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语言能量观视域下汉诗英译策略
摘要
诗歌集中体现了在诗的意境和神韵。如何对诗歌的意象进行翻译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庞德的意象翻译观方法策略入手,提出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时应该进行“忠实性”和“叛逆性”的创造。“创造性”的翻译 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因此,本文对诗歌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意象翻译;古典诗歌;译者主体性
1
目录
一 文献综述 二 引言
三 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策略理论概述 四 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策略
4.1庞德意象翻译的“忠实性”创造 4.2庞德意象翻译的“叛逆性”创造 4.3庞德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2
一 文献综述
著名意象派诗人、翻译家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以一种独特的翻译理念、自由的翻译方法以及对汉语诗歌结构和意象的独到理解再现汉语古诗的意象和神韵。1912 年 9 月,庞德在一篇题为“漩涡主义”的文章中是这样阐释“意象”的:“意象并非一个概念。它是一个能量辐射的中心或者集束——我只能称之为漩涡。意不断地涌进、涌过、涌出这个漩涡”。在这个定义,庞德特别强调意象的一个特点:即处于一种剧烈活动状态,并且他直接指出“意象是一个能量辐射的中心或者集束”。《牛津英语词典》对意象的定义是:意象不是通过直接感知,而是通过记忆和想象对某事物(尤其是一个可视物体)的心理表征;一个心理图片或印象;一个想法,概念。也可用描述形容词来修饰。由任何感官(不仅仅是视觉)和器官感觉引起的心理表征[4]。杜夫海纳(Dufrenne)认为“意象是处于物体感知与它成为概念思维之间的中介,物体在此阶段作为表征而出现” [5]。我国学者夏之放认为:“意象是在大量表象基础上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的设计图象,其内容偏向主体愿望和设想”。研究庞德的汉诗翻译策略,以庞德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并阐释其注重忠实性的翻译策略。庞德力求传译诗歌内在的艺术境界——诗魂,从而为诗歌翻译的忠实性范式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促使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忠实”是翻译原则 中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翻 译者把它作为考量译作的标准。从佛经翻译时期支谦的“信言不美,美言不
3
信”到古罗马时期贺拉斯提 到的“忠实 的译者”(faithful translator), 可见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们对忠实的原则都深信不疑,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这一翻译的最高理想。然而究竟何为忠实,忠实到何种程度,这种忠实原则的范式问题似乎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严复老先生有名言“译事三难:信、达、雅”;刘重德先生却提 出了“信、达、切”;解构主义又认为:忠实只是一个翻译的神话。笔者在本文 中以 著名 意象 派诗人 兼 翻译 家埃 兹拉·庞德(Ezra Pound)作为个案,通过对其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手法的探讨,力图挖掘汉诗英译的忠实性原则与意象传递的方法。庞德高举着重现汉语诗歌意象的旗帜,以他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再现原文。
4
二 引言
诗歌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当中核心的部分,也是 思想和言论好的表现形式。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都体现在诗歌中。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 它们的语言高度浓缩,意境更加丰富。中国古典诗歌透 露出大量特定的、独有的意象,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中就曾说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庞德根据东方学者费诺罗萨(Earnest Fenollose)的一批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笔记整理、翻译的译诗集《华夏集》(Cathay, 1915),一经出版便引起哗然,给英美 诗坛带来了一股“中国风”,推动了英美诗坛的发展。正如庞德在 1915 年说过的,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希 腊人那里寻找推动力”。批评家福特·马道克斯·福 特(Ford Madox Ford)著文称赞“《华夏集》译诗精美绝 伦,堪称诗歌之典范。如果一股意象和技法的新鲜气息 能对我们的诗歌有所裨益,那么这股新鲜气息就是这些 诗带来的”。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诗学主张,庞德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有意地凸现了“意象”的翻译。 本文围绕庞德的意象翻译观,从“忠实性”、“叛逆 性”和“译者主体性”三方面探讨庞德如何对中国古典 诗歌的意象进行创造性翻译的。
三 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策略理论概述
庞德,英美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埃兹拉·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经典。他的汉诗英译不但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文化,而且将中国诗学精髓运用于发展英语现代诗歌,同时通过创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庞德诗歌意象翻译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