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复 句
一、复句的定义和特点 先看例:
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
1.两个/两个以上分句按一定的逻辑语义关系联系在一起形成的复杂句子叫复句。 从结构上看,一个复句至少要有两个分句。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克服。
以上不是复句。有些句子的状语、宾语、主语比较长,或者需要突出,用逗号隔开, 不要误判为分句。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即使我也没有看见过。
哪怕在炎热的中午,他也不休息。
忠于科学,勤于钻研,勇于创业,这是保罗·杨森终身执着坚持的信条。 有些连词可以把主语、状语等联系于整个句子,主语复指,都不要误认为复句。
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克服。 他不但很勇敢,而且有智谋。
不应酬吧,怕儿女受气;应酬吧,钱呢?
以上是复句,因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主谓句充当分句时,各分句的主语可以都出现,也可以有省略。省略常见的是承上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后一分句的主语,也可以蒙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前一分句的主语。
2.分句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语义关系,这种关系常常可以通过关联词语来显现。没有必然的语义联系,无法形成复句,即使强行地加上关联词语,也不能形成合格的句子。比如:
因为雪是白的,所以草是绿的。
因为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所以对党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没有特定的语义联系,也不能强加特定的关系:
因为这部书出版已有多年,所以作者作了较大的修改。
有人用下面的句子可以加不同的关联词语,夸大关联词语的作用:
明天下雨, 我 不去了。(p→q) 因为明天下雨,所以我 不去了。 如果明天下雨, 我就不去了。 只要明天下雨, 我就不去了。
这些(因果、假设、条件等)句子表达的逻辑关系(复合命题的支命题之间的关系)都是蕴涵关系。可是语法上所说复句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比命题逻辑上所说命题之间的关系要丰富、具体,其中包括时态、说话意图等的影响。这些因素因不同语境而异。体现逻辑关系和语境差异的是自然语言里的关联词语。自然语言里关联词语的含义比逻辑联接词的含义丰富得多。不是不同的关联词语改变了意义,而是不同的意义要用不同的关联词语来显现。
所谓关联词语是指连词、某些副词以及某些实词。连词就是前面讨论词类时所说的B组连词,如“如果、虽然、但是、何况、既然”等。起关联作用的副词指“才、却、也、都、就、又、反而、然后”等。起关联作用的实词,如“那么、这样”、“谁??谁”等。
连词可以连接分句,也可以连接句子(在句组中)。当然,连接分句的连词与连接句子的连词有的有重合的部分,但也有差别。
3.分句之间有语音停顿,全句只有一个统一的句调:
明天下雨{。/,}我不去了。 他推着车子{,}出去了。 二、复句的类型
复句的类型是指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的类型。可以借助关联词语来辨别,但根本上是靠分句之间的内部联系。
1.并列
各分句是语义上是平行的。
①几个分句说几件事情,或同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
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 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
她心地单纯,她懂得活着的快乐,她知道同情,她明白劳动有意义。(《雷雨》) 关联词语:既??又、一面??一面、??也、一来??二来:
开船前两天,鸿渐夫妇上山去看辛楣,一来拜见赵老太太,二来送行,三来辞行,
四来还船票等等的账。(《围城》)
也可以借助结构平行来表示: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只有两个分句,用两种事实互相对比,正反相衬。
南方湿润多雨,北方干燥多风。 他是装糊涂,不是笨。 这是对比。 2.顺承(连贯)
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时间先后,前面分句表示先出现的情况,后面分句表示后出现的情况。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我们先谈原则,然后再谈具体问题。 乔厂长前脚走,沈秀琼后脚就跟了出来。
关联词语主要是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等等。 3.解说
后面分句对前面分句作出说明(狭义的说明)。
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正红旗下》)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毛泽东) 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毛泽东) 这一次的旅行,使我更明白了一个名词的意义,这名词就是朋友。(巴金《朋友》) 中国人有三把刀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厨刀。(夏丏尊《谈吃》) 4.递进
不但要有革命热忱,而且要有实际精神。 你以为你聪明,人家比你还要聪明。
曹先生的话能感动他,小福子不用说话就能感动他。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自家的兄弟尚且如此,何况他人呢?
