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根据题目提示“根据延安地区资源条件”和材料中相关地理信息,“延安土地面积约370万公顷,人均也1.7公顷,适生作物众多;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由此可以发展以果林也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有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由此可以大力发展以石油、煤炭等工业为支柱的第二工业;“延安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单位47处,如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延安宝塔山等”,由此可以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再结合概况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1北京卷) 图2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2题。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2.该年发
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答案】A
【解析】以统计图为情境,考查自然灾害与区域地理,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死亡能力,难度中等。地质地貌灾害(地文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主要分布于多断层、坡度陡、地势起伏大、地表岩石破碎等地质基础较差的山地,遇到地震、暴雨等外部诱因,再加上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就很容易发生。选项所列各山确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此题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解读统计图表的基础上,把选项中山脉与中国政区图进行图层叠加,要结合图中给出的云、贵、陕、冀、川等地质灾害最多省区的信息进行判断。
(2011北京卷)4.平均海拔由高到低的省区依次是
A.湘、辽、宁 B.台、鲁、苏 C.青、粤、晋 D.桂、甘、豫
【答案】B
【解析】考查中国区域地理,无图考图,需要考生具备清晰的“心理地图”,同时具备综合分析能力。我国地形的显著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自西向东三级阶梯依次降低。根据题干“平均海拔由高到低”的顺序,湘、辽位于第三级阶梯,宁位于二级,排除A;青位于一级、粤位于三级、晋位于二级,排除C;桂三级为主、甘二级、豫三级为主,排除D.作为B来说,都在三级阶梯,但有台湾海峡山脉、鲁有山东丘陵、苏主要为平原,故选B.
(2011北京卷) 36、(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6分)
(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季节特征。(8分)
本区域充分利用油气资源,积极推进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石油天然气化工
带的形成,促 进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3)指出将塔中油田的石油运往库车和轮台炼油厂的合理方式及其特点。
(7分)
(4)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
约因素。(8分)
(5)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
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7分)
【答案】
(1)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挡。
(2)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其次在春季、秋季。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3)方式—管道运输;特点—运输成本低,运量大,连续性强,安全性高,占地较少。
(4)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地区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
素是水资源。
(5)有合适的水源条件,依托绿洲发展;服务范围依次减小。
【解析】
(1)该题考察塔里木盆地气候、植被两要素,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特点,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等方面找原因,思维方式属于发散思维。塔里木盆地气候的形成首先跟地理位置有关,“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其次是地形因素,三面环山,特别是西侧有高峻的帕米尔高原,阻挡了西风的进入,加剧了塔里木盆地的干旱。
(2)河流的补给类型有雨水、冰川、积雪、湖泊、地下水等,西北地区(干
旱半干旱区)有冰川、积雪融水和地下水,地表湖泊不发育。冰川补给量最大,主要在夏季,气温高,融化量大;其次是积雪,主要在春季;再次是地下水,主要在秋季。其实,西北地区的河流,还会受到山地降水的补给。
(3)本题考查 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4)该图中绿洲的分布属于点状地理事物的分布,其描述方式就是集中规
律,事实上,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集中分布于山麓冲积扇、发源于高山冰雪融水的河流沿岸,这种分布特点应该说近似于常识。根据36(1)问的分析,本地区环境承载力低,而且其制约因素主要就是水资源。
(5)第一问考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可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考虑,不难发现,其优势因素主要集中在地形和水文两个要 素。地形属于山前冲积扇,起伏平缓,节省建筑成本,减小建筑难度;水文则主要是 优水资源,提供城市用水。第二问考察城市地域结构、城市服务范围,读图可以判断城市规模,并得出服务范围的大小。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 2011 安徽卷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图12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31-32题。
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a、b、c B.c、b、a C.c、a、b D.b、c、a 31.
【答案】B
【解析】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向西部发展明显,其重心变化轨迹对应c,能源消费总量重心变化轨迹为b,GDP重心变化轨迹为a。
3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答案】D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解析】我国国能消费重心位于东部,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就是说要加强我国东部能源生产的发展,结合选项可知东海油气资源开发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
(2011 天津卷 )图3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6-7题)
6.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实用文档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14—中国地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