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德育论》课程练习题库
1 单项选择
1. 狭义的德育专指
A.道德教育 B.政治教育 C 思想教育 D 法制教育 2.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是受
A.美国教育学的影响 B。德国教育学的影响 C.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D。英国教育学的影响
3.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是 A. 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4.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于 A.思想教育的范畴 B.政治教育的范畴 C.道德教育的范畴 D.法制教育的范畴 5.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
A.思想教育部门 B。政治教育部门 C.道德教育部门 D.法制教育 6.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守一”指的是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7.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 A.王逢贤 B.鲁洁 C.班华 D.钟启泉 8.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经济功能 D.自然性功能 9.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经济功能 D.自然性功能
10.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 B.经济功能 C.政治功能 D.自然性功能
11.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 B.经济功能 C.政治功能 D.自然性功能 12.通过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这体现了德育的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自然性功能 D.个体发展功能
13.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 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
A.文化功能 B.自然性功能 C.个体发展功能 D.个体享用性功能
14.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 A.超越性 B.可能性 C.预见性 D.教育性
15.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制约功能
16.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 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 D.教师中心目的论
17.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 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 D.教师中心目的论
18.认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 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 D.教师中心目的论 19.德育的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 B.卢梭 C.涂尔干 D.布鲁纳 20.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 B.卢梭 C.涂尔干 D.布鲁纳 21.德育的社会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 B.卢梭 C.涂尔干 D.布鲁纳 22.我国《小学德育大纲》颁布于
A .1983年 B.1993年 C.1995年 D.2000年 23.我国《中学德育大纲》颁布于
A .1983年 B.。1993年 C.1995年 D.2000年
24.德育内容与生活、劳动融为一体,在呈示形式上具有非专门、不自觉的特点的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 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
25.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德育内容呈示形式上具有绝对灌输特色的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 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
26.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走向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等等的强调,德育内容的呈示形式方面开始出现许多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努力的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 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
27.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性质上应 A.凸显生活性 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 D.通过实际的生活
28.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目的上是 A.凸显生活性 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 D.通过实际的生活
29.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内容上要 A.凸显生活性 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 D.通过实际的生活
30.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方式上应 A.凸显生活性 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 D.通过实际的生活 31.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柯尔伯格 C.班杜拉 D.杜威 32.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柯尔伯格 C.班杜拉 D.杜威 33.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柯尔伯格 C.班杜拉 D.杜威 34.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关心 A.个体内部的冲动、思想、感情 B.外显的行为。 C.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D.隐性课程的设计
35.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天生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36.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控制本我,但是以来自本我的能量为依托的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37.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作为人格的象征、社会道德的代表,是人格的最后形式而且是最文明部分的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38.柯尔伯格进行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时采用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 “两难故事法” C.“推理故事法” D. “自述故事法”
39.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1)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0.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2)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1.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3)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2.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4)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3.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行为主体的观察 B.先天的遗传
C. 后天的环境影响 D.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44.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45.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46.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47.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48.“我们对个性予以极大的,在原则上是不寻常的尊重。”它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马卡连柯 D.卢梭
49.学校道德教育不像一般社会影响那样处于自然、无序状态,难以控制。学校德育作为人的最具教育自觉的一部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过程,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50. 德育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不可能不考虑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教育方式, 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51. 道德教育过程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心理环节开始, 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52. 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调控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3.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德育主体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4.在德育过程中,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进行的,作为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并使之发生相互联系的媒体和中介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5.要求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解决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这是
A.德育过程的目标 B.智育过程的目标 C.体育过程的目标 D.美育过程的目标
56.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并通过反复的筋肉活动和身体的锻炼以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这是 A.德育过程的目标 B.智育过程的目标 C.体育过程的目标 D.美育过程的目标
57.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58.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59.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60.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做出的反映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61.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62.学生由于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属于 A.认识性质的矛盾 B.能力性质的矛盾 C.思想性质的矛盾 D.情感性质的矛盾
63.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属于
A.认识性质的矛盾 B.能力性质的矛盾 C.思想性质的矛盾 D.情感性质的矛盾
64.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属于
A.认识性质的矛盾 B.能力性质的矛盾 C.思想性质的矛盾 D.情感性质的矛盾
65.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6.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7.教育者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8.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9.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70.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平价法 71.我国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30.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方式上应 A.凸显生活性 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 D.通过实际的生活 31.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柯尔怕格 C.班杜拉 D.杜威 32.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柯尔怕格 C。班杜拉 D。杜威 33.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柯尔怕格 C。班杜拉 D。杜威 34.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关心
A.个体内部的冲动、思想、感情 B。外显的行为。 C.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D。隐性课程的设计
35.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天生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36.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控制本我,但是以来自本我的能量为依托的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37.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作为人格的象征、社会道德的代表,是人格的最后形式而且是最文明部分的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38.柯尔伯格进行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时采用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两难故事法” C.“推理故事法” D。“自述故事法”
39.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1)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0.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2)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1.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3)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2.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4)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3.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行为主体的观察 B。先天的遗传
B.后天的环境影响 C。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44.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45.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46.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47.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时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48.“我们对个性予以极大的,再原则上是不寻常的尊重。”。它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马卡连柯 D。卢梭
49.学校道德教育不像一般社会影响那样处于自然、无序状态,难以控制。学校德育作为人的最具教育自觉的一部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过程,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50. 德育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不可能不考虑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教育方式, 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51. 道德教育过程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心理环节开始, 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52. 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调控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3.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德育主体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4.在德育过程中,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进行的,作为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并使之发生相互联系的媒体和中介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5.要求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解决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这是
A.德育过程的目标 B。智育过程的目标 C.体育过程的目标 D。美育过程的目标
56.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并通过反复的筋肉活动和身体的锻炼以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这是 A.德育过程的目标 B。智育过程的目标 C.体育过程的目标 D。美育过程的目标
57.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 A.品德认识 B。品的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58.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品德认识 B。品的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59.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德育论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