仇人想见本来是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 递进是说话人强调的地方不同:
他不但懂俄语,而且懂法语。
他不但懂法语,而且懂俄语。 5.选择 相容选择 或者我去,或者你去,或者咱们一块儿去。 我跟你是亲戚,是老朋友,还是我欠你的? 不相容选择 要么你来,要么我去,反正咱们得谈一谈。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取舍 与其这样等着,不如找点儿事情做做。 宁可找点儿事情做做,也不这样等着。
供选择的两种可能都是不如意的,不过相比之下,选择一项,舍弃一项。下面的例就更明显了:
与其跪着生,比如站着死。 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6.转折
尽管花了很大力气,但是收效不大。 后一分句不是顺着前一分句的意义说下来,而是转了一个方向。有重转和轻转两种情况。
重转 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 关联词语:然而、但是、却、可是。 轻转 人样儿满说得过去,不过听说她声名不正。 关联词语:不过、只是、其实、就是。
前一个分句如有让步意味,可以用上“虽然、固然、纵然”等关联词语:
能够去固然好,一时去不了也不必灰心。
这里“固然”不能用成“虽然”。“固然”侧重于确认某个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 表示让步的又一种方法是前一分句用主宾同形的形式,谓语动词用“是”:
睡是睡了,可怎么也睡不着。
八路军苦是苦些,可正正道道的叫人学好。 笔倒确确实实是支笔,可就是写不出来。 不用关联词语的:
好东西不用你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围城》) 《马氏文通》:将飞者翼伏,将跃者足缩,将转者先诺。(这是对让步转折的绝好描写。) 7.假设
虚拟条件和结果的关系(所谓虚拟条件,只是说话人的表达策略。有的条件是实实在在的,是事实,说话时依然可以把它表达为虚拟的)。
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
假使能使中国得到解放,那我又何惜于我这条蚁命。
关联词语:倘若、假若、假使、如果、要是、要(口语色彩越来越浓)。
一般说来,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是配对使用的。通常情况下前一个可省,但后一个不能省。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
如果本人对处分决定不服,可以提出申诉,有关党组织必须负责处理或者迅速转递,
不得扣压。(《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十一条,2002年11月14日通过)
受译文的影响,书面语中有用假设关系表达相关的事实和道理的表达形式: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刘白羽《长江三日》)
如果说,汉语史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汉语的丰富遗产,那末文字改革的研究就
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汉语的书面表现形式的远大前途。
(吕叔湘《汉语研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
有一种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归类。有人归入假设复句:
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 (多年来他天天锻炼)即使刮风下雨,也从不间断。 即使天塌下来,我们也要顶住。
讨论:否则 汉语速记要天天练,否则很难学会。 幸亏来得早,要不然就赶不上车了。 *
汉语速记要天天练,否则如果不天天练,就很难学会。
“否则”的意思是“如果不这样,就??”。这里有假设关系在,但不是在“否则”之前,而是在“否则”的内部。所以,用“否则”的句子总体上不是假设关系;“否则”后面再重复假设条件是多余的。
8.条件 ①唯一条件 a)充分条件
只要他不是个哑巴,他就总有几句话要讲的。
只要你把每一件事当事干,那就会一天到晚有事干。
(《北京人·一百个普通人的自述》)
b)必要条件
只有先当群众的学生,才能当群众的先生。
一个特定的条件是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有时是跟看法有关系的:
只有天天锻炼,身体才会好。 只要天天锻炼,身体就会好。 除非你去请他,他才来。 除非你去请他,他不来。
“除非??才”、“除非??不”按说表示的意义是相反的,可是意思一样。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是强调某条件是唯一的先决条件。“除非??才”表示一定要这样的条件,才能产生某种结果。“除非??不”表示一定要这样的条件,否则不能产生某种结果。
②不拘条件
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也要克服。
国无论大小,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不论什么人,都要遵纪守法。
所谓不拘条件,是指任意条件。关联词语是“不论、不管、无论??都/也”。
“不管”等关联词语后面,一是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二是并列的几项。都表示周遍意义。“都/也”是副词,肯定形式都用“都”,否定形式用“都”和“也”都可以。
③倚变关系
街上越乱,祥子的心越紧。 谁愿去,谁就去。 y=f(x) 9.因果 ①一般因果
主要是“因为??所以”一类。
因为下大雨,所以他不来了。
几房的本家大约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你又不识字,人家要你呀?
这些委屈,她可不敢对丈夫说,怕引起是非。(《正红旗下》13) 我爸我妈我爷爷都是我伺候,谁让我是闺女呢?
他比客人高着一品,须拿出为官多年,经验丰富,从容不迫的神态来。
(《正红旗下》37)
一个有良心的人,没法不佩服他,大伙受了洋人多少欺侮啊!(又84) 有事快说,我正忙着呢!(又102) 下面看“以致、致使、以至”:
他不听别人的劝告,以致上了当。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新知识层出不穷,以至很多人感到要重新学习。
“以致、致使”引出不好的结果,“以至”引出好的结果。 ②推论因果
既然矛盾已经暴露,就不应该再回避。 既然时间还早,何不顺便去看看他呢?
“既然”强调原因是既成事实,结果也就是很自然的推断。“因为”则仅仅是指明原因。
10.目的
你把材料准备好,以便开会时讨论。 衣服脏了自己洗,省得麻烦人。
前一分句指明手段或措施,后一分句指明目的。目的有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指努力追 求某种结果,关联词语是“以便、借以、就是为了、为的是、以、好”等;一类是消极的目的,关联词语是“省得、免得、以免”等。
三、多重复句的分析 1.多重复句的概念
他 不 恨,也 不 恼,只 是 悔 恨。(分析用例)
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定义: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是多重复句。具有两个 层次的是二重复句,三个层次的是三重复句,等等。 2.多重复句的分析
多重复句是一般复句的扩展形式。
(a)提高是应该强调的,{但是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提高就错了}。
(b)提高是应该强调的,{但是[如果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提高],那就错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九节复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