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仿自然演替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5)农田杂草防除
10.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
11.简述边缘效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边缘效应,如适当增加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带,以保护和增殖野生动物;充分利用水陆交接处的边缘效应发展滩涂养殖,生产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和各种贝类、鱼、虾等;利用城镇与农村交接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发展独具特色的城郊型农业。
12.群落演替的含义是什么?描述其演替过程。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例如:一块农田被废弃后,最初1~2年内会出现大量的一年生和二年生杂草,随后多年生植物开始侵入并逐渐定居下来,杂草的生长和繁殖开始受到抑制,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多年生植物取得优势地位,一个具备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植物群落便形成了。同时,适宜于这个植物群落的动物区系和微生物区系也逐渐确定下来,整个生物群落仍向前发展,当它达到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比较适应的时候,即成为一个稳定的群落。
13.顶极群落理论上应具备那些主要特征?
(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3)有机物质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4)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五、论述题
如何根据群落的结构特征,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在配置农业生物垂直结构时,应注意到同一生境中各种生物个体间可能存在的各种相互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群落总效应。农业生物间的互补作用是合理群落结构的基础。互补作用可能表现在对光、温、水、肥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土,也可以表现在对资金、劳力、技术和交通等社会条件的要求上。互补作用还可能表现在对病虫害及不良环境的抗逆性上,以及营养价值、工业用途、经济用途、环境效益等方面。生态位不同的物种有希望构成理想的互补关系。因此,在生态位、株型、生育期、耐肥性、固氮能力、抗病虫等方面有差异的不同作物有可能构成合理的作物群落结构;食性不同、活动范围不同的畜禽品种,也有希望构成合理的动物群落结构。
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林、牧、渔以及各业内部的面积比例及其格局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控制农业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有两种基本方式:(1)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物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各种农作物、果树、林木的种植密度、鱼塘的养殖密度、草场的放牧量等都对群落的水平结构及产量有重要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人为的栽培、饲养技术,调节作物和畜禽的组合匹配,使其机能节律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节律最大限度地吻合和协调,是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所必须了解的。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是复种、套种、轮作和轮养、套养。如家畜中马对草料最挑剔,其次是牛,绵羊最耐粗食,据此合理轮牧,有利于提高牧草的利用率。根据作物害虫的繁殖行为、动态发展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节律,及时预测、预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也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保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及参考答案(19)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