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型城市设计路径探索:宏大场景VS平民叙事—以南京市鼓楼区河西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 陈沧杰,王承华,宋金萍
[摘 要]受土地资源短缺的影响,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型已势在必行,基于空间扩张的增量型城市设计向立足于品质升级的存量型城市设计转型也将成为重要趋势。结合南京市鼓楼区河西片区城市设计,研究从品质、活力、民生三个方面探索基于建成环境的存量型城市设计的理念与路径,通过对现存城市空间结构的补救性干预,纠正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缺陷,从偏好“宏大场景”的展现转向关注“平民叙事”,从而实现城市环境和日常生活空间品质的不断提升,推进城市更新与转型发展。
[关键词]存量型城市设计;平民叙事;品质;活力;民生
[文章编号]1006-0022(2013)05-0029-07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B
“Big Scene VS Civilian Narration” In Built-up Area Urban Design: Hexi District Urban Design, Nanjing/Chen Cangjie, Wang Chenghua, Song Jinping
[Abstract] Land resource shortage urges Chinese cities transfer from physical expansion to built-up area improvement, which is re? ected in urban design. Hexi district urban design studies built-up area design concept and approach from quality, vitality, and people’s wellness, remedies present spatial structure defects, turns “big scene” to “civilian narration” approach, improves urban environment and life quality, and promotes urban renewal and transition.
[Key words] Built-up area urban design, Civilian narration, Quality, Vitality, People’s wellness
伴随城市快速量化的发展,我国城市的增量发展空间潜力越来越小,很多城市已经从强调速度和规模转向更为注重品质和特色的发展,城市存量空间品质与内涵的提升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存量空间更新比增量空间规划建设所涉及的问题更为复杂,盘活城市建成环境不能仅仅只追求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区位价值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应契合转型发展背景下市民意识的转变,即关注城市环境、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城市精神的体现。本文以南京市鼓楼区河西片区城市设计为例,探讨存量型城市设计的理念与路径,从以往偏好“宏大场景”的展现转向关注“平民叙事”的日常生活空间品质的提升,希望通过实现城市成长性目标要求与满足社会民生需求及人文价值的回归,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增量型空间)而言,针对城市建设成熟地区(即存量空间)开展的城市设计,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和内涵界定。基于当前的认识,笔者初步认为:存量型城市设计的内容既不是大尺度的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又不同于传统城市更新改造的大拆大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建成区环境改善、空间品质提升及特色重塑,重点关注建成区功能提升和旧城区更新面临的历史文脉延续、交通方式转变、公共设施升级、空间尺度变化、景观风貌重构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重塑和改善现存环境的设计策略及空间形态优化路径。当前,国内可被视为存量型城市设计的实践有环境综合整治、旧城区更新与改造、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和风貌保护、社区活力营造等类型的城市设计。笔者认为,存量型城市设计应运而生的主要动因有以下三点。
(1)在国家严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政策的刚性约束下,建成区的土地价值被重新认识和发掘。
由于受制于建设年代的经济水平和理念差异,很多城市的建成区往往在用地功能、空间品质、文化环
1存量型城市设计概念与动因
存量型城市设计是相对于城市空间扩张地区(即
[作者简介]
陈沧杰,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承华,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宋金萍,规划师,现任职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3年第5期 第29卷
29
境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地区因此逐步走向衰退。伴随着城市的转型发展,城市空间品质和文化品位成为影响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一些城市希望通过寻找“催化剂”项目重振城市建成区活力。通过城市设计可以发掘建成区以往被忽视、被遗忘或粗放性利用的资源,进一步激发现存环境的人文、历史、景观、自然等资源的活力,以此构建更具个性化和城市特色的空间形态,有效提升城市竞争力,推进城市可持续更新与再生。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自己居住的城市更“宜居、乐居”,城市建成环境更加宜人。
