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教案 - 图文(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山麓残余的大面积老洪积扇)堆积。二元结构,下为灰色砾石层,上为黄土状砂壤土。该堆积分布于盆地四周的山区、山前及山间河谷地带,较西域砾石为广,遍及全疆。 1.3.5 西藏地区第四纪地层

西藏地区第四系最典型的特点是,代表寒冷气候的冰川作用和代表温暖气候的间冰期堆积在剖面上交替出现,这一特点是划分西藏第四系的基本依据。从老到新,可以划分出西夏邦马冰期Q1冰碛、帕里间冰期Q1堆积、聂聂熊拉冰期Q2堆积、加布拉间冰期Q2堆积、珠穆朗玛冰期Q3堆积。

(1)下更新统

西夏邦马冰期 冰碛物分布于西夏邦马北坡和丘顶,为砂砾层夹湖相粉砂岩和粘土岩,厚210.7m。砾石表面具冰川擦痕。

帕里间冰期堆积 堆积物为湖相, 为灰白―黄灰色砂砾岩,夹粘土及砂质粘土和黑褐色炭质层,含孢粉和植物化石,植被属于温暖气候条件下的针阔叶混交林,厚26.2m。

(2)中更新统

主要分布喜马拉雅山北坡到波曲河谷、雅鲁藏布江河谷一带,下部为聂聂熊拉冰期冰碛砾石层,属巨型的山麓冰川堆积。上部为加布拉间冰期湖相的亚粘土及湖滨相砂层、细砂层;顶部为红色风化壳,由枯黄色、红色粘土带组成,属温暖湿润气候。

(3)上更新统

珠穆朗玛冰期冰碛层 分布于热久藏布河东西两岸,为山谷冰川。冰碛砾石层构成300m左右的宽大侧积垄。

(4)全新统

下部为亚里期石灰华堆积,含新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中部绒布德寺小冰期冰碛;上部为冰川终碛、湖相淤泥、泥炭及河流相砂砾等。

2. 第四纪生物界 (6学时)

掌握第四纪生物界的主要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掌握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特征; 了解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了解人类发展的主要阶段;了解考古时代的划分及与人类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了解人类的演化特征;一般了解中国古人类;

了解第四纪植物群的总体面貌及中国植被区域的总体特征。

本章重点是第四纪哺乳动物特征及在第四纪地层划分中的作用。 难点是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几个重要动物群

2.1 概 述

第四纪生物界主要特点:

(1)生物界总体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似;

(2)经历时间短----仅相当于地质年代中的二个单位时间(一个单位时间为1Ma)。 (3)喜山运动后早更新世全球生物地理环境未发生剧变。早更新世生物与第三纪生物面貌虽有差别,但联系仍为密切。

(4)动物界演化进程比植物界明显,陆生生物比海洋生物显著,陆生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要比陆生无脊椎动物明显。因此,在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哺乳动物化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第四纪哺乳动物

2.2.1 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特征

现代陆上哺乳动物大多自新第三纪末(上新世)开始出现。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在经历温暖的第三纪后,第四纪由于环境变化,哺乳动物发生大规模迁徙,优胜劣汰,一些种属先后绝灭,同时出现一些能适应新环境的新属种,构成第四纪哺乳动物演变的一个主要特征。

第四纪历时短暂,动物进化有部分时间上的重叠或间隔。如三趾马,在非洲可生存到中更新世,在中国只延续到早更新世。因此仅靠某些单种或几种哺乳动物化石来确定地层时代及建立区域对比,比较困难,且还受到化石的保存条件与化石出土数量多少的限制,所以,在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意义研究中,常用“动物群”及“动物群组合”的概念和资料。如“三趾马动物群”等。

上新世晚期,欧、亚、非地区大陆上的温、热带区的哺乳动物仍是“三趾马动物群”的后代,居住在温暖、雨量充沛的森林草原、热带草原区,属低温平原和森林丛生的宽阔河流、湖泊、沼泽地区属种。代表性的有三趾马、双角犀、鹿、貘、河马、大骆驼、乳齿象、剑齿象等。

