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论坛 2 0 1 3年 1 1期 (上)
浅谈中国钢琴教育发展之路张艳红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 5 0 0 0 0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成就的介绍,阐述了中国钢琴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几代钢琴家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沃土。并大胆吸收欧洲钢琴艺术之精华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钢琴教育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合
钢琴在中国发展已有一个世纪,中国钢琴家们一方面吸收、借鉴欧洲钢琴艺术伟大之乐典,一方面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使中国钢琴艺术迅速崛起。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钢琴教学还不成熟,由蔡元培先生倡导,著名音乐教育家、 作曲家萧友梅先生远见卓识地为 1 9 2 7年建立的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制定出了: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教育目 标。 这时期中国最早有史风珠、王瑞娴和李恩科等人赴美留学专修钢琴。同时众多的世界著名钢琴家频繁来中国演出、教学,他们的到来给中国人民提供了了解世界钢琴艺术的机会,同时也增长了中国人民对钢琴及钢琴艺术的兴趣;有力地促进了钢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说起早期的中国钢琴教育,中国钢琴史册将永远记载着意大利著名指挥家、钢琴家梅 帕契、俄罗斯钢琴家鲍里斯 查哈罗夫的名字。他们热情而严格的教学态度与教学
界钢琴进行交流、切磋技艺的盛会……这良好的环境促使中国钢琴事业在国际上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绩: 1 9 5 1年周广仁在“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有关活动中成为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人后; 1 9 5 5年傅聪获得肖 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以及《玛祖卡》演奏最优奖,这是中国钢琴演奏水平迅速提高的更显著标志。这之后,中国已有约 6 0人次在各种类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特别是九十年代后半期起,国际乐坛一个个好消息接踵而至,越来越多的年轻钢琴家在世界引人瞩目:1 9 9 6年陈萨获得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第四名,第一次把中国载人了这项赛事的史册;2 0 0 0年少年李云迪和陈萨分别获得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和第四名,使这个空缺了十五年的第一,终于被中国人打破;朗朗在大洋彼岸频频成功
并掀起了“朗朗旋风”;这些使得国外乐评家惊呼:“我们正步人钢琴的中国时代……。” 钢琴作为外来乐器传人中国后获得如此多而大的成绩、取得如此快的发展是因为
钢琴这一西洋乐器通过精巧的表演技法,表现出了浓郁的中国民间风韵,同时也扩大了世界钢琴技巧的表现手法,开启了钢琴教学中音乐民族化的一条新路。 多年来中国的钢琴传统教学较重视手指技术的训练,虽然这一成果得到外国专家的赞许,但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着对音乐理解与表现方面的欠缺,这与国际现代钢琴演奏技术要求的宏大、饱满、精细的音响有差距。 为了和国际接轨,中国钢琴界的教师们一方面从改进钢琴弹奏方法人手,另一方面从拓宽文化基础知识与音乐视野人手,还有许多中国钢琴教师以自己丰厚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一些体现中国 传统美学,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解释,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酷似钢琴明亮、颗粒、均匀的音色;“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刻画出钢琴圆润、飘逸、饱满、
方法使中国原来处于较低水平的钢琴演奏与钢琴教学,迅速提高到合乎当时世界高等专业钢琴教学和艺术性演奏要求的水平线上,并涌现出如丁善德、吴乐懿、李翠贞、 周广仁、傅聪等一批中国的钢琴家。建国后, 这些钢琴家们成为新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为新中国的钢琴艺术迅速屹立于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 .许多苏联钢琴专家与东欧钢琴专家被邀请来华讲学、演出,在他们的帮助下,中国的钢琴教学,不仅很快掌握了国际上较先进的钢琴演奏技术。而且也为中国的 钢琴教育制定、完善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一体系至今仍渗透于中国各类音乐学校的钢琴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国内更是积极选派钢琴家到国外访问与留学。我们熟悉的,至今仍活跃在中国钢琴舞台上的如: 周广仁、傅聪、李其芳、刘诗昆、殷承宗、 赵国屏等人,都先后被派往国外访问、比赛、 留学过。八十年代以后,中国钢琴的国际交流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大批西方钢琴家频繁来华演出、讲学;大量音乐资料源源流人;一些具有音乐才华的青年钢琴家积极踊跃地到国外进行学习、比赛……特别是
1 9 9 4年与二十世纪末,中国成功地、奇迹般地举办了两次国际钢琴比赛,这两次比赛不仅在组织安排、水平规模上 (成功的邀请了 1 2位当今国际最著名的评委 )得到了国际钢琴界的称赞,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钢琴与世
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高度认识到: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血缘与中国音乐传统应当是脉相承的,但其形式、风格又因带着新时代的显著特点而有异于旧有中国传统音乐。一
结实的音质;用南北朝诗人王籍的诗《入若邪溪》中的佳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揭示出音乐中“动”与“静”的微妙关系。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含蓄的东西,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这给人的启示往往有出 乎意想之外的效果。音乐所表现的比其他艺术更为飘忽、更为空灵、更加难以捉摸,弦外之音更是神秘难测。用淮南子所谓的“听无音之音者聪”,启迪学生去体会乐曲中潜藏的意境,并把它准确的表达在琴上……。 学生们“内得于心,外应于器”,使这一西洋乐器的演奏既达到了西方优秀钢琴艺术的标准又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风格,同时这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我国著名学者、艺术理论家和翻译家傅雷。 1 9 5 5年傅聪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奖后,傅雷科学的分析到i傅聪的演奏艺术是从中国传统艺术的高度明确性脱胎出来的。他在琴上表达的诗意,不就是中国古诗的特殊面目之一吗?……傅聪这方面的成就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
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作曲家在坚持接受、学习、借鉴世界人类优秀钢琴音乐文化精华的同时不断融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底蕴。独辟蹊径创作出了具有中国式的钢琴语言和中国式的多声部思维,具有中国风格特点的钢琴新作品。这些作品从作曲技法方面体现出中国民歌与西洋和声技术巧妙结合的特点,音响效果方面表现了作曲家大胆追求民族化的风格。另外,我国作曲家成功的将一些著名的民族民间器乐曲改编成为钢琴曲,如黎英海在传统琵琶曲《浔阳夜月》的基础上创作的钢琴曲《夕阳萧鼓》, 王建中在传统唢呐曲的基础上创作的钢琴曲《百鸟朝风》,储望华根
据民间艺人阿炳的二胡曲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等,使
创造又是对世界钢琴艺术的伟大贡献。 钢琴在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它像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人民沉睡多年的心田;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人民了解欧洲音乐文化的视窗;它更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古老的中国文明与现代的欧洲文明,使人类历史上的这两种伟大文明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进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一
参考文献: 【 1】黄岑.《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机构及钢琴人
物)‘乐府新声 ). 【 z 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 ).华乐出版社.
[ 3 1 ̄t雷.‘傅聪的成长>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出版社.作者简介:
张艳红 ( 1 9 6 6一 )女,河南省开封市人,文学学士,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3 7 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浅谈中国钢琴教育发展之路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