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课西方美学导论
西方美学导论学期论文
学号 13080111 体科院 许峰
在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我认为美是主观的。
对于美是主观还是客观,这个辩论由来已久。美是人赋予的价值,但是他对于同一事物的美,每个人又有不同的定义,根据个人的主观不同而不同,所以美在我看来是主观的。
美的性质中首要的问题是美的主客观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往往陷入一种悖论:如果说美是客观的,那么为什么表现为情感体验?为什么还因人而异?谈论美的主客观性问题,就像谈论美的本质问题一样,实质上是把美作为实体的属性,或者是客观实体的属性,或者是心灵实体的属性,由此得出美是客观的或者美是主观的结论。由于在实体论的基础上谈论美的性质,这种考察的前提是错误的,它必然导致结论的错误。实体论是传统哲学的基础。古代哲学是实体本体论,人们直观地认为世界是外在于主体的实体,主体与实体无关;实体是存在的本原,万事万物都是实体的属性。于是人们也认为美理所当然的是实体或实体的属性,因此美学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或者美的本质问题,包括美的主客观性问题;美也被看作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的属性,于是就有了“美是数量关系的和谐”、“美是理念的显现”、“美是上帝的属性”、“美是物质的属性”等观念。近代哲学是实体本体论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存在被认为是主体的构造,美也被看作是心灵实体的属性,于是就有“美是主观的感觉”之类的命题。实体本体论以及依附于它的认识论被现代存在论、解释学所取代。现代分析哲学认为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因为美不是客观的实在,而是一种主观的评价。现代解释学认为世界不是实体,而是主体阐释的意义世界。这意味着,美也不能作为实体或它的属性来研究。海德格尔在讨论“存在”的问题时曾经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存在”不是一个实体,不是“存在者”,而是世界显现本身。如果本体论离开了对“存在”本身的追问而仅仅考察“存在者”,就走错了路。现代哲学认为,世界不是实体而是对象和意义。把世界当作与主体无涉的实体,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虚构。人与世界都是存在的构成因素,而不是对立的主体与客体,也不是孤立的实体。世界作为主体的对象,打上了主体的印记,成为人所面对的意义世界。只不过在现实中,由于存在的异化,人们已经遗忘了人与世界的本真的关系,世界成为客体、实体。在审美活动中,恢复了本真的存在,人与世界的对立消除了,世界成为主体的对象和意义。这就是说,美也不是实体,而是对象和意义。在这里,对象与客体不同,不是实体;对象也不是主体的创造物,而是生存活动的参与者,它已经与人处于主体间性关系之中,具有主体性了。美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对象,它不能离开审美主体而独立存在。意义也不是实体,它是生存体验的产物,是被把握的世界,对象世界是作为意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不是实体,而是一种意义,是作为意义被领悟的。“美”作为对象和意义,摆脱了现实世界的虚假的实体性,恢复了世界的本真性。但由于现实语言以及现实意识的局限,也产生了对它的理解上的困难,“美”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成为难以理解的概念。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需要对日常思维和日常语言进行反思、批判,而不能顺从它们,因为日常思维和日常语言受到实体观念的支配。在日常经验中和科学研究中,探讨一个事物是什么,就是把这个事物当作一个实体,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西方美学导论论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