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的压力管理与心理能量提升 一、基本理论简述
(一)关于压力本质的理论研究
心理学中对压力有三种定义:1.首先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和环境;2.指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3、指刺激和反应的交互关系。自古以来,心理学大师试图利用理论解释压力的心理本性。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将人类的心理巧妙地比喻成一个鸡蛋,鸡蛋有一个外壳,保护其不受到外界的攻击。他认为,人类总会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本能紧张,这种紧张由内部的冲动和外部的压力导致,它们不断攻击着自我和本我,自我通过生物反馈保持愉悦避免伤害,利用一些防御机制来应对压力,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替代和幽默。荣格把个体心理比喻成一座冰山,意识好像是水面上的部分,无意识在水面下,占心理绝大部分。他认为,个体有一定程度的先天紧张和精神紧张,这是由于意识和无意识间的沟通障碍所致。他主张从梦的解析中来获得自我意识,因为在梦中有一些象征,意识有可能会忽略,而这是无意识解决问题的工作。存在主义分析治疗师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对于生命的完整,必须遭受到一些痛苦,但是同样需要寻找这种痛苦的意义,以解决情绪压力的问题。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把能够达到自我接受和自爱的人叫做自我实现的人。他们会保持平衡,感谢生活,利用自我接受和自爱的能力有效地应对压力。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被称为压力理论之父汉斯·塞利认为心理压力不是神经紧张那么简单,是人们发觉自己不能完成或处理某一生活要求后,感到被某种生活要求所把持,身体、情绪出现一系列问题。
尽管各流派对压力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认识,但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的主题是自我意识和自我接受,这两种内部资源是有效处理个体压力的最重要的应对方法。 (二)压力的测定以及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理论分析
压力的测定分为权威的心理量表以及各类心理小测试。前者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当前自身压力境况,如霍姆斯和黎黑编制的生活压力事件量表(LCU)、Kim et al.之工作压力问卷量表。 后者也可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压力对人们生理和心理健康影响巨大,这一点是世界公认的。压力分为正性压力、中性压力和负性压力。负性压力首先是对生理健康的影响方面。芝加哥弗朗茨?亚历山大医师提出:在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中存在着密切联系,并使用“心身失调”、“器官神经症”来描述这种身心关系。学者探究压力和疾病的关系,推动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心理神经免疫学的产生。这其中代表性的有Borysenko模型、Pert模型、Pelletier的前模型等。从各种模型可以看出,在慢性压力的长期作用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力是非常脆弱的。其次,压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是倒“U”型曲线。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工作效果的提高。提高工作效率,调解过高压力,保持阳光心态是至关重要的。第三,压力对生活质量及家庭关系方面影响重大。不良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是由压力和情结诱发。当前,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宁格的“家庭系统排列”、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技术都致力于压力与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压力管理途径与方法的理论研究
当我们遭遇某种压力源情境或事件时,会寻找应对策略,并建立压力应对模型。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的行为公式是B=f(PE),B代表行为,f是指函数关系,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E是指对心理场的解释环境。用文字来解释就是行为是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人对同一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同一个人,如果情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对同一个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压力学家拉扎勒斯认为,每个压力源都要经过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以确定其危害程度。其次,联系考虑一系列的应对反应和压力源,确定哪一个是行动的最佳过程。应对反应可以属于基于行动的,如时间管理;或者是基于行为、内心的,如意志力、幽默感、创造力、理智感、自我效能、家庭社会支持等。第三,评估应对反应的效果。是否重新获得了稳定的情绪状态,是否恢复被压力源干扰的正常活动,是否有效调节心理状态。
对于压力管理,各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认知学派艾利斯提出理性情绪疗法。他提出:所有运输至大脑的信息都要历经一个解释的过程。当足够的刺激被解释为具有威胁性时,就会演变成大量的消极思维。一旦感知到相当数量的压力,将会削弱理性思考的能力。艾利斯相信,通过认知重构和改释,可以使人们