早更新世,亚洲北部、欧洲,上新世亚热带喜暖动物大多绝灭,代之的是能适应温和气候的新群组,有:南方象、啮齿象、巨大的马以及上新世的残遗种野牛、双角犀等。白令海峡陆桥的存在,欧亚与北美大陆哺乳动物经过它往东、西迁移,使全北区*动物群总体面貌基本相似,并一直持续到近代。

中更新世,北半球大陆性气候加强,无森林地带扩展,动物群性质随之改变,出现了

适应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气候动物群,代表:长角野牛、大角鹿、训鹿、巨大的骆驼、高鼻羚羊、大型南方马和小型北方马等。冰期出现时,北半球冰盖南部出现了能适应极地环境的喜寒动物群,如披着密毛的猛犸象、披毛犀、麝牛、北方鹿、北极狐等。这种喜寒动物群随着冰川的发展,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

晚更新世,原始牛和短角野牛分布很广,后来演化成两支适应森林气候(广布于美洲和欧洲的高加索野牛,赤鹿、褐熊、獾、野猪、河狸等)和草原气候动物群(美洲野牛,羚羊、马、金花鼠和跳鼠等)。

全新世动物群的面貌与现代的基本一致。 2.2.2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 <1>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按现代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中国处于印度-马来西亚和全北区的交接地带。 据自然生态特征,我国东北区为针叶林带动物组合,华北区为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型动物组合,蒙新区为草原及荒漠类型。动物组合,青藏区为高山草原动物组合,西南区为高原与高山森林动物组合,华南区为热带森林动物组合,华中区为华南与华北之间的过渡类型。

新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我国各地动物群的面貌与现代相比差别较大。

(1)华北区哺乳动物群。以“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为代表的“泥河湾动物群”。该动物群特征:①首次出现第四纪特有种属:真马、野牛、象、狼、熊、羚羊和羊; ②保留有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残余种属:长鼻三趾马、剑齿虎、爪兽、猎狗和犀牛等;③出现一些特殊种属:丁氏田鼠、步氏鹿、双岔鹿、小鹿和水鹿等。

泥河湾动物群属森林草原动物群,其中森林性动物群多于草原性动物群。将这一动物群与上新世我国北方保德动物群比较。泥河湾动物群中大多是

代表北方型的哺乳动物,而保德期动物群有许多代表南方的种属。说明当气候变得寒冷和干燥时,许多上新世动物绝灭或向南迁移,在我国开始出现了南、北动物群的分异。但从一些古老种属的化石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发现来看,更新世初期的动物群南、北分化还不明显。

(2)南方区动物群

以云南“元谋动物群”为代表。该动物群最大特点是既有大量第四纪属种又有相当数量的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分子。

元谋群既有大量第三纪残存种,又有许多可与泥河湾动物群相比的种属,显示了这一动物群兼有北方上新世及更新世初动物群的特点。说明我国自上新世末,动物群向南迁移。

<2>中更新世动物群

华北区称为“中国猿人—肿骨鹿” 动物群,即周口店动物群。该动物群主要特点为: ①中更新世新种的出现。如中国猿人北京种、肿骨鹿和纳玛象(图2-2)等。 ②许多现代的属种在此时首次出现,如食虫类的白鼹、刺猬;食肉类的狼、狸狼、豹、野狸;啮齿类的野鼠、田鼠和鼠类等等。

③有少量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残留,如中国鬣狗。

华南区 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主要发现于四川、广西、云南、江苏和浙江等地的洞穴堆积物中,称为“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或“黑猩猩—大熊猫动物群”。典型地点在四川万县盐井沟。

该动物群的主要特征有:

①动物群中有许多特殊的类型:猩猩、巨猿、大熊猫、中国犀、东方剑齿象等等。 ②动物群中出现了典型的南方种类,如猪獾、竹鼠和水鹿等。 ③有一些华北区的种类:虎、豺、水牛、野猪、熊及较多的小啮齿类。 ④仍有一些上新世的残留分子,如乳齿象等。 ⑤含中更新世常见的种类,如晚期鬣狗、纳玛象。 <3>晚更新世动物群(有四种)

(1)中国北方哺乳动物群

分布于北方马兰黄土层中,称为萨拉乌苏动物群,即纳玛象—晚期鬣狗动物群。标准地点在内蒙古河套的萨拉乌苏。该动物群以纳玛象、原始牛、披毛犀、赤鹿、河套中国大角鹿、王氏牛等化石为代表。

(2)山顶洞动物群

山顶洞动物群标准地点在北京周口店。动物群面貌上与撒拉乌苏动物群相似,但出现了一些南方型属种如猎豹,香猫,真象,而且现代属种所占比重增加,绝灭种仅占12.1%。

(3)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标准地点在内蒙的扎赉诺尔、哈尔滨附近的顾乡屯和吉林榆林的周家油房。其特征有:①典型的北方种类占优势,如猛犸象、披毛犀、驼鹿,指示该区当时气候寒冷;②含较多的现代属种;③有现代已经绝灭的种类:原始牛、晚期鬣狗、三门马、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等。

(4)含新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动物群出现于中、晚更新世中国南方,基本面貌与中、晚更新世类似,在动物群中发

现有早期智人化石或晚期智人化石。 <4>全新世动物群

我国全新世初期动物群仅在华北地区有所了解,其主要代表是四不象鹿(麋鹿),故称四不象鹿动物群。

2.3人类的发展与石器

2.3.1 人类发展的主要阶段

人类是从动物(古猿)进化来的,但人不同于动物(古猿),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可能学会用天然火烹制食物和防御野兽、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这是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主要标志。

世界各地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在非洲。玛丽·利基在莱托利尔采得的真人牙齿和腭骨碎片,其时代大约3.75Ma以前。肯尼亚含人类头骨及石器的凝灰岩层的时代为2.2Ma前。埃塞俄比亚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为距今3Ma前。据报导,非洲最早人类化石的时代为距今5Ma左右。印度尼西亚东爪哇人的年代为距今1.90±0.4Ma前。

人与猿有许多相似,但猿不会劳动,没有语言,思维是原始的、机械的。现代猿类,从古猿分化出来后始终栖息于热带森林环境。经长期发展,已经十分特化,但身体结构同人有质的区别,不可能再向人的方向发展。人是古猿分化出来的另一支,一般是经过了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等阶段逐渐进化而来的

森林古猿(Dryopithecus)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曾相当繁盛,分布于欧亚非大陆。该猿有更多特征与现代猿类相似,是现代猿类的祖先。

腊玛古猿(N2)(Ramapithecus)最早发现于印度西瓦利克系,迄今已在肯尼亚、希腊、匈牙利、土耳其、巴基斯坦和我国云南禄丰等地相继发现。西瓦利克腊玛古猿的时代为距今12Ma。推测腊玛古猿的脑容量不过300毫升,牙齿整个形态特征与人相似,具有似人的性质,被认为是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类型,是人类的远祖。

南方古猿(Australepithecus)(N2-Q1)迄今在非洲东、南部发现该古猿化石达几百个个体。南方古猿较腊玛古猿又前进了一大步,分为非洲种,粗壮种和包氏种。南方古猿的躯体结构在多方面同人相近。如诸齿大小已较间隙,咬合大致为一个平面。臼齿纹趋十字形。

人类由古猿进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猿人阶段、古人阶段、新人阶段和现代人。 (1)猿人阶段(N2~Q2)

猿人阶段从距今3-1Ma。1891年发现的爪哇猿人腿骨同现代人相近,但头盖骨仍具原始性,如头骨总廓呈楔形,眉脊粗壮,头盖低平,骨壁较厚,脑容量775-900毫升之间。

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教案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教案 - 图文(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0611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