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试题 吕端 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 张洎、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糊涂”,在宰相位置上退休。 官至宰相。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 毕士安 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历)远在下尔”。 寇准 材料表明
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 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 A.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 B.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C.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 D.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2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记述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30.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31.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
《朱子语类》 出处 《文献通考》 6
2019届高三试题
书,是为乱政。”由此可见
A.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 B.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 C.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 D.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
32.“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儒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33.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这表明 A.《格致余论》影响理学发展 B.理学和中医学相互影响 C.理学和医学有其相通之处 D.朱丹溪是理学集大成者
34.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
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 B.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 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35.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36.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制》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反映了
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 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37.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 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 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7
2019届高三试题
38.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建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明朝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三纲五常思想得到了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39.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A.皇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内阁制名存实亡 40.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 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41.“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 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42.明清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寿序等,如王阳明的《节庵方公墓表》的传主就是富商方节庵。这反映出当时
A.弃儒从商风尚的盛行 B.传统四民秩序的瓦解 C.工商皆本思想的形成 D.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43.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府下。这会导致
A.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 B.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 C.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 D.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
44.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名称 地点 描述 8
2019届高三试题 匡社 复社 岭南会馆 讲学会 苏州 吴江 苏州 无锡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江南成为文化中心 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传统四民结构松动
45.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批判君主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46.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47.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李贽形象 “异端” “妖孽”“罪人”“小人” 形象特点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 这反映出
9
评论者(生卒年代) 黄宗羲(1610—1695) 方以智(1611—1671) 侯外庐(1903—1987) 岛田虔次(1917—2000) 2019届高三试题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48.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唐宋以后,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千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C.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16分,第50题18分,第51题18分,共52分) 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个体家庭摆脱家族而独立作为社会基本细胞而大量涌现,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环节。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 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
——据《后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8分)
(2)“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河北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