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上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刘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 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难点: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2、学习鲁迅先生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三、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
1
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驳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驳论证,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四、理思路 ,探究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划出标识性语句:本文既然是一篇驳论文,那么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作者树立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6承上启下)
总结思路:树靶子----打靶子----立观点
第一部分(1、2段):摆出敌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 第四部分(9段)结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五、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1—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敌论点的?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分析这些事实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作者就是以此为突破口,证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和论据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通过驳论证来批驳了敌方的观点(直接反驳)
2、再读7—8段,看看作者又是如何证明自已观点是正确的?
(1)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间接反驳)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焦裕禄、曹雪芹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海瑞、包拯、杜甫、白居易、关汉
2
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法显、玄奘等。
3、文章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指哪些人? 照应题目,对题目所提的问题进行回答,得出结论
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本文的写法很独特,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全面、深刻、有力。
五、说话训练
请运用驳论就以下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勤能补拙 2、失败是成功之母 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六、作业 名师测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层含意,体味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及鲁迅的思想感情、人格魅力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一、揣摩语言,体味深义
1.体味语句的深义,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练习二) ①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②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④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⑤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学生思考,明确:①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②指广大人民;③指国民党反动统含者及其御用文人;④指所有的中国人;⑤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2.学习语言技巧,体会讽刺意味 (1)体味第一段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
明确:总”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的心理,同时又暗示了其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有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体现了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鬼神的沉迷心理。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自欺力”“他信力”造语的新奇。 “自欺力”“他信力”是作者的新造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组反
3
义词衍义造成,与”自信力”对照,表现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
(3)品味第8段”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语言特点: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 二、析主旨,悟感情
诵读这些句子我们能体会到
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请说一段话,作一番介绍。 学生畅所欲言。
他们是科学家,如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袁隆平、陈景润?? 他们是体育健儿,如邓亚萍、王楠??
他们是抗击非典的英雄们,如74岁高龄抗战在”非典”第一线的姜素椿和那些光荣倒下的邓练贤、叶欣、梁世奎、李晓红?? 他们是做着飞天梦的数代航天人??
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国人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