家将一个孤立地看或者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看是丑的的自然物放进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中看却觉得它是美的时,他采用了怎样的美丑标准?无疑他也是采用了传统美学所反复灌输的那些形式美的规律。惟一不同的地方是,他能够不断地变换视角来看,尤其是能够站到更高或更大的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那些孤立地或局部地看不符合形式美规律的自然物,从一个更大的系统或空间来看却是符合形式美规律的,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值得怀疑的是,我们是否有抽象的形式美的规律。
鉴于上述考虑,我们的研究没有采取目前流行的环境美学的研究思路,而是从一种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反思自然美,更准确地说是反思自然和美。这种研究思路让我们对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有了新的理解,让我们对美有了新的理解。审美经验是人生在世的本然经验,审美对象是事物的本然样态,审美中的人与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前真实的(pre-real)肉身关系。我们之所以判断一个事物是美的,并不像一些环境科学专家基于传统美学观念所主张的那样,是因为这个事物符合美的概念;也不像一些环境哲学家如卡尔松(Allen Carlson)所主张的那样,是因为这个事物符合科学家为它量身定做的概念。抽象的美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没有所有美的事物都适合的美的概念;而对于事物符合事物的概念,我们只会说它真,而不会说它美。根据我们对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的新的理解,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美的时候,不涉及任何概念,不管是美的概念,还是该事物本身的概念。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审美具有一种力量,它能解构我们依据概念来认识事物的习惯。但是另一方面,审美虽然不依据概念,却具有普遍性。这是一种不受概念约束的遍性,或者说内在的普遍性,它的根源深植于人与世界所共有的基础之中。这种内在的普遍性是启示了人类的各种文化形式,为我们的概念理解准备好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这种思考让我们回到了康德。当康德用相互矛盾的词语比如无利害而令人愉快、无概念而普遍可传达、无目的而合目的等等来描述美时,他所说的就是审美所具有的这种解构和建构并存的力量。审美一方面解构了我们习惯的概念思维方式,解构了我们透过概念来理解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又为新的概念的诞生准备好了基础,为我们准备好了理解事物的新概念。审美就处于这种解构和建构的张力之中。阿多诺进一步张大了审美经验的解构力量,他将审美理解为他所主张的非同一性思维的代表,认为审美能够刺透启蒙理性的同一性思维为世界所编织的概念外壳,直接深入到真正的客观事物,接触到事物本身。杜夫海纳则强调了审美经验的建构力量,主张审美经验是具有必然性的感性经验,它不像传统美学所认为的那样,服从我们想像力的加工改造,审美经验只允许我们去经验、去发现,而不是去创造,审美经验所具有的这种必然性,是所有其他文化形式赖以生长的基础,只有建立在这种原初的、被给予的必然性的基础上,人类文化形式才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可传达性。
康德将引发这种审美经验的力量更多地赋予了自然而不是艺术,在盛行以艺术问题为核心的20世纪美学中,阿多诺和杜夫海纳也不约而同地关注自然美,这里的原因就在于自然刚好具有审美经验所具有的那种既解构又建构的矛盾力量。自然物之所以是美的,既不是因为它符合既有的美的概念,也不是因为它符合科学家为它量身定做的概念,而是因为它不符合任何概念,因为它游离于我们的概念理解之外而顽强地显示自身。由此,我们有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环境科学家和生态学家的理解自然美的方式,我姑且称之为美学方式。按照这种美学方式,自然物之所以是美的,因为自然物完全是与自身同一的存在,它们是不可重复,不可比较,不服从任何依据既有概念的理解。这种美学方式与生态学家的普遍联系方式刚好相反,因此可以被适当地称之为完全孤立方式。根据生态学的普遍联系观念,我们应该从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中去理解自然美;根据美学的完全孤立观念,我们只有割断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将事物看作事物本身时,才能发现自然美。就像我们已经指出过的那样,生态学的理解方式对于揭示自然物的价值是非常必要的,但它无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美;自然美只有依据真正的美学方式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完美的自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