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测点位于板两端,另外2个测点位于板中间。还有一块轨道板进行搭接测量。 测量结果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检查:
①轨道板内部几何尺寸 ②轨距和 绝对高程 ③轨道板之间的过渡
规定精调和压紧装置必须同步进行,在压紧装置完成后,不搬站的情况下,进行复测。在施工过程中每个工序必须进行标示,以满足质量控制的时效要求。及时凿除横向封边,按时拆除精调抓,以防止轨道板的上拱及下沉。及时进行复测和数据的处理分析,指导铺板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4存在问题及整改结果:
搬站的时候必须关了仪器,不然会影响仪器的自动补偿系统。搬动过程中不关掉仪器,3-4天就要检校一次仪器。
仪器正倒镜时电子水准气泡偏差不要超过30个数,超过了会影响测量结果。一站测量电子水准气泡跑动不能超过20个数,超过了会影响测量结果。
定向的时候“高程和方位传递”高程残差不要超过2mm,一般情况下都在1mm内。后方交汇设站的时候高程残差不要超过0.8mm。
1、根据测量图形分析,部分轨道板标高及平面位置偏差异常,同时参考监理项目部测量同块板的数据结果,显示均正常,此类情况为我部测量数据不准确导致,经复测合格;
2、个别原始观测数据中观测点号编辑错误导致通过软件计算出的数据显示异常,经对此类数据错误的编号整理后重新处理后合格;
3、部分平面测量数据成果搭接偏差较大,主要是由于4号检测标架校准精度影响;部分观测数据的绝对标高超限,其主要原因是竖盘指标差过大对单盘位测量的高程成果影响导致。这种情况应该对仪器及标架进行校正后,对异常部位重新复测后满足要求;
4、通过控制测量发现部分轨道板存在系统性的搭接偏差,这是由于精调系统的错误造成的,应该进一步改进;
5、部分轨道板复测不满足要求的,经认真比较和分析后确定是否进行揭板,并制定相应的补板精调搭接控制措施,确保铺板的平顺性。 7.5成果分析的内容
? 测量数据质量判别 ? 轨道板几何尺寸 ? 轨向与高程 ? 轨距和超高 ? 轨道板之间的过渡
7.6评定的结论:
? 是否揭板:应考虑扣件调整的可能性。质量控制:扣件调整量。参考依据为轨道平顺性要求。
? 偏差统计:以便评判轨道板铺设质量。
标准轨下垫板厚度为6mm,可变范围为: 2mm+12mm。故,仅通过更换轨下垫板(常规调高)可以调整轨顶高度范围为:-4mm~+6mm。通过更换轨距挡板,可调节轨向± 10 mm。 7.7轨道几何平顺性验收项目
a)
在短波区段用30米弦长的弧来验证高程和方向。相邻两弦重迭5米。偏差即为5米间距两相邻检核点间的实际弦高差与理论弦高差之差,以验证是否符合每支点上允许偏差< 2 mm的要求。 b)
在长波区段用300米弦长的弧来验证纵向高和方向,此时相邻两弦重迭150米。此情况下的偏差是150米间距两相邻检核点间的实际弦高差与理论弦高差之差,以验证是否符合每个支点上允许偏差? 10 mm的要求。 c) d)
依据1.4350 m 基本尺寸来验证轨距及其是否符合限差< 2 mm的要求。 依据理论超高≤ 2 mm的要求来验证超高。
八.结论
高速铁路轨道板精调技术在高速铁路的应用,实现了对轨道板进行高精度的定位,精确地指导了施工,保证了轨道在高度和水平方向的严格的平顺性,为京沪高铁的安全质量进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轨道板精调技术总结(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