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律失常相关的心电现象心内科 范春雨
心律失常发生时,一些心电现象常常与其伴随发生, 这些心电现象可改变原心律失常的规律,使之变的 更加复杂,难以诊断,了解及掌握这些心电现象, 使我们能够正确分析及诊断复杂心律失常。
图C1
A
心肌细胞兴奋性和不应期
B心脏传导系统
一、室内差异性传导室内差异性传导分为:
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非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
(一)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1、概念及发生机制时相性室内差传是指激动经正常心室传导组织下传时, 恰逢该组织处于相对不应期而传导速度减慢,并常伴传 导顺序改变。因此造成QRS波群畸形。其产生条件有二: (1)双侧束支生理性不应期,长短不同(通常右束支不 应期较长);(2)激动过早进入心室,心室的某处尚处 于不应期,而产生除极顺序异常及传导缓慢,过早激动 发生的越早其前一个心动周期越长,越易发生差异性传 导(Ashman现象)。
2、心电图表现
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附表心室率 配对间期 配对前周期 类代偿间歇
房颤时室性早搏与室内差异性传导的鉴别室性早搏较慢 固定,常不是最短R-R间期 多不延长 有 较少为RBBB型,或仅呈R、QR形 较快 多不固定,常为最短R-R间 期 多延长,呈长-短R-R现象 (Ashman现象) 无 常为RBBB型
室内差异性传导
V1的QRS波群形态
QRS波群起始向量畸形QRS波群 临床意义
不同于窦性常有二联律倾向,畸形QRS一致 常为洋地黄过量
多同于窦性连续出现倾向,畸形程度 不一致 常为洋地黄不足
(二)非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1、概念及发生机制 非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是指房室交界逸搏及
逸搏心律QRS波形与室上性下传者略有不同,其原 因为交界区的逸搏发源点较偏向一侧,使沿一侧传 导快而沿另一侧传导慢,除极顺序发生改变,致使 QRS波形畸变。
2、心电图表现
主要表现为交界
性逸搏与逸搏心律,QRS波样形 态畸形。
房室交界区存在纵向传导分离
(三)临床意义时相性与非时相性室内差传分别与生理性不应 期及交界区起搏点位置偏一侧有关,本身无特 殊的临床意义。但需与室性早搏、束支阻滞及 位相阻滞相鉴别。临床右束支型时相性室内差 传多见,但偶有左束支阻滞形差传,其往往与 左束支内隐匿性传导有关。
二、隐匿性传导(一)概念及发生机制 激动在心脏某处传导组织内已传入一定的 距离或深度,但未能通过全程,因此体表心电 图表现不出来,但它可对其后的激动产生影响, 如产生传导延缓、阻滞,节律重整及传导改善, 可通过这些影响而
间接推断某处心脏传导组织 发生了隐匿性传导。
(一)概念及发生机制隐匿性传导可发生在心脏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最常 见的仍是房室交界区,引起隐匿传导的来源可以是窦
性的,也可以是各种异位激动或人工心脏刺激。隐匿传导具方向性,可以顺向、逆向进行,传导的深浅也 可不同。许多心律失常可引起隐匿性传导,隐匿性传 导又可引起多种心律失常。
(一)概念及发生机制依据隐匿性传导引起的后果,将其归为三类:( 1 )影响其后激动的传导,包括传导延缓、阻滞及改
善;( 2 )影响其后激动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起搏点过早被 除极,使节律重整; (3)对其后的激动的传导及形成都产生影响。
(二)心电图表现1、使其后的激动传导延缓或阻滞
室早在交界区隐匿性传导造成其后传导延缓及中断
心房扑动
交界区隐匿传导
2、造成其后出现假性房室传导阻滞或使原房室传导 阻滞加重
隐匿交界性早搏造成假性房室传导阻滞
交界区隐匿传导使原房室阻滞加重(2:1交3:1)
蝉联现象
3、使其后的激动传导改善
魏登斯基现象与隐匿性传导
4、使其后激动节律重整
房性早搏侵入交界性逸搏灶,使之节律重整
(三)临床意义隐匿性传导本身属生理性干扰,可见于心脏 正常时,但有器质性心脏病时或药物影响时 更多见,其使心律失常变的更加复杂,另外 在有传导阻滞时,可再加重阻滞,使血液动 力学恶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心电现象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