普通市民对社区环境和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有着迫切的要求,既包括物质层面,如完善的功能、安全便捷的交通、以人为本的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老旧小区更新等物质追求,又包括非物质层面,如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市民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精神追求。从关注大广场、大马路、伟岸建筑转向关心社区环境和日常生活空间品质,人们希望通过日常生活容易感知的范围和场所环境来了解城市历史、体验城市对人的尊重、感受富有生气的城市活力和实现对“美”与“幸福感”的追求。城市设计通过营造社区活力,对城市微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治和更新,可以有效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3)公共事件的发生给城市更新带来机遇。
重大公共事件给城市提供了展示形象、文化特质的重要契机,地方政府希望借此机会,通过城市设计对一些建设成熟地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营造“精致、雅致”的空间环境,以提升城市或特定区域的形象,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由此可见,在城市发展空间面临紧约束的形势下,可以针对城市建成区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生活和城市成长性目标的地区进行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
动,研究用地布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旧区更新规划对策,以实现振兴经济和发展城市的目标;同时,需要开展存量型城市设计,通过建成区功能优化、环境整治和空间品质的综合提升,满足人们对城市环境、生活品质乃至城市精神的更高追求,实现更高层次的城市更新。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存量型城市设计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需求,对其理念与路径进行探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摈弃照搬新区开发模式或依靠巨额公共财政投入的规模化改造策略,避免“政绩驱动”和“面子化”式的大规模拆建的倾向。存量型城市设计路径的探索,应立足于促进建成区环境改善、空间品质提升及特色重塑,以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和社区合作为支撑,以公共空间和特色资源精细利用、民生设施改善为主导,实施“积小胜为大胜”的精明转型策略。具体来说,可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1)重构成长秩序,整合空间架构。在引导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强调政府的发展目标与社会民生需求相结合、自上而下的空间体系重构与自下而上的社区活力营造相结合。通过梳理和分析城市成长中的问题和潜在“触媒”资源,激发活力,整合和优化空间架构,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引导建成环境不同类型空间的有序更新。
(2)挖掘现有资源,塑造特色空间。存量型城市设计应挖掘和激发现存环境中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等资源的潜在活力,精细利用特色资源,通过与城市功能优化和公共空间的有机整合,将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功能完善结合起来,凸显人文与自然风貌特色,重塑城市特色空间,彰显城市个性文化,推动城市社会文明进步。
(3)加强微循环交通,营造人性化的出行空间。
在尊重现存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前提下,存量型城市设计要重点优化现状不合理的街区尺度和支路系统,建构人性化的出行系统和慢行活动网络;将一些不应被机动交通充斥的城市街巷空间还给市民,并增加尺度宜人的购物休闲设施与小品。
(4)寻求立体叠用之道,强化空间复合利用。
存量地区的再发展应坚持街区功能的多元混合,城市设计要合理利用引领性的更新项目,在有限的空间里挖掘潜力,寻求立体叠用之道。通过空间的复合利用补缺城市功能,完善现存环境的
2存量型城市设计的理念与路径思考
我国许多城市的存量地区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功能结构失衡,生活配套不能满足需求,交通出行不便,公共空间缺乏且品质不高,城市形态与风貌特色随着局部地块的更新改造日益模糊;地区发展往往面临改造用地潜力小、建设用地使用权分散、牵涉利益主体复杂、经济效益低导致实施阻力大等挑战。因此,城市设计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摈弃以往偏好大拆大建、专注展现城市地标和显赫形象的惯性思维,探讨适应存量地区更新和转型发展的城市设计新理念。
存量型城市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关注“宏大场景”塑造转向关注“平民叙事”的日常生活空间改善,研究建成环境下城市微公共空间的重构和精细化利用,实现“精雅”转型;要重视研究百姓的审美情趣,研究如何把城市美学转化为普通市民的生活方式,关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街巷空间、河滨绿地和社区环境等;从注重物质空间形态和经济功能转向对空间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强调激发社区活力、民生改善和文化传承的导向;加强公众参与,重视协调现存环境更新改造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充分了解建成环境下普通市民的多种需求及其与所在地区的互动特点,促进社区共识的达成,寻求社区合作,以人为本地营造“宜居、乐居”的环境。
总的来说,存量地区的更新改造应
30
绿化和休闲系统,力求形成富有情趣的立体空间特色。
(5)立足社区,缝合城市生活网络。存量型城市设计应关注“平凡建筑”和社区环境,对老旧小区、滨水空间、民生设施等微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整治和更新,营造“精致、雅致”的日常生活空间,并以此构建城市生活网络,进一步丰富城市功能,满足市民的多层次需求。通过对城市微空间的精细化利用并营造场所感,可以激发和保持城市活力与公共空间魅力。
