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已经开始从汽车代步时代向享受汽车文化的时代迈进,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居民正在进入汽车消费时代,汽车已不再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成为汽车消费者对个性化、多元化文化取向的集中体现。汽车大规模地进入家庭为汽车美容养护行业开辟更广阔的市场。按照入世时的承诺,我国允许外资进入国内汽车服务贸易领域,于是国外的汽车美容服务连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涌现,国外一些汽车美容公司纷纷将产品投放中国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办起了连锁店,并造就了一支汽车美容大军,从业人数逐年增加,汽车美容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我国汽车美容市场蛋糕虽大,但市场竞争仍是十分的激烈。据调查,目前汽车美容养护行业的现状是消费者认识不成熟、企业经营不规范、缺乏专业人才、行业无标准等。绝大多数街面店先天缺乏科学管理、技术保障和正规的进货渠道。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表现 (一)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中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目标。企业目标受到所有权结构、公司管理模式、人员流动及激励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国外大汽车公司一般都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股份公司为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保证公司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效运行。而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大多汽车及其相关企业还未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导致了中国汽车企业管理水平的低下。
在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在“以市场换技
术”总的指导思想下,在发展战略上主要走了合资合作的道路,即通过加强与跨国汽车公司的合作,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资金,从而来尽快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产量、规模和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但是由于投入生产的整车项目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引进的收效十分有限,限制了引进技术的经济效益。80年代后期。技术引进的规模扩大,轿车工业领域的大宗技术引进明显增加,与此同时,汽车工业的国产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在国产化的进程中,也存在着竞争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型、重型货车升级换代,轿车制造领域引进车型基础上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对引进轿车产品的局部改进等方面,我国的汽车工业企业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到2002年底,我国汽车产业共建立外商投资企业631家,其中整车及改装企业7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556家。目前,我国主要的汽车企业都与国外汽车公司实现了合资,国外主要的汽车公司也都全部进入了中国汽车产业。通过合资合作,迅速改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落后状况,缩短了与世界汽车产业的差距:产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零部件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汽车专业人才;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先进的技术标准和经营理念得以引进。可以说,没有合资合作,就不会有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局面。
然而,跨国汽车资本和技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会受到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战略的很大影响。因此,要选择今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就必须跟踪和研究跨
国汽车公司的在华战略。
但是,我国汽车企业创新行为存在一些主要问题。根据“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项目的调查数据,我国现有汽车工业企业开展的R&D活动的意识明显加强。但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缓慢,与国外的汽车工业企业相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有很大差距,R&D投入不足。远未能达到自主开发的阶段,到目前为止,国内没有一家轿车厂每年的产品开发费用占到销售额的2%,我国汽车工业的创新能力薄弱。
加入WTO以来,由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调整,跨国汽车公司在华发展战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品牌、管理、市场等方面加紧了对中资企业的全面控制(包括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中资企业的话语权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在研发、采购、配套、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加强了对产业链的全面控制,以期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具体做法是:(1)建立独资或控股的产品研发机构;(2)建立统一的采购、配套平台:(3)建立独资或控股的零部件企业;(4)建立控股的发动机生产企业;(5)加强对销售服务网络的掌控;(6)建立独资或控股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此外,跨国汽车公司还纷纷在中国建立独立的汽车投资公司,表面上是为了管理在中国相对分散的股份,但实质则是建立一个推行中国战略的平台,如果在这个平台上,承载研发、采购、配套、制造、销售、服务等管理功能,则这些外资独立的汽车投资公司就具有集团化趋势,这对中资企业的集团化战略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二)市场结构 1. 市场集中度
近几年来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变化如下: 年份 CR4/% CR8/%
2001 68.87 94.22
2002 63.47 86.63
2003 51.66 72.71
2004 48.56 67.24
2005 75.31 93.68
2006 75.51 93.86
注:根据《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和中国工业报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得出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基本呈现“U”型趋势。2004集中度下降到最低,经过汽车产业重组的加快进行,中国汽车工业“散、乱、差”的局面得到改善,集中度继而开始上升。CR4和CR8分别从2001年68.87%和94.22%下降至2004年的48.56%和67.24%,2005年、2006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影响下,汽车工业重点集团保持高速增长,CR4、CR8提高到75.51%和93.86%。著名的产业组织理论学家贝恩把市场结构划分为六个类型:极高寡占型,高集中寡占型,中(上)集中寡占型,中(下)集中寡占型,低集中寡占型和原子型。根据上表的数据,我国已经属于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 2.规模经济
汽车工业是最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由于其在生产设备和技术开发上的巨额资本投入,必然要求制造企业有足够的规模才能实现生产
效益。而我国汽车工业的最突出特点是生产分散、规模过小。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的汽车产量近几年有显著提高,但具体到单一企业,规模相对很小。根据2006年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计算出,当时我国汽车生产规模最大的一汽集团的产量都没有达到100万量,并且还不及世界最大规模的汽车公司通用汽车的1/8,也不到韩国现代-起亚集团的1/3。可见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很小。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国内汽车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年产量超过千万辆的国际竞争强手的挑战,按照当前的生产规模水平,绝大多数小企业将会失去生存机会。因此,当前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行产业重组,按规模经济的原则,建立以高技术为基础的专业化大批量生产体制,促进生产的集中和专业化协作。 3.进入壁垒
作为全球汽车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因此从动态来看,我国的规模经济壁垒会是一个不断降低的趋势。
在我国,近几年汽车产业投资热潮中,诸如力帆等汽车产业的新进者无一不是预算投入数十亿资金。汽车行业不但投资巨大,且专业化协作程度高,分工精细,采用自动化、标准化的连续生产技术,资产专用性强,转换成本高。汽车行业需求变化快,技术进步快,由此引发的巨额沉淀费用也非小企业可承受。如福特T型车在向A型转型过程中,重建了整个生产线,重新设计了模具、卡具,共更换、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波特钻石模型案例分析-中国汽车汽车行业(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