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答题技巧及练习答案
一、【中考考点】: 1、【知识要点】:说明文的类型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划分:
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 2、【常见题型】:①请说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本文的说明文类型是什么?
二、【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知识要点】: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的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远到近等等,都可相反来。 (3)逻辑顺序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如:、主—次、浅入深、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2、【常见题型】: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②选文的A段和B段能够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 )到( )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三、【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结构 1、【知识要点】: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2、【常见题型】:①本文的说明结构属于 结构。 【答题技巧】: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四、【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知识要点】:①、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②、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题型】:①、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真实、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运用真实、具体而准确地数字,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作比较】将( )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 )特点。 【打比方】将(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或是种类),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科学、准确的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
1
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画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作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②、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回答。 【答题技巧】:由题中的“哪些”可以看出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应该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具体可以结合题的分值进行初步的判断;“分别”是要求针对每一种说明方法都要进行分析作用。
③、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由题中的“主要”我们可以看出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应该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但要判断其最主要的一种加以分析。 五、【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知识要点】①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严密
②在准确严密的基础上A: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B:简明平实(运用科学术语、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
2、【常见题型】:①选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题型分析】:本题应该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这一基本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真实准确(或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或事理)。
②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1)不可以。 (2)解释原词在文中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体
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③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题型分析】:这一类题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往往起修饰和限制作用。 【答题格式】:(1)首先表态,删还是不删(一般情况下都不能删去)。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加点的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
④、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其作用。 【题型分析】:此类题应该从文中找出起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进行分析即可。 【答题格式】:(1)在文中找出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修饰性的词语;“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的词语,“多”“有余”等表数量的词语。
(2)分析这些词语在文中含义,如果没有这些词语文章内容会有哪些变化,进而总结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⑤、文中加点的词语“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题型分析】:如果这些加点的词语位于这句话的句首,一般指代的内容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六、【中考考点】:说明文题目的作用 【答题格式】:①交待说明对象; ②提示说明对象( )特点;③题目生动、形象、新颖
2
七、【中考考点】:说明文开头语段的作用 【答题格式】:①引出(或交待)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XX特点);
②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是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八、【中考考点】:怎样概括说明的内容 【答题方法】:①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段意,相同意思的语段可以合并。(应该注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出现的位置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②用以下的术语概括:本文说明了(或是介绍了)XX的结构、特点、功能、前景、影响、作用、用途、成因、使用方法、类型、危害、优点等。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九、【中考考点】:说明文中问句的作用 【答题格式】:①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③设置悬念。 十、【中考考点】:如何答好开放性试题? 【题型分析】: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 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 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 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 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答题方法】: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一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二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三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十一【中考考点】:说明文阅读选择题 【题型分析】: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答题方法】:①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②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③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实战训练】
(一)熠熠发光的虚拟现实技术 刘露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在全球瞩目之中落下了帷幕,但是,“永不落幕”的网上世博会却依然吸引无数游客的眼球。世博史上首个“在线世博”成为中国举办世博会的一大创举,“在线世博”充分利用和借助3D、虚拟现实和互联网技术将上海世博会的精彩内容以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打造出一个能够进行三维体验和互动交流的综合性网络平台,为世博会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使世博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上海世博会惟妙惟肖的网上展馆以及2.8亿次的点击访问量,已经让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吸引力。
3
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集成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时的、三维的虚拟环境,使用者完全可以进入虚拟环境中,观看计算机产生的虚拟世界,听到逼真的声音,在虚拟环境中交互操作,有真实感,可以讲话,甚至能够嗅到气味。
虚拟与现实两词具有相互矛盾的含义,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似乎没有意义,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却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态环境建模技术;2、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3、应用系统开发工具;4、系统集成技术。使用者不仅能够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感受到在客观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身临其境”的逼真性,而且能够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他客观限制,感受到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
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和理论分析、科学实验一起,成为人类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三大手段。当人们需要构造当前不存在的环境(合理虚拟现实)、人类不可能达到的环境(夸张虚拟现实)或构造纯粹虚构的环境(虚幻虚拟现实)以取代需要耗资巨大的真实环境时,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它始于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的需求——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便开始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培训宇航员。随后,这种省钱、安全、有效的虚拟方法被推广到各行各业中。例如,克莱斯勒公司1998年初便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某两种新型车上取得突破,首次使设计的新车直接从计算机屏幕投入生产线,也就是说完全省略了中间的试生产过程。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更是大步走进工业、建筑设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开始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力。
国内为数不少的数字科技馆、数字规划馆、数字博物馆都已经开始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馆内展品都经过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1:1的数码还原,供人们在网上“端详”、“赏玩”。
此外,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采矿工程学系,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出面向煤炭开采行业的培训系统,并为国外一些先进的采矿公司所使用。该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矿坑内常见问题,让矿工们针对自主逃生、倒班前矿车检查、危险预警、隔离程序、瓦斯管理、煤层自燃等各种环节进行训练,以此降低矿难造成的伤亡。该大学采矿工程学系教授罗伯特?路易斯说:“这个项目可以让人更深刻理解虚拟现实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它的作用远不只展示和娱乐。”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日趋网络化、多元化,虚拟现实技术将与人类更加贴近,未来互联网的主角很有可能就是虚拟现实技术。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写起?(3分)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虚拟现实技术在上海世博会展现了巨大的吸引力。 2.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虚拟现实系统给人“身临其境”的逼真性是怎样的一种情形?(2分)
使用者完全可以进入虚拟环境中,观看计算机产生的虚拟世界,听到逼真的声音,在虚拟环境中交互操作,有真实感,可以讲话,甚至能够嗅到气味。 3.从文中看,什么时候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2分) 当人们需要构造当前不需要的环境(合理虚拟现实)、人类不可能达到的环境(夸张虚拟现实)或构造纯粹虚拟的环境(虚幻虚拟现实)以取代需要耗资巨大的真实环境时。 4.文末举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一例,为了说明什么问题?(2分)
说明了虚拟现实技术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对人类的影响范围很广。 5.发挥想象,简要描述一下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3分)
在网上可以建立虚拟景区,让人们可以在网上过一过虚拟旅游的瘾。通过立体界面的形式,浏览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使人产生现场感,切身拥有旅行的感觉。
4
(二)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ll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 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 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6.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3分)
有些植物具有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及预测天气变化的功能。
7.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用事实和数字具体说明了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
8.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①自然段则运用了记叙(叙述) 的表达方式。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3分)
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植物“预测术”的说明。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说明文答题技巧及练习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