(6)结合政府工作,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存量型城市设计还应从追求全面、综合地预设终极式发展蓝图转向注重过程规划,突出行动导向,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政府行动计划,分类制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实施策略与项目,指导政府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定差距。此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主赛场、青奥村落户河西新城,为河西新城新一轮发展提供了百年难遇的历史性机遇,这也对河西新城尤其是北部片区提出了城市更新的更高要求。
规划基地西临长江,东傍外秦淮河风光带以及石头城、清凉山等风景名胜,
3.1项目概况与特征
规划基地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城北部片区,规划面积约为8.6 km2,居住人口约为22.5万(图1)。河西新城濒临长江,总体定位为南京市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新城区和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河西新城开发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初,分为南部片区、中部片区、北部片区以及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四个片区。南部片区形成以居住、商业、休闲为主导功能的低碳生态示范城区;中部片区形成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滨江休闲地与都市产业园;北部片区以居住和科技园区为主导功能;江心洲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建设集产业、文化、居住于一体的中国长江生态科技岛。目前北部片区、中部片区已经建设成熟,南部片区和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的开发正在有序推进。基地所在的北部片区为最早开发的区域,由于建设初期发展条件有限,又受规划定位和导向的局限,区域的城市功能、空间、环境与形象均与现代化的新城目标有一
区内拥有明代宝船厂遗址(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厂)、民国中央广播电台旧址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基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功能结构失衡,以居住功能为主,缺乏活力;滨江滨河空间建设粗放;特色资源利用差;大街区、等级化的道路系统和“先天不足”的慢行交通给市民带来非人性化的出行体验;公共服务功能滞后,突出表现在社区服务设施功能不全、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严重不足;居住小区良莠不齐,大量老旧小区影响居住品质和城市形象,亟待改造出新。
河西片区属于典型的存量型建成区,政府与市民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诉求迫切,而片区内可用于改造的用地非常少(图2)。因此,城市设计必须突破传统理念,摈弃对“宏大场景”、伟岸地标式空间的追求,转而寻求一种渐进式修复织补的路径,引导城市在更新过程中不断提升功能和环境品质,保持和强化其原有地区的特征和场所感。
3.2规划思路与研究重点
针对河西片区的特点,城市设计以资源和问题为导向,确定以“精雅”转型为目标,聚焦品质、活力、民生三大元素,以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和民生功能完善为主线,注重微环境的创意。规划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设计策略:自上而下强调结合政府的发展目标,从城市层面系统整合资源要素,如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交通设施(特别是轨道交通建设)、水系等,梳理和明确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和生长逻辑,形成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资源体系,整合公共空间布局,创造多样性的公共空间;自下而上强调从社区层面缝合城市生活网络,体现“平民叙事”的理念,通过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丰富社区功能促进社区自治,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街区。在此基础上,规划结合河西新城总体发展要求,提出基地未来的发展目标为“精致、雅致、宜居、乐居”,通过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在居住、科技研发等既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商务、旅游功能,形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功能复合、服务便捷、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宜居、乐居”城区(图3)。规划主要研究重点包括:①混合发展的潜力以及多元化的方向;②城市功能与空间形态的优化;③文化传承,挖掘和
图1区位分析图图2 用地潜力分析图3实践探索
2013年第5期 第29卷
31
另一方面注重自下而上的活力营造,保持城市空间的独特魅力。
3.3.2精用资源—挖掘现有资源,塑造特色空间
存量地区的更新思路应从追求速度效率、土地价值最大化、大规模拆建向尊重自然、关注文化、崇尚和谐、体验家园情感转变。河西片区城市设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存河流水系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尊重街区格局,围绕古代航海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现代休闲文化主题,打造“两带三街四片一网”的特色空间体系,展示多
图3 规划思路与技术路线图样性的城市景观与文化(图6)。
