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私人选择是通过市场过程选择资源在私人产品间的配置。公共选择则是通过政治过程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间的配置。
(2) 私人选择的决策工具是货币选票;公共选择的决策工具是政治选票。
(3) 私人选择基本上遵从自愿交换的原则,消费者所消费的产品数量恰好是他的需求量。公共选择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消费者或投票人要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公共选择的消费量和需求量可能不相等。
(4) 在私人选择中,存在一一对应的消费—支出关系,个人选择行为与结果有直接联系。在公共选择中,个人税收支付与单个公共产品的消费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只存在总税收与总公共开支的对应关系,个人选择行为与结果没有直接联系。
(5) 在私人选择中,居民为需求方,厂商为供应方,竞争与市场机制促使厂商去满足消费者实现社会利益,厂商和消费者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力来改变市场行为,这一调整过程比较迅速和及时。在公共选择中,需求方是投票人,供给方是政府机构,民主中的竞选促使政府努力服务于投票人,但政府可能拥有更多的影响决策的权力,这一调整过程往往是缓慢的。
4. 中间投票人:就是对提案或公共产品需求规模持中间立场的投票人,他正好把其余偶数个投票人划分为人数相等、兴趣相反的两组。
中间投票人定理:由于中间投票人所持偏好中庸,他理想中的备选方案总能够在投票过程中击败其他方案,脱颖而出,决定投票的最后结果。(P167)
单维议案:是指每次只投票决定一项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或一种类型的议题。 多维议案:每次投票要同时决定两个或更多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是决定总开支规模及其在不同公共产品上的分配比例问题的议案。简言之,就是包含一揽子不同类型项目的议案。
5. 多数通过规则的弱点:(P171)
(1) 往往忽略少数派的利益,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时,可能导致无效率或低效率的决策结果,尤其是在收入分配不平等而税收比率不累进的情况下。
(2) 少数派的利益往往不被重视,单个参与者的选择行为在多数通过规则下具有忽略性,无形之中助长了选民不重视选举权的行为。
(3) 当许多人都不重视选举权时,便会出现选举结果为利益集团所控制的危险倾向。 (4) 可能出现投票循环。在多峰偏好和多维议案下,投票结果带有任意性,不确定、不均衡。
(5) 可能出现通过操纵议程控制决策结果的情况。 (6) 投票人可能采取策略投票行为。 (7) 可能出现多数极权。
6. 官僚: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行政机构及其内部的公务人员统称为官僚。 7. 垄断官僚行为理论——尼斯坎南《官僚与代议制政府》
尼斯坎南的垄断官僚行为理论认为,官僚要从最大化的预算规模中获取效用,官僚与上级拨款单位之间是一种双边垄断关系,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因而官僚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与垄断力,其结果将产生三个问题:公共产品的过度生产、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生产资本的过度投入而造成大量设备闲置。这从理论上解释了官僚部门长期缺乏效率的原因。 8. 竞争官僚行为理论——布雷顿与温特罗布提出交易官僚行为理论
6
布雷顿与温特罗布的分析结论是:公共产品的供给最终取决于官僚间的交换;官僚间的竞争并未消除选择行为,因此有必要依靠监督、重组与管制来消除官僚对无效率行为的选择。
9. 官僚问题的解决思路(P184)——论述
官僚部门的低效率具体表现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组织内部存在X-非效率。官僚问题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官僚部门的过度扩张。 原因分析:
(1)出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方面与官僚部门的产出供给具有垄断性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公共选择政治过程的内在缺陷导致需求偏好显示不完全有关。
(2)官僚组织内部存在X-非效率主要和官僚部门的目标特点相联系。第一,从供给方面来看,官僚部门的终极目标很笼统、很抽象,官僚部门在实际运转过程中所参考的具有操作性的实际目标是次优目标而不是最优目标。第二,作为消费者的选民的偏好各不相同,又从需求方面让官僚面临多重目标要求,这些目标往往也是抽象含糊的,而且目标之间难免会有冲突和重叠,以致官僚无所适从。第三,较高的交易成本、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等可能影响到官僚内部行为的监控、管理、调整和协调,这也是导致X-非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思路:
(1)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改进官僚部门的最基本方法是强化官僚部门的解说责任与外在控制。(解说责任是指官僚有义务向其主管人以及选民公众提供信息,公开自己的行为。外在控制则要求主管人对官僚提供的产出的数量、质量、供给方式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并且要重视和随时留意社会需求偏好的变化。)
(2)尼斯坎南提出要引进竞争,改进官僚部门的运行方式和组织形式。具体包括三方面措施:1)在官僚体系内部建立竞争结构,以打破官僚对公共产出供给的垄断和对公共产品生产成本信息的垄断;2)分离公共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引入外部市场竞争,将部分公共产品的生产交给有效率的私人部门承担;3)引进利润动机激励,允许官僚部门对其财政预算节余有部分的自由处置权,以刺激官僚提高效率。
(3)基威特和麦库宾斯就解决政治家与官僚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了有效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一是要通过某种利益分享机制协调双方的利益,二是尽力减少信息不对称。
10. 官僚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具有的启发意义:(1)首先,政府“治道变革”要推进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比如,建立竞争的政府内部市场,通过民营化引进外部竞争,等等;(2)其次,政府“治道变革”要推进政府行为的法制化,通过法律等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尤其要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和公务员制度建设。(3)最后,政府“治道变革”要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力求行政程序公开透明,公正合法。
第八章 政府采购
1. 政府采购(P188)
第十章 政府课税的一般理论
1. 税收的含义: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2.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
3. 税收原则:(1)公平原则;(2)效率原则;(3)适度原则。 4. 拉弗曲线——税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解释(P249)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1)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补充
1.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于1890年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2. N.格力高利-曼昆: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学问。(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3.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
?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短期交替关系)
4. 供求曲线描述——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及分析均衡变动:
? 需求曲线:在既定价格水平下,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表示需求减少,向右移动表示需求增加。(需求曲线是从左上角至右下角向下倾斜)
? 供给曲线:在既定价格水平下,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表示供给减少,向右移动表示供给增加。(供给曲线是从左下角至右上角向上倾斜)
? 单一商品市场均衡点的移动:(1)如果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减少,则均衡价格上升/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减少,均衡点上(同时右)/下(同时左)移;如果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减少,则均衡价格下降/上升,均衡数量增加/减少,均衡点下(同时右)/上(同时左)移。(2)当需求与供给量都增加,即两条曲线同时向右移动,则均衡点向右移动,均衡数量增加,但均衡价格不确定;当需求与供给量都减少,即两条曲线同时向左移动,则均衡点向左移动,均衡数量减少,但均衡价格不确定。(3)当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则均衡点向上移动,均衡价格上升,但均衡数量不确定;当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则均衡点向下移动,均衡价格下降,但均衡数量不确定。(注:两条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而相交时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1)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两者都移动)。 (2)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政府经济学笔记考点(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