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产业与上海都市型工业园区专题研究
第一部:上海都市型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解读都市型工业
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轻型的、微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是以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以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商用楼宇为活动载体,适宜在都市繁华地段和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工业体系。其特征主要体现在8个方面:(1)布局主要在中心城区内:(2)具有良好的建筑外形,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3)具有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和工业楼宇;(4)多属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和轻加工型企业;(5)个体、私营、民营等多种形式并存,多元投资,以小企业为主体;(6)公司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力组成形式多样化,但重点是中小公司企业;(7)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8)有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相结合的“二元结构”特征。
都市型工业的行业范围比较广泛,与一般工业相比,具有4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能提供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1
的产品。二是可以为城市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缓减城市的就业压力。三是能够提供满足城市功能发展需要的产品,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发挥补充作用,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工业结构体系。四是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的活跃因素,形成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有效补充,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推动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二、上海都市型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1.总体情况
我国都市型工业是从1999年上海市作为工业发展战略,首先开拓发展的
近年来,上海工业主管部门针对中心城区已经显露\城市空心化\的端倪,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支撑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战略考虑出发,制订了《关于加快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通过采取\转性与转型并举\、\市区联手\等办法,鼓励市属企业利用闲置厂房当\房东\,盘活资产存量;地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新企业落户。经过这种模式运作,使地区得税收,职工得就业,产业得发展,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共同推进上海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市10个中心城区已建成180多个都市型工业园区,园区总建筑面积达
2
到580万平方米以上,盘活国有资产80多亿元,引进企业5000多家,创造税收租金超过15亿元,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0余万个。到2005年,上海都市型工业预计实现产值1740亿元,平均增幅达1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20~30万人。
从各园区的产业布局看,上海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发展,比较注重区域特色和产业集聚两大特点。
一是区域特色,黄浦区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产业发展与旅游纪念品相结合,将工业楼宇主要定位于旅游纪念品的研究、设计和制造;徐汇区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与生物制品相结合,并依托徐汇在科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把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的产业定位于和该区的产业发展导向相配套,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以科技型为主的都市型工业园区。普陀区都市型工业园区结合“纸制包装制品”的区域产业特点,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为龙头,并辐射四周的国际包装印刷产业基地。
二是产业集聚。如:泰康路都市型工业楼宇,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知名艺术家在那里建立工作室。原食品机械厂一幢楼宇,入驻单位25家,全部是从事创作设计、形象策划的“头脑型”企业。其中,10家企业来自美国、英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化的具有都市型文化产业特征的工业楼宇。又如,交大慧谷软件园区以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已吸引了国内外相关行业的科技人员,特
3
别是年轻的科技人员前来创业。同时,各区也都在加强园区产业导向、突出园区产业特点上作文章。如:卢湾区正利用闲置工厂楼宇,向“一楼一业”的格局发展,逐步建立服装楼、工艺美术楼、科技楼及软件工业楼宇等。又如徐汇区已建成龙华钻石加工区、交大慧谷软件园区、工业自动化仪表都市型工业园区、以电子产品为主的田林工业园区,以技术中介、设计、咨询、涉外型的联实工业园区等5个特色园区。
从园区规划看,不同的区域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发展格局。如黄浦区、卢湾区等,由于其地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信息流通畅,因而便形成了以设计、研发型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卢湾区又根据其商务区功能定位的特点,形成了服装服饰、工艺美术、产品设计、广告印刷等产业;黄浦区则提出了“以商业带动都市工业”的发展思路,注重两个结合,即与区“一业特强”——旅游纪念品相结合,与科技发展相结合。非中央商务区地段的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由于其厂房标准化程度较高,场地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易向加工型方向发展。如闸北、杨浦等区,其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规模相对较大的印刷加工、服装加工、礼品生产和钟表眼镜生产等等。
2.管理模式
从调研中发现,园区(楼宇)的管理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壳体企业(房东)负责园区的管理(占绝大部分);二是由街道(或区经委)和企业联手成立园区
4
管理委员会,街道提供服务,企业是房东。如杨浦区各都市型工业园区采取由街道与企业合作的管理模式,街企联合成立园区办公室,基本是一个街道内有一个园区,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构成了“四赢”的局面,即“企业(壳体企业)收租金,街道得税收,职工能上岗,产业促发展”。据了解,杨浦区都市型工业园区的税收占街道税收比例达1/3左右。又如,黄浦区人民广场街道虽然没有参与园区的管理,但却参与了企业建立园区的全部筹建过程。三是由街道作为投资主体承担园区的管理职能(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通常园区(楼宇)的管理职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业管理型。这一类型又可分为非专业化和专业化两类。从调查情况看,园区基本处于非专业物业管理阶段,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没有经过物业管理专业化的培训。另一种是园区管理型。即从入驻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多方位的综合服务。如:交大慧谷软件园区提供的服务分为基础性服务、增值服务和中介服务三部分。基础性服务包括专业化的物业管理、企业创办代理服务(大部分是无偿提供的)等等,增值服务包括为入驻企业提供英语培训、企业家沙龙、专题研讨、税务知识讲座等等。中介服务则根据企业需要提供财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又是沟通企业与政府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为进一步规范园区的管理,有些区,如徐汇区等已起草了《都市型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暂行办法》,以更完善的服务吸引企业人驻。又如徐汇区、卢湾区、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2.5产业与上海都市型工业园区专题研究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