街道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元素,规划引入“生活街”概念,重点打造三条特色街,引导街道由单纯的“购物场所”向集购物、娱乐餐饮、体闲、居住于一体的“生活场所”“创意场所”转变。依据三条特色街各自的沿线功能和资源条件,城市设计赋予它们相应的主题定位,分别为“秦淮河畔,魅力生活”“新区古韵,创意生活”“林荫雅趣,健康生活”。每条街道均从功能业态、绿化铺装、沿街建筑风貌和街道家具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街道环境改善导则,进行品
图4 功能结构图图5 城市形态现状与规划引导图质化打造。
此外,规划结合历史文化和公共资源打造四片特色街区,形成新亮点。一是结合宝船遗址公园整合周边街区,加强文化博览、旅游服务功能,形成宝船航海文化休闲区;二是利用龙江体育馆作为青奥会分赛场的契机,结合周边环境整治,拓展文化休闲、康体健身功能,形成时尚文体休闲区;三是结合对民国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台旧址的保护,建设集文化、休闲、教育于一体的中国广播历史主题文化公园;四是结合外秦淮河景观塑造,局部结合用地调整发展文化休闲、主题餐饮等功能,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特色水岸休闲区。特色街区的打造并不追求地标感,而是侧重于通过融合特色资源,通过加强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和互动来创造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空间场所,提升城市品位。
精细利用特色资源,塑造新的亮点和品牌;④构建人性化的出行系统和街区尺度;⑤空间的复合利用;⑥民生设施改善,包括社区服务体系、开放空间系统和慢行活动网络等;⑦老旧小区的出新改造;⑧配合政府工作制定行动计划。3.3设计策略与路径
3.3.1乱中求序—重构成长秩序,整合空间架构
逻辑(图4,图5)。
“强化轴带”是指结合轨道交通和江河水系,强化功能引导轴线和生态景观格局,优化功能布局和生态环境;“构建网络”是指利用现状商业服务设施相对集聚、与社区生活联系紧密的街道(凤凰西街、漓江路、龙园西路),打造特色街道,形成集公共服务与休闲体验于一体、串联周边社区的特色生活休闲网络;“突出节点”是指加强各级中心建设,完善相应功能,提升环境品质,强化地区功能与景观节点;“高层集聚”是指引导高层建筑沿功能轴线、公共中心呈“点轴集聚”布局,逐步优化整体形态和天际线,强化城市意象特征。
重构秩序,一方面强调自上而下的空间整合,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城市需要在成长中不断修正空间环境的相对秩序,引导城市合理发展。规划立足河西新城总体定位,结合现状空间特征以及河流水系、轨道交通等要素,提出“强化轴带、构建网络、突出节点、高层集聚”的空间整合思路,明晰引导现存空间有序更新发展的空间
32
在此基础上,结合水系、道路绿带、特色街道形成步行优先的林荫道网络,将滨江、外秦淮河风光带、各级公共中心和特色街区有机串联,形成相连相通的城市生活场所(图7)。
3.3.3多元构建—加强微循环交通,营造人性化的出行空间
联主要活动场所)、共享性(结合现有道路、绿化空间)原则构建慢行活动网络。结合主次支路形成三级自行车系统,通过主次干路优化断面,支路采取交通稳静化措施等手段,保证自行车路权和良好的环境,同时结合公交站点、公共活动场所完善自行车停车设施,保证自行车交通有路可行、有处可停。步行路径在满足通行功能的同时还要注重步行环境质量和空间特色。规划构建了由“滨水游憩风光带、特色休闲街、滨河散步道、林荫步行道、步行商业街区”组成的步行系统,通过空间特色和文化内涵引导,创造便捷、舒适、富有情趣的步行和体验空间(图8)。
3.3.4集约叠用—寻求立体叠用之道,强化空间复合利用
重点强化空间复合叠用,整合各自为政的建筑空间,改善河西片区建筑拥挤、绿地不足的状况。一方面,结合现状建筑布局增设空中连廊,连接相邻地块具有关联性的公共建筑,如商场、办公楼、酒店等公共设施,提供便捷的步行路径,实现商业区人车分流,同时力求形成能够让人们驻足停留、富有趣味的公共场所;另一方面,结合新城市广场综合体及其二期工程建设屋顶花园,形成大型开放空间。通过空间的复合叠用,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多功能、高效率的集聚,塑造立体城市特色。
此外,针对现状停车难的问题,规划重点挖掘广场、绿地、学校运动场等地下空间的开发潜力,大力增加公共停车设施。
3.3.5改善民生—立足社区,缝合城市生活网络
针对机动车数量暴增、机动交通不断挤占城市空间的问题,存量地区的更新发展应从关注机动交通需求转向慢行友好城市的创建,通过整合街巷空间、保障慢行路权及提升慢行空间品质等手段,力求营造人性化的出行环境。
(1)多元优化道路系统。
通过分析河西片区现状道路交通流量以及居民工作、消费、休闲三大出行线的特点,规划提出交通优化思路:①加强与老城区的东西向联系,增加跨外秦淮河通道,有效分流与老城区的交通;②优化次干路道路断面(现状均为一块板,交通混杂,占路停车现象严重),通过绿篱等隔离设施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空间,保证自行车路权,提高交通效率;③通过小区优化管理模式,鼓励开放组团道路,加密支路网系统,加强微循环交通,为居民日常的休闲活动提供方便,同时提供多向出行路径选择。
(2)特色化构建慢行网络。规划充分结合居民慢行活动流向、河流水系等自然条件,按照系统性(串
存量地区由于空间有限,寻求立体叠用之道成为挖掘空间潜力的重要手段。
河西片区龙江地区中心以新城市广场综合体为核心,这种以大型单体建筑为中心的空间模式虽然比较容易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区域的地标形象,但由于其封闭性,往往会缺乏与周边空间、街道的联系互动。在早期开发过程中,该地区缺乏城市设计引导,导致现状存在布局散乱、建筑各自为政、缺乏开放空间、整体品质不高等问题。规划除结合轨道站点整合地下空间、加强街区联通性外,
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创造美好城市生活、提升市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要提升建成区公共服务品质,就要从市民切身利益出发,关注民生设施及日常生活空间,通过对这些城市微空间进行精细化利用并营造场所感,以达到在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增强社区活力的效果。
(1)定位定量—完善社区服务网络。
规划深入街道和基层社区,采取座谈、实地调研、现场居民访谈等多种方式,
图6 特色空间系统规划图图7 空间景观结构图图8 步行系统规划图2013年第5期 第29卷
3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存量型城市设计路径探索 - 宏大场景 - 省略 - 南京市鼓楼区河西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