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过的连续数有“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已知几个连续数的和求出这几个数,也叫平均问题。
例5 已知八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44,求这八个连续奇数。
分析 已知偶数个奇数的和是144.连续数的个数为偶数时,它的特点是首项与末项之和等于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与倒数第三项之和??即每两个数分为一组,八个数分成4组,每一组两个数的和是144÷4=36.这样可以确定出中间的两个数,再依次求出其他各数。 解:①每组数之和:144÷4=36
②中间两个数中较大的一个:(36+2)÷2=19 ③中间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19-2=17
∴这八个连续奇数为11、13、15、17、19、21、23和25。 答: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为:11、13、15、17、19、21、23和25。
四、调和平均数
例6 一个运动员进行爬山训练.从A地出发,上山路长11千米,每小时行4.4千米.爬到山顶后,沿原路下山,下山每小时行5.5千米.求这位运动员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
分析 这道题目是行程问题中关于求上、下山平均速度的问题.解题时应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速度的平均数=(上山速度+下山速度)÷2,而平均速度=上、下山的总路程÷上、下山所用的时间和。 解:①上山时间: 11÷4.4=2.5(小时) ②下山时间:11÷5.5=2(小时)
五、基准数平均数
例7 中关村三小有15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他们每分钟跳绳的个数分别为93、94、85、92、86、88、94、91、88、89、92、86、93、90、89,求每个人平均每分钟跳绳多少个?
分析 从他们每人跳绳的个数可以看出,每人跳绳的个数很接近,所以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数90做为基准数,再找出每个加数与这个基准数的差.大于基准数的差作为加数,如93=90+3,3作为加数;小于基准数的差作为减数,如 87=90-3,3作为减数.把这些差累计起来,用和数的项数乘以基准数,加上累计差,再除以和数的个数就可以算出结果。
解:①跳绳总个数。
93+94+85+92+86+88+94+91+88+89+92+86+93+90+89 =90×15+(3+4+2+4+1+2+3)-(5+4+2+2+1+4+1) =1350+19-19 =1350(个)
②每人平均每分钟跳多少个? 1350÷15=90(个)
答:每人平均每分钟跳90个.
习题六
1.某次数学考试,甲乙的成绩和是184分,乙丙的成绩和是187分,丙丁的成绩和是188分,甲比丁多1分,问甲、乙、丙、丁各多少分? 2.求1962、1973、1981、1994、2005的平均数。
3.缝纫机厂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生产缝纫机750台,第二季度生产的是第一季度生产的2倍多66台,下半年平均月生产1200台,求这个厂一年的平均月产量。
4.甲种糖每千克8.8元,乙种糖每千克7.2元,用甲种糖5千克和多少乙种糖混合,才能使每千克糖的价钱为8.2元?
5.7个连续偶数的和是1988,求这7个连续偶数。
6.6个学生的年龄正好是连续自然数,他们的年龄和与小明爸爸的年龄相同,7个人年龄一共是126岁,求这6个学生各几岁?
7.食堂买来5只羊,每次取出两只合称一次重量,得到十种不同的重量(千克): 47、50、51、52、53、54、55、57、58、59.问这五只羊各重多少千克?
习题六解答
1.∵甲+乙=184 (1) 乙+丙=187 (2) 丙+丁=188 (3)
(2)-(1)丙-甲=3 (4) (3)-(4)丁+甲=185 ∴甲=(185+1)÷2=93(分) 丁=93-1=92(分) 乙=184-93=91(分) 丙=187-91=96(分)
答:甲、乙、丙、丁的成绩分别为93分、91分、96分、和92分。 2.1962+1973+1981+1994+2005 =1981×5+(13+24)-(8+19) =9915。
9915÷5=1983。 3.①上半年总产量:
750×3+750×3×2+66=6816(台) ②下半年总产量:1200×6=7200(台)
③平均月产量:(6816+7200)÷12=1168(台) 答:平均月产量是1168台。
4.(8.8-8.2)×5÷(8.2-7.2)=3(千克) 答:与乙种糖3千克混合。
5.分析 已知奇数个偶数的和,可以用和除以个数求出中间数,再求出其他各偶数。 中间数:1988÷7=284
其他六个数分别为278、280、282、284、286、288、290。 答:这7个偶数分别为:278、280、282、284、286、288、290。
6.分析 6个孩子年龄和与小明爸爸年龄相同,说明小明爸爸年龄是126岁的一半,是63岁.其他6个学生的年龄和也是63岁. 63÷3=21(岁), 21=10+11为中间两个数,所以其他四人年龄依次为8、9、12、13岁。
答:这六个学生的年龄分别为:8、9、10、11、12、13岁。
7.解:设5只羊的重量从轻到重依次为A1、A2、A3、A4、A5.A1+A2=47,
A1+A3=50??A3+A5=58,A4+A5=59.10次称重5只羊各称过4次,所以它们的重量和应是:
A1+A2+A3+A4+A5
=(47+50+51+52+53+54+55+57+58+59)÷4=134 A3=134-(A1+A2)-(A4+A5)=28 A1=50-28=22 A2=47-22=25 A5=58-28=30 A4=59-30=29
答:这5只羊的重量分别为22千克、25千克、28千克、29千克、30千克.
第七讲 和倍问题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两种量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1 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 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图书为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和乙班图书本数的和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还可以理解为4份的数量是160本,求出1份的数量也就求出了乙班的图书本数,然后再求甲班的图书本数.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解:乙班:160÷(3+1)=40(本) 甲班:40×3=120(本) 或 160-40=120(本)
答: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 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了,怎样验算呢?
可把求出的甲班本数和乙班本数相加,看和是不是160本;再把甲班的本数除以乙班本数,看是不是等于3倍.如果与条件相符,表明这题作对了.注意验算决不是把原式再算一遍。
验算:120+40=160(本) 120÷40=3(倍)。
例2 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30本,甲班给乙班多少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分析 解这题的关键是找出哪个量是变量,哪个量是不变量.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不管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还是乙班从甲班得到多少本书,甲、乙两班图书总和是不变的量.最后要求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那么甲、乙两班图书总和相当于乙班现有图书的3倍.依据解和倍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乙班现有图书多少本,再与原有图书本数相比较,可以求出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见上图)。 解:①甲、乙两班共有图书的本数是: 30+120=150(本)
②甲班给乙班若干本图书后,甲、乙两班共有的倍数是: 2+1=3(倍)
③乙班现有的图书本数是:150÷3=50(本) ④甲班给乙班图书本数是:50-30=20(本) 综合算式:
(30+120)÷(2+1)=50(本) 50-30=20(本)
答:甲班给乙班20本图书后,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验算:(120-20)÷(30+20)=2(倍)
(120-20)+(30+20)=150 (本)。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奥数讲座(3年级-下)(15讲)(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