将消极和压力相关的知觉,转变成积极的态度。行为主义学派基于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行为矫正模型。他通过分解目标行为,把一个消极的行为逐步转变成积极行为。而对于压力行为的矫正,行为主义认为采用自我肯定技巧、培养自我肯定性是非常有帮助的。除此之外,系统脱敏法、渐进式肌肉放松以及呼吸法、时间管理、自律训练等也是受到行为主义学派广泛推崇。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们可以使用日志写作、艺术性表达治疗、冥想等方法释放心理负性能量。艾萨克?丁尼生认为,如果把悲伤放到故事中,那我们就能承受所有的悲伤。因此,日常生活中专家常提出的有压力时听音乐、体育锻炼、找到一个或多个兴趣爱好等方法都是源自于精神分析学派。
一、 当代国内外学术前沿
(一) 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职业倦怠是当前压力研究的一个趋势,由弗洛伊登博格1974 年提出,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马斯拉奇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目前工作倦怠已成为工作压力方面较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国外在此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已经建立了一些较为完备的模型来对工作倦怠以及工作倦怠引发的后果进行预测,如匹配-不匹配模型、努力-回报模型等。国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在2006年之后掀起高潮,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口统计学变量:涉及不同职业人士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工作倦怠的影响;2.人格变量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关系;3.社会支持变量的作用机制;4.参照MBI基础上修订或编制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本土化工作倦怠测量工具。目前来看,国内外职业倦怠研究发展空间很大。 (二)关于心理枯竭的研究
心理枯竭是和职业倦怠紧密相关的领域。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教授从心理枯竭的状态、危害、阶段、应对等方面对心理枯竭做了详细深入地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及学术著作。 (三)其他相关心理学研究
近年来,心理学界关于压力调节方面的延伸研究涉及方方面面。心理治疗方面的
比如有关情绪管理、压力管理、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沙盘游戏、家庭系统排列、中医养生等,组织建设方面的比如吸引力法则、组织心理契约、EAP员工援助计划等。
二、 要解决的问题
《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明确规定:公务员要具备优秀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进行压力管理,避免消极不健康的心态影响工作。据中科院调查,当下公务员系统工作人员(特别是窗口单位)压力山大,并且掌握有效的压力管理技能较少。本课程源于心理学理论,并进行总结提升,从压力的本质、压力的测定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压力管理的途径与方法三个方面,使领导干部能够全面了解压力管理并获得实用的压力管理技巧。
三、 课程大致思路 课程框架 引言:
松原泰道,日本的佛学大师,生于1907年。
65岁那年,他发表《般若心经入门》,因说法精妙,一举成名。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四方讲学,开专栏,年年推出新作,迄今著述超过130部,成为日本佛学界一个奇迹。 他一向看重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三不原则”:
不勉强:指的是不好高骛远,做脱离常规的事;
不浪费:指的是珍惜时间、珍惜身边事物、珍惜他人的善意;
不懒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让别人去做,不管年龄多大,都要鼓足热情继续学习。
(一) 问题提出:当代领导干部压力的本质
1. 压力:
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刺激与反应的相互关系。
2. 对党政领导干部压力调查与分析;过度压力导致死亡的事例
社会讨论:压力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中国请放慢你的脚步》:走得太快了,等等自己的灵魂。
3. 压力的特征
安德森 工作绩效与压力的倒U型曲线 压力具有累积效应 4.领导干部压力测定
图画测定:压力圆圈;房树人:HTP;
量表测定:现场使用的简易量表、生活压力事件量表(LCU)
(二) 如何认识压力对领导干部健康及绩效的影响
1. 干部压力的原因分析 社会因素:
转型的社会的多变的环境难适应; 个人因素:
“四座大山”:发展与责任;迎来送访;抵御利欲诱惑;家庭压力。 具体来说:
⑴ 为官从政的心理压力:领导角色的冲突与适应障碍;环境要求做出选择或改变时的压力;不切实际的成就动机;急功近利的心理浮躁;信息超载;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畸形的官场心态;个人性格的缺陷;中国特有的人情困扰 ⑵ 持续工作时间过长:让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子;
⑶ 挫折面前的意志丧失:面临威胁时的压力反应;对未知事物结果的悲观预期:工作上很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于恐怖的现实而是来自于恐怖的想象;胜任不愉快,这个工作你不用花大力气做但你还不愉快,是因为你做了没得到及时的评价与鼓励。
工作中的内在因素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个人的职业发展 压力源 个人因素 角色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领导干部的压力管理与心理素养提升课程设计